赵艳丽,陈元成,杨百民,刘冬升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务局,河北承德068450)
水行政主管部门很重视水土保持中的信息化监测工作,水利部已经制定并发布了监测和信息化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监测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促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各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并组织开展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但是,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监测和管理要求的整合不完整,监管机构的职能和任务不明确,信息化应用进展缓慢,对工作的关注不足等。为此,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准确记录新情况、新挑战和新要求,认真规划解决方案,并着眼于现有的问题来进行解决。
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平衡。通过建立可靠的环境监测网络,采用卫星遥感解释、野外调查验证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技术组织开展动态监测,使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和大数据技术全方位保护水土资源,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准确、快速的参考信息。其次,遵守环境保护法,保持健康的土壤和水动力学,避免水土流失。最后,改变水土保持模式,促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现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水土保持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综合模式转变为精确的管理模式,这也为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做出了有效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定和行动,明确建议加快水、大气、森林、水土流失等要素的统计、监测和核算工作,完善监测体系,提高信息水平,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全天候监测,各级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并将水土流失面积纳入环境安全预警指标中。
当前,我国的水土流失仍然很严重,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未来信息化社会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决策水平、管理能力、组织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土保持应加强监测信息化,推进改革发展,由传统的综合管理向现代完善的管理迈进,促进信息和数据的充分融合,及时准确记录水土保持和保护成效。
水土保持信息化必须针对业务和管理的需求量身定制。国家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监测和管理、综合管理以及监测和评估。在过去的几年中,它已经针对3级和5级应用程序进行了测试和应用。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必须详细记录系统的应用情况,涵盖整个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并加强监督和审计。针对应用程序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反馈。该系统的应用旨在改变传统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和维护水土保持数据库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的基础。有必要根据每个业务应用程序的数据源阐明在各个级别上创建和维护数据库的责任,并且需要专门人员来输入数据和管理数据库。各级水行政主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水利部的统一要求,尽快建立完善的水土资源数据库。当前,将卫星遥感技术用于监测和控制是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的核心,其中包括生产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水土保持项目的监测和应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流域机构和水行政主管理部门要明确各监测区域,建立信息交流,协调沟通的工作机制,依靠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全覆盖监控生产和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基本监测、应急响应、案例调查与监测。具体要求如下:动态监测土壤侵蚀是监测水土保持的最高优先事项,并且是年度常规任务。具体目标:对关键地点和土壤进行动态监测(根据土壤侵蚀带的类型统一设置监测点,监测代表性监测点),工作结果需要全面报告。关键领域包括重要的预防和控制领域,以及需要国家和地方关注的领域。关键的监督包括监督生产建设项目,监测关键的水土保持项目的绩效,监测敏感地区、禁止耕种的陡坡以及湖泊和水库周围的植物检疫带的土壤侵蚀。监测具有以下特征:监测对象随机,监测任务数量逐年变化以及与管理要求紧密集成[1]。
在国家水土流失防治区、跨省地区和其他国家重要地区中,中央管理机构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并利用信息来监测环境建设项目,以及对中央授权的环境建设项目进行监测,并监督案件调进行查。地方政府负责其他事务,人工成本根据权限分摊,并在同一级别的预算中分摊。在水利部发布的水土监测文件和相关信息中,各级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为了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的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进行协调和磋商,流域机构应与区域(省,市、县)水行政管理部门和土壤保护部门紧密合作。
标准化监测水土保持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标准和程序,以确保结果有效、准确、权威、可靠、通用且一致,可以保证各种任务的正确执行。
监测成果的应用对于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至关重要,是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应加强对监测成果统计分析汇总质量控制软件的应用,组织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开展土壤侵蚀因子、模型和强度的统一计算判定工作,及时组织开展全过程、全要素监测数据汇交。并结合历次监测成果,拓展分析评价内容,对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成特征及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得出监测成果的动态变化情况。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信息技术工作的质量,有必要充分把握监测工作的要点,并充分优化实施监测工作的策略。增加水监测和土壤保护信息化的及时性,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优化数据采集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管理系统,获取准确信息,有效提高监控精度。科学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当前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前进方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