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华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家之间的交往尤为频繁,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也随之延伸与拓展,而电影作为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古往今来,大众通过电影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积极对外输出中国文化。贾樟柯导演执导的《山河故人》就是一部典型的反映普通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百态,剧中角色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表现出微妙心理变化,分析他们的心理变化有助于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进而帮助大众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贾樟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讲述了时下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再现了普通民众的真切感受,犹如中国社会的一面面镜子。贾樟柯成长于偏远县城,早期的经历让他储备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能从容驾驭小城镇人物的生活。他的电影散发着他的个人气息,艺术手法淳朴自然,对白以方言为主,剧情细腻逼真。在世界影坛,他被刻上了“平民化”的烙印,通过“拍一部电影来告诉人家,我周围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小人物”在银幕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曾经被主流电影忽略的声音与其他声音交汇,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一页。201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拍摄的第8部剧情片,从1997年的《小武》开始,片中主角都是底层“边缘人物”:四处游荡的小偷(《小武》)、生活飘摇的艺人(《站台》)、无所事事的阿飞(《任逍遥》),混迹城市的民工(《世界》)、千里寻亲的男女(《三峡好人》)。他关注的是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城镇乡村的现实困境,描绘的是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贾樟柯从生活出发,凭借敏锐的目光创作了优秀的剧本,自编自导,通过银幕讲述了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命运发生的转变与所承受的代价。虽然时空发生着巨大变化,但他始终秉承纪实风格,即使投资1200万的《世界》在票房上惨败,他始终不忘初心。他曾说“不在乎票房,只要有观众就行”。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或将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途径,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1]。他的电影叙事方式与批判现实主义不同,沉静不张扬,不哗众取宠,不以道德判断为宗旨,聚焦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通过个体的纪实生活,保持着电影艺术的一种绵长的温暖基调。
《山河故人》讲述一个从1999年到未来2025年间的故事,分为三个章节。2015年10月30日在全国上映。影片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剧情主要围绕父子矛盾、忘年恋、文化冲突等。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以涛、晋生、到乐等为代表的故人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着情感困境、喜怒哀乐、人生百态,这不只是个体生命的情怀,而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山河故人》通过人物形象时空跨越,多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贾樟柯的影片大都专注于小镇青年生活,描述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山河故人》的主人公依然是来自小镇,不过,小镇青年开始跨出国门,融入国际潮流,体验异域生活。影片中的情节、人物、细腻复杂的情感、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产生的冲击与厚重感,观众只有在立足传统、立足文化背景、立足时代发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影片中所揭示的真实世界。
涛居住在国内,是基本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而她的儿子就读于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当儿子很生疏地称呼她:“妈咪”,她异常生气地要求儿子喊“妈”,不接受“妈咪”这样的西式称呼。随后,当她看到儿子系着丝巾,她认为这种打扮不男不女,立刻让他解下来,而这是儿子就读国际学校的统一着装。显然,涛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太多干扰,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是她却默许张晋生带着儿子到乐去澳大利亚定居,认为在那里她的儿子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过更好的生活,甚至认为自己没本事,不能给儿子提供这样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她内心并非完全排斥西方文化。影片开始时,张晋生教涛开车,由于涛的技术不熟练,车撞到石头上。张晋生:“跟你说没事,德国技术,可结实呢”。
涛:“没事,德国技术”。
