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域下地方高校新工科的定位与发展

2021-01-08 17:01陈光亭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科生态专业

陈光亭

(台州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正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支柱和基本载体。作为“四新”改革的排头兵,新工科启动时间最早、推动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自然也是地方高校改革话语中最为醒目的关键词,甚至占据“十四五”战略制高点。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生态位,其新工科建设质量对构建完善的、细分的新工科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高等教育新工科改革的生态平衡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遵循生态位规律,加强新工科教育改革,才能在助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彰显自身的使命和担当。

一、问题的提出

新工科建设通过新工科教育“三部曲”整体上已完成生态大环境的建构,“五新”[1]“六问”[2]“五个更加”[3]政策内涵丰富、行动逻辑清晰,从宏观层面提供了一种普适性认识框架,但对地方高校的区域需求和特殊情境设计不够,在实践指导上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经验的不足、理论的缺乏以及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大激发了地方高校研究新工科的热情。

地方高校视新工科为背景、视角或机遇,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进行了大量探索。新工科提出仅一年,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研究成果数量几乎是工科优势高校与综合性高校的两倍[4]。多数学者围绕新经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内涵从实践层面对新工科建设进行研究。陈根等人认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定位应体现为地方性、行业性和应用型”,在人才培养范式上需实现“四个转变”[5]。李志鸿认为地方高校应把握好核心目标、发展模式、实施路径、机制保障等四个基本问题[6]。还有学者提出以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为导向构建行动框架[7],探索融合、开放、自适应的“产、科、教、创”四位一体协同生态系统[8],构建“7强化+7着力”产学融合创新的新工科建设模式[9]、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六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0]。也有少数学者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和探讨新工科建设,蔡露等人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11]。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以北京大学为例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新工科,认为融合是解决新工科建设问题的关键[12]。杨凡等学者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分析了新工科的实践原则、方法论及面向未来的适应方略[13]。

从文献梳理来看,地方高校对新工科的解读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和多释义性。上述研究聚焦于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定位、问题和对策,为本研究分析地方高校新工科的生态位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对实践探索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较少用具体的理论去研究新工科改革的内在规律,不利于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的特殊性关注不够。从制度逻辑来看,不同的组织反对“一刀切”的模式,在应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战略选择时会采取不同路径[14]。同样是对新工科改革的共同政策要求和期望做出回应,地方高校的反应模式和应对策略也会有差异,需要将其置于特殊的生态位进行考量。因此,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仍需理论的指导,用生态位理论观照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不仅能厘清地方高校的优劣,还能寻求地方高校新工科的未来方向。

二、地方高校新工科生态位分析

生态位概念在现代生态学中起着核心作用,主要指在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在时空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15]。本文的地方高校主要指以地市级政府提供经费举办的市属大学,属于除中央部委直属大学之外的地方大学的一部分。从教育生态学来说,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与其他高校一样占据着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的生态位,主要处于高等教育生态锥体的中部,上面分布着中央部委直属大学和省属重点高校,下面分布着高职院校,同一环境梯度还有其他同类高校。受资源、需求、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在生态位多个维度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地方高校新工科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指“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的幅度”[16]147,环境的稳定性、资源丰富度以及竞争者的强弱、多寡等都会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地方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在财政性经费配置的差序格局下,获得的资源份额甚微,且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可利用资源量较少,总体生态位较窄,应该予以拓宽。同时,教育部明确将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三个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地方高校的可利用资源量将会丰富,生态位将会变宽,但选择性利用资源可能导致生态位变窄,促使生态位的特化。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地方高校提高资源利用率,按照“新”的要求改造升级原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有利于增强对特定小范围的生源和人才需求的满足能力。当特定生源和人才需求足够多时,其竞争能力将超过生态位较宽的新工科。因此,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必须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丰富自身资源,在新建与改造升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二)地方高校新工科的生态位态势。生态位态势指生物的生存状态、变化趋势和影响力。地方高校新工科态势主要指其发展状态及外部影响力,如规模结构、竞争状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层次较低,现有工科专业不少是从理科的母体中衍生而来的,新工科建设缺乏经验,专业建设水平和交叉能力较薄弱、工科专业内部标准问题尚未解决、人才培养存在“思维固化”、协同办学机制缺失,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效果遭质疑,生态位的影响力较弱。但是,地方高校因地方需求而生,地方政府就是其最大的“靠山”,在学校专业领域的改革建设上自主权较大,配合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出,为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预留了较大的制度空间,有利于地方高校生态系统的进化。而且,地方高校整体起步晚、规模小、积淀少,这种反应速度和灵活性更容易在竞争日益加剧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获胜[17],使其快速进入兴盛阶段。

(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内,若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越多,即需求资源及利用方式相同就会产生竞争,结果非淘汰即分离;若资源充足或改变资源类型,则有可能共生。就地方高校来说,在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三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18],其新工科的模式、结构、体系可能出现同质化,在产业和产业链定位上雷同。当地方高校与同类高校的服务产业定位相同,相对优势的高校就有可能将相对弱势的地方高校挤出该领域,以保证其培养的人才有充足的市场资源。相对弱势的地方高校必须调整定位,另辟蹊径以求生存。

三、生态位理论对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的启示

生态位理论的核心定律即种群在最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上积极应对,并与各种生态环境相适应,才能在整体上保持生态系统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新工科的实质即工程教育创新,继往开来基在继往、智在开来,是地方高校新工科探索的主要逻辑。应遵循“生态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基本规律”[19]18,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校地融合,强化动态调整,坚持错位发展,加强质量治理。

