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小学 徐喜凤
当下小学科学的教学,受“教育服务于考试”等观念的影响,依然侧重于科学知识的教育纵深。尤其随着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学校与家庭奋起直追,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关注,甚至教授的课本内容过深,已经超越了小学生正常的理解范围,其内容也严重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理解范围。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低、联系实际能力差,书本知识不能应用于生活,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小学科学教育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帮助他们获取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亟须革新,将科学教学实践“生活化”,就是改变小学科学教学困境的根本方法。
无数的科学研究发现证实:科学是一门源自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学科。科学的本质是探索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学问,所以科学的发展总是在理论提出与实践验证的反复中向前。科学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善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小学生处于刚接触科学知识的初期,对待未知世界充满了兴趣,这个阶段是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而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科学知识,不仅会让小学生对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而且会严重降低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看待科学问题的眼光变得固化。其实,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科学成果的身影,教师如果能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入手,观察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潜意识,这对于学生今后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终身发展的意义。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主要有三大特征:生活化的资源、实践化的内容以及生活化的方法,围绕这三个特征,进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要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就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主,划定范围,因材施教,在生活与科学知识间建立交流的桥梁,将课本中的科学问题生活化处理,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研究兴趣。以生活为本,首先是要将课本生活化。全国每个地方学生的生活习惯、地理人文均不相同,小学科学课本应该因人而异,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这就拉近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其次是生活化的选用教学材料,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中,为了解释理论,或者对相应的科学知识做出演示,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科学现象,常需要使用辅助教学的材料。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来源必须是小学生日常所用到的物品,或者从贴近学生的环境中去选择、从学生认知经验的范围内选择生活化的材料能够搭建课本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现实情境,有助于小学生科学意识从理论向现实生活的转移。
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必须打破灌输式教学课堂的牢笼,让学生的意识释放出来,自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促进师生的沟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做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分三步完成:
1.以生活问题导入科学知识。众所周知,科学的知识与实际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进行科学理论的讲解时,应避免一上来就对知识展开滔滔不绝的概述和讲解,而是要以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意识从生活向书本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导者,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与科学问题的联系,并产生探索的欲望。
2.科学问题生活化展示。教师需要根据科学问题,创建直观、形地展示平台,让学生获得生活化的科学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科学现象,模拟科学知识的现实情境,或者根据科学问题组织小组实践、通过实物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丰富课堂多样性。
3.探究方式生活化。科学成果的发现都需要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带入简单的探究方式教学,使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有小发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方式,并验证科学的理论,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产生深刻的学习印象。如在学习《溶解》这一节时,提出问题“如何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探究方式:用手摇晃杯子、小勺子搅拌、将冷水加热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溶解物质的相关知识,而且“摇晃”“搅拌”“加热”等基本的操作方式都形成了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式。
科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任何科学理论最终都将作用再实际的生活上。因此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学生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可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科学强大的实用性,而且会从小养成科学对待问题的品质以及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注入动力。
就小学教学而言,科学运用生活化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展开:课外活动科学化、科学学科课后作业生活化。首先是课外活动科学化,学校或教师应定期组织相应的科学活动,并围绕学生的生活范围去展开这些活动。比如在课堂中完成了《植物的叶》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大自然,搜集不同环境、不同季节下植物的叶子,并观察叶子的生长形态,引导学生探索叶子生长的自然规律。学生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不同树木、土壤环境和季节环境下叶子的形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树叶对于植物生长的意义,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科学知识,将培养学生细心、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就是科学学科课后作业要趋于生活化,教师应该摒弃课后作业是为考试考点做准备的传统思想,树立课后作业是为了给学生发挥自主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的新认识。因此,科学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避免题目的难度较大,且不能脱离小学生的认知经验范围。只有将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动手能力与书本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使科学走近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小学科学教育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要真正做到教学资源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科学运用的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将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优秀的科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