后来,涛也照晋生的说法对梁子如是说。涛或许潜意识地认为西方国家在某些方面优于中国。2014年,她开办的公司已经聘有外籍员工。在员工婚礼上,出于关爱,总经理涛送出两部新款iphone手机作为新婚贺礼[2],可以看出在涛心中,国门之外的世界也是值得期待的。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世界的格局发生翻转,她周围的环境也逐渐发生一些变化,西方文化悄无声息地渗透入她的生活。不过故事结束时,涛还是孤身一人生活在故土,结尾一幕涛雪中微笑独舞,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中西文化的冲突或者两种文化交汇时产生的不适使得男主人公张晋生陷入心灵的孤岛。影片中他说到,我要为你挣很多的“doller”,甚至痴迷到给他的儿子取名到乐,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他对西方国家物质的向往,而直到后来送儿子上国际学校更体现出他急于融入西方社会的迫切心理,他的梦想在他带儿子移民后得以实现。
2025年,晋生的生活状态集中体现出中西文化间的对抗,父子间冲突也开始尖锐化。首先是生活方式,晋生已经移居澳大利亚11年,家中茶几上摆放着三本封面泛黄的中文书籍、一盘花生、一瓶山西汾酒、一把扇子、几把枪。茶几上的物品揭示出他内心的矛盾,竭力守护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喝着白酒吃着花生米,但又无法摆脱西方的诱惑,买了很多枪。夕阳西下时的一幅画面,一位手持茶杯的中国老头走在行人稀少的澳大利亚的小路上。他虽居住在异国,却依然保持着中国老人的生活状态,可见传统在他身上的深刻印记。当一位路人用英语与他打招呼时,他一脸漠然,不用英语交流,依然操一口山西汾阳方言;他以这种方式对抗西方文化对自己的侵袭。其次是教育观念,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养不教,父之过”,他对到乐的培养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片开始的时候,张晋生和涛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大学在他们两心中的位置。
张晋生:“我可是正经山西大学法律系——函授毕业的。”
涛:“你那么优秀,人家没有把你保了研。”
张晋生:“怀才不遇”。
涛:“真自信”。
谈话中的山西大学是一所在山西甚至国内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20世纪90年代对于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山西人而言,能考入山西大学是对自己学识与能力的肯定。他随后补充到自己是函授毕业的,没有接受全日制大学教育的他只能以怀才不遇来掩盖心中的遗憾。晋生甚至认为受教育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当到乐提出要离家并放弃大学教育时,他强烈反对。
张晋生:“你甚素质,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你怎么混?你跟谁学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的反应与2014年涛看到装扮怪异的儿子类似,不能接受违背传统的行为。大学曾经是父亲心中的一个梦,而如今他的儿子却要放弃这样的机会,大学教育在父子心目中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冲突与代沟的体现。虽然在国内长大的年轻人也有一些对大学没有憧憬,但是他的儿子接受西方的教育,想要得到是西式的自由,正如:
到乐:“I'm free to do what I want.”
“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次是自由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时张晋生想要得到一支枪解决他的情敌——梁建军,结果由于中国不允许私人拥有枪支,最后没有实现。能买到枪可能是他想要的自由,然而2025年他在澳大利亚买了很多的枪,可以说,他自由了,然而他却这样说。
张晋生:“老子买了很多枪,可是老子现在连个敌人都没有,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个屁”[3]。
虽然此处的自由只是鉴于枪支的私有化问题,不过他想要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他的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自由只是缥缈的梦想。
张到乐曾经被迫接受西式教育,中华文化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比较少。影片中在上海读国际学校的到乐出场时,因装扮受到母亲训斥,虽然母亲解下他的丝巾,但是到后面的镜头时,到乐自己又系上了,西式装扮已经是一种习惯。到乐成长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21世纪中叶,他的生活时刻上演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他可以从容地喊他的继母,妈咪,而不愿意在外祖父的灵柩前下跪。他跟随父亲移居澳大利亚,接受西式教育,融入西方生活,而他的父辈恪守着中国文化传统,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格格不入。这种移民家庭内部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冲突正如李安导演的《推手》将会普遍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他夹在中间,外面自由的空气使他变得渴望独立,然而由于父亲的坚持,使他处于矛盾的境地,这也是他与父亲冲突的导火线,以至于他对一切失去兴趣,慢慢消磨自己的日子。不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他也不是没有印象。在与父亲谈话时,不能讲汉语的他,竟然尝试着讲出了山西方言中的“能行”,脑海中也总是闪现出和妈妈在一起的画面,还隐约记得和妈妈听过的20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的叶倩文的老歌《珍重》。2025年的到乐,总是找不到家里的钥匙,但是母亲给的钥匙已被当成信物随身携带,一直挂在脖子上。语言与环境都发生变化,但与母亲甚至祖国唯一的联系,永远不会变。直到影片结束,观众也没有等到母子团聚,不过在他看到波涛,听到涛声,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潜意识间与母亲甚至故土产生共鸣。到乐的这种迷茫状态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冲突下无奈生活的缩影。