(一)推进校地融合,调整生态位宽度。随着知识生产由模式Ⅰ向模式Ⅲ转变,单纯基于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工程人才培养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程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必须打破空间限制和系统分割,优化新工科发展要素,从平台支撑系统和师资队伍保障两个重点环节入手,为新工科的特化或泛化创造更大的选择空间。

首先,牢固树立校地共生发展理念,在组织层面建立政产学共同体。从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及社会现实需求出发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搭建多元协同、支撑有力、融通共享的教学科研平台。打破院系分割,加强校内资源配置整合,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和企业需求建立实训中心,争创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联盟。对接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多主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培养联盟,整合优质育人资源,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就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

其次,打造头雁领航、团队攻关、结群发展的师资团队。优秀的师资团队是驱动新工科改革加速前进的动力源,也是新工科改革品质的根本保证。要将教师推向具体而真实的工程实践场景,推动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形成高度协同的知识交换和工程技术创新网络。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专家工作站、教师工作坊等平台,选拔具有跨学科背景与综合能力强的教师为组团桥梁,分级分类打造师资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双岗双责”,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深入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开展协同研究,补强自身实践能力薄弱的“短板”。同时,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中精准聘请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强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新工科的内源性发展力。

(二)强化动态调整,完善生态位态势。生态系统进化的前提是生态要素的动态发展与不断作用联结。地方高校应努力保持生态位态势的开放性,坚持继往开来,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保持专业集群内部结构合理、生态平衡、活力充足,促进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体系协同耦合,不断提高学校供给体系质量,持续增强学校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体系的适应性。

首先,要推动专业集群进化。一是改造传统工科专业。通过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传统工科的改造升级,依托学校典型的优势特色工科专业,结合行业变革需求,建设一批改革示范专业,尝试建立新工科分级制,推动现有专业逐步转化为新工科专业,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以快速反应和调整来应对地方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迭代。二是拓展新工科专业。建立专业退出机制,为新的工科专业生长腾出空间。面向地方新兴产业,向其他学科抛出橄榄枝,鼓励相关专业积极为新工科专业提供服务支撑,及时理性拓展区域特色鲜明、人才需求旺盛、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工科专业,提升工程教育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

其次,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破学科分野,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发展需求、自身历史积淀以及竞争对手状况,夯实提升基础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催生扶持交叉学科,加快布局新兴学科,构建结构合理、竞争有序、发展协调的学科群,形成对地方产业发展重点需求领域的有效覆盖。追求学术卓越,从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上寻找切入点,以重大项目攻关为抓手推动学科跨界、交叉、融合,把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应用纳入学术的范畴中,以层次化的学科承载力回应多样化的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三)坚持错位发展,避免生态位重叠。竞争常发生于同一生态位的群体之间,需要运用生态位分化的原理,发挥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群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16]14。“中国心、泥土味、国际范、创业型”是地方高校的一流气质[20]。地方高校只有处在自己的生态位上,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新工科改革上避免与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产生直接竞争。此外,处于相同生态位的地方高校,因所处层次、面临问题类似,内部也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必须错位发展,才能避免生态位重叠带来的挑战。

首先,坚持应用型。应用型是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核心定位之一,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其新工科改革的根本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地方高校需突破其他类型高校跨学科的范式,探索“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的进阶式培养模式,在人才复合型程度上,以课程为起点进行不同维度、深度、层次上的交叉。

其次,坚持地方性。地方性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身份标志,也是新工科改革避免生态位重叠的重要切入点,甘当中部“灌木”,不盲目攀高当高处“大树”,也不能当低处“草垫”。在校企合作中,地方高校应将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首选的共生伙伴,为其提供知识转移、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人才供给的服务。将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同盟军,加强组织层面的制度化合作与教师层面的个性化服务,以精准化的人才输出和智力支持换取资源投入。

最后,坚持开放性。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既表现在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表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就是着眼于未来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从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出全方位的积极反应。

(四)加强质量治理,优化生态位环境。高质量是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有位有为的生命线,必须基于现有的政策土壤,加强质量治理,健全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培育质量文化,为新工科改革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

首先,以专业认证抬高质量底线。将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准,充分发挥各专业产学研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共同制定专业应用型特色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国家标准、“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认证标准与校本特色标准的有机融合。发挥认证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专业认证,鼓励各专业制定认证时间表,对标加强内涵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跟踪督查,争取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次,以专业评估倒逼质量改进。全面实施以认证制度为核心的工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综合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关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逐步建立专业评估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紧密结合、专业评估制度与专业建设制度相互衔接、专业评估与整体评估有效融合的评估模式。面向学生,注重特色和创新,开展校内专业满意度排名,作为一流专业遴选、教学经费投入、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激发专业质量提升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培育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并内化为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21]。

最后,以治理创新推进资源建设。加快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验实训平台管理体制,以治理创新放大平台能级。建设智慧校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合理构架应用平台,以数据赋能教学、科研,从数据出发改进管理服务。唤醒日常教学运行中沉睡的数据,将之转化为推进治理创新、提高新工科改革质量的重要资源。向政府机构、权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生态圈拓展,将新工科改革列入相关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组织、空间、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的新生态。

结 语

推进新工科改革是地方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格局、科技发展新趋势、知识生产新模式、学生学习新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内在诉求。地方高校必须立足自身的生态位,精准定位,以特取胜,才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有位有为,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版图中脱颖而出,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中有效发挥助推器作用。

猜你喜欢
工科生态专业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