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01-08 12:52夏顺丽李特特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群体

夏顺丽,李特特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学院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2)

0 引言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是招聘单位入校进行线下校园招聘的集中时间段。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校园招聘单位大幅减少,线上面试单位的招聘情况也不乐观。本文以某高校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3个专业17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专业共计665名毕业生,分析了就业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将就业心理咨询、家庭和社会支持、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纳入到毕业生管理体系中,解决了就业管理的难题,可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毕业生常见问题

1.1 心理问题

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迷茫、消极、从众、焦虑、自负、攀比、抑郁等。

迷茫、消极、从众这3种情绪主要出现在求职方向模糊的毕业生群体中。处于迷茫状态的毕业生对面试宣讲单位的态度要么是置之不理,要么是每场必去。这种迷茫心理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或宣泄,会不断加深并发展成为消极和从众心理。

焦虑、自负、攀比这3种情绪主要出现在求职方向明确或者已有确定应聘单位的毕业生群体中。焦虑主要体现在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毕业生群体中[1],尤其在优势单位的面试中,该群体中的毕业生面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竞争对手,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并引起焦虑。自负主要体现在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毕业生群体中,因为实力强,自身期望值较高,一旦被面试单位拒绝,更容易引发焦虑。与焦虑和自负相比,攀比心理更广泛地存在于毕业生群体中,小到面试服装购置、简历制作,大到面试单位薪酬福利、工作性质,许多学生都要相互攀比。攀比心理极易引发焦虑和自负。

毕业前夕由于心理冲突强度大、心理应激水平高、挫折体验多,容易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发生,典型的有口干、心慌、饮食和睡眠障碍、悲天悯人等。如面试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毕业生,还有因就业单位的异地而导致情感受挫的一小部分毕业生,其无力感会大幅度增加,进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一切都很漠然,严重时会减少人际交往、孤僻、失落抑郁,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2 问题行为

毕业前夕个别毕业生因受到较大挫折或打击,加上本身的品德与修养不足,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旷课、酗酒、起哄、聚众滋事、打架、过度消费、自残等,严重的有违法、违纪等。

面临就业和实习,高校毕业生压力陡然增大,失眠、浑身无力、酸痛、免疫力低、肠胃功能紊乱等症状在很多毕业生身上出现过。

2 毕业生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定位不清晰

职业生涯规划以生涯发展为着眼点,学习面对各种抉择情景时如何界定问题、设立目标、收集并应用资料,从而通过恰当的规划实现个体全面最优发展。据某重点大学统计数据,对未来没有发展规划的学生占62.2%;有规划的占37.8%,其中有明确规划的仅占4.9%[2]。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就业还是自主择业,不同的目标需要作不同的准备。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没有将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作为目标,只是单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未能合理安排时间培养核心竞争力。毕业时仅有毕业证书而无其他职业技能证书,也没有社会实践等活动证明来彰显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求职中表现平平无奇,与优势单位失之交臂。

2.2 认知能力失调

心理弹性主要指个体遭遇逆境、挫折时,能够进行良好适应并从中得到成长的一种个体能力品质[3]。心理弹性越高的毕业生,情绪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越小,心理弹性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引起心理失衡。

在求职中自卑和孤傲是两种典型的认知能力失调。自卑者对自己评价较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产生忧郁、悲观、沮丧的心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型问题人格。自卑多发生在下述情况: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因为选择单位少、待遇差,容易悲观失望;内向、不善言辞的毕业生会自惭形秽;成绩和表现一般的毕业生看到别人的奖励、成果、论文等比自己多,容易自我贬低;女生会因为行业特点选择范围较窄,容易自怨自艾。孤傲者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对自己评价过高,认为自己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专业训练能够胜任自己选定的岗位,一旦受挫容易自卑、自责,甚者一蹶不振。

2.3 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不足

本文对某高校3个专业175人,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阶段的职业指导仅局限于宣传和讲座,配以针对就业的政策、法规等内容公众号的推荐,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不足,不能对毕业生进行有效指导。

3 解决毕业生常见问题的策略

3.1 开展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部分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后,松散懈怠,对后续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比较模糊。以往的就业指导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并进行一周的集中指导和模拟,该安排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应当开展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

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即把就业指导活动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根据各专业和年级特点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此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和发展规划。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特长、个性优势等为主题的个性培养活动,加深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完善学生个性,侧重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以就业务实为主的综合指导,通过对国家政策和行业特点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推广线上线下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提供公共学习空间。条件允许的话,在对毕业生进行公关礼仪、面试技巧、自荐书制作、建立网页等指导的基础上,配备职业指导师,帮助毕业生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为毕业生量身定做合适的求职目标和计划。

3.2 开展职业心理教育

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打造高素质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抚慰”[5]团队,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在毕业生群体中开设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毕业生了解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职业成熟度、职业生涯、职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开展就业心理咨询,为毕业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与指导,如就业心理困扰辅导、心理测量等,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试自我、克服“一次就业与一步到位”的就业心态。求职条件不成熟时,采用“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方法,先找到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再通过反复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3.3 提供多方位家庭和社会支持

2021届毕业生大多在1998年前后出生,60%以上是独生子女,择业时受父母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家是孩子永远温暖的港湾,父母应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多给予陪伴、鼓励和支持,支持孩子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与毕业生密切接触的群体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给予的关怀和帮助的总和。社会支持能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校毕业生常见问题,提出在校园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帮扶、引领和传承氛围,由毕业生群体、学校、家庭齐心协力,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并成功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群体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