《山河故人》被质疑带有西方定制的中国符号,其实一个国家带有自己的标签是正常现象,不管所谓的标签代表正面或负面形象,它都是一个国家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影片中展示出的中国元素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共鸣,再现了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冒着热气的麦穗饺子、生龙活虎的舞龙、撕心裂肺的葬礼等。影片不仅采用逼真的叙事手法叙述大多数中国观众所认同的生存状态,而且在电影的跨文化与国际化传播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开拓了国人视野,传达出人性普世的价值。虽然影片最后没有明确指明交流碰撞的结果是走向融合还是割裂,但是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冲突值得探讨。近年来,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指明了方向,能够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深刻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与几千年来传承的价值观,同时能理性对待外来文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正如《论语》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媒体、学者、观众越来越多地重视影视剧中的中国元素,其实质就是文化自信与寻求文化上的认同,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影视传播散发出持久的魅力。尽管如今依然会听到批判之声,但传播效果显而易见。李安导演从国际舞台的高度通过电影作品将中西文化交汇碰撞呈现于大众视野。贾樟柯导演作为后起之秀,虽然暂且在跨文化领域还不能游刃有余,但《山河故人》的创作足见他已认识到目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国际背景,通过影片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昭显了民族文化身份,用电影语言不卑不亢输出文化,深入推广中国文化,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在影片女主人公涛的生活中一一展现,这也是中国人历来就具备的优秀品质。涛踏实努力地过着简单的生活,对父母无私陪伴,对朋友守望相助,对孩子关怀备至,对员工感情深厚。以涛为代表的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如果艺术家们付诸更多的思考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会滋养更多的人,中国电影也可以在文化软实力传播和提升国家整体形象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实则无高低之分。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永恒的,但其包含一个民族精神追求与文化根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孤芳自赏自我文化,终会导致落后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山河故人》的男主人公张晋生,居住国外多年却坚持国人的生活习惯,可以看出晚年的他排斥拒不融入西方文化,内心空虚迷茫,陷入困境。电影《方世玉》中,方世玉踢坏相机,仇视蒸汽机,其实与张晋生的内心想法一致,抵抗异质文化的侵入。纵观历史,盲目自信,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恪守文化自信,并非一味排外,处于文化冲撞中的个体尽量理解对方文化,努力去挖掘他者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对于影视传播而言,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国外大片的影响,持有理性的态度,理性看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取长补短,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洞察世界,让电影带给大众更多的乐趣。世界文化的宝库有赖于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模式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持续繁荣。
电影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揭示人类共有的审美情趣,关注共同的生存状态,是电影创作的目标。《山河故人》以新的视角审视逝去的爱情、远离的故乡、疏离的亲情、去世的亲人……这些都是故事里所呈现出来的每个人物内心的块垒。与贾樟柯之前的作品相比,《山河故人》描绘的是一个普遍且有穿透力的艺术世界。即使跨越大洋彼岸,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文化间也可以相互欣赏并融合,张到乐的生活跨越中西两种文化,未来也会有很多类似身份的角色出现。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包容外来文化将成为未来生活的常态。《山河故人》所传达的也足以说明坚持文化自信,创新与发展独特文化魅力,学习他者文化又不忘自己,学习他者不颠覆自己是文化发展之路。正如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西方文化发展便有这样的趋势,各民族齐心协力将会营造出更融洽的国际氛围。
《山河故人》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活或多或少经历了时代变迁与文化冲突,折射出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所处的背景。全球化的浪潮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理解感知异质文化,挖掘其文化中的精华,将有助于不同民族共享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技术的同时,中国电影也可以学习和参照西方电影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摆脱文化困扰,践行文化自信,努力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符号的认知,逐渐踏上多元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