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治理路径研究

2021-01-08 09:13路胜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鸿沟养老群体

■路胜男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中国的数字化是伴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互联网+智慧养老”“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数字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数字红利。然而数字化带来的还有新的不平等——老年数字鸿沟。受种种原因限制,老年人往往难以跟上数字时代技术迭代和社会转型的步伐,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口被挡在了数字围墙之外,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数字时代,如何让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顺利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积极老龄化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难题。

一、问题:数字鸿沟与老年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本质是数字时代不同人群在新媒体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不平等。早期研究认为数字鸿沟是可以获得ICT(信息通信技术)和不适用ICT的人之间的差距[1],这种差距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得以解决,这也是学术界所指的第一道数字鸿沟。2002年以来,学者们在原先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数字鸿沟产生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第二道数字鸿沟的概念由此产生,它是指ICT使用的不同方式存在的差异。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主要聚焦于ICT的接入和使用上。近年来,一种新的数字鸿沟,即第三道数字鸿沟逐渐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它是指由互联网使用的有益结果及其使用后引起的不平等,又被称为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老年数字鸿沟是数字鸿沟研究在年龄维度上的一个分支。具体是指“老年人与年轻一代人在信息占有与获取上存在的差距,以及老年人使用数字资源参与公共生活的行为差别等”[2]。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作为数字弱势群体,老年人更容易被快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这台离心机甩出时代发展的队伍。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54亿,占总人口数的18.1%[3],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60岁及以上的网民人口仅占总体网民总数的6.7%。老年群体的低网络普及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老年网民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将老年人作为互联网人口红利进行充分挖掘将成为未来互联网新的增量市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群体占网民总数上升到11.2%[4],这也是我国在共建共享信息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斐然成就。

二、困境:老年数字鸿沟分析

老年数字鸿沟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早在1999年,为缩小老年数字鸿沟,美国发布了《填平数字鸿沟》政府报告及一系列举措。现已进入超级老龄化的日本也十分看重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为应对超老龄社会的养老压力,日本提出了“5.0社会”构想,即“超智能社会”,在其构想中,信息技术将成为缩小代际差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支持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4]。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我国抗疫的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疫情又进一步挖掘了人们在在线教育、电子政务、在线医疗等方面的新需求,推动了从个人、企业到政府全方位的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然而也正是这场数字狂欢,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的老年“数字鸿沟”,“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地铁”“想看病不知道如何进行网上操作所以选择不就医”等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填平数字鸿沟”“提升老年群体的媒介生活质量”的呼声强烈。

(一)互联网产品、信息和服务发展未能关注老年群体需求

1.智能设备和服务的适老化建设匮乏

当前,互联网产品、信息和服务的研发主要受年轻人的需求驱动,很少聚焦老年人,在APP界限设置、操作设计等方面对老年人需求特征关注不足。《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截至2020年12月,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5]。由于未能接入网络,日常生活往往遭遇诸多不便,如27.2%的非网民遭遇过没有“健康码”就无法进出一些公共场所的问题,25.8%的非网民遭遇过无法现金支付的问题,24.9%的非网民遭遇过买不到票、挂不上号的问题,24.6%的非网民遭遇过线下服务网点减少导致办事难的问题,22.9%的非网民遭遇过无法及时获取信息的问题等。这一方面反映出老年人在数字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也传递出智能设备和服务适老化建设的欠缺,造成了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过程中的参与不平等。

2.数字化改革过于强调技术效率偏好

数字化改革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数字化不等同于便利化。在数字化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过于追求技术效率,大幅甚至取消线下服务供给。如几乎所有大型医院都开通了网络平台推行线上挂号,老年人因缺少操作技巧而挂不上号看不上病的现象已多次见诸报端。除此之外,银行业务、超市收银、餐厅点餐、景区购票等不同场景的线下人工服务也普遍减少乃至取消,这为老年人平等获得社会服务带来不便。

3.网络信息安全系数有待提高

老年人对使用互联网及智能产品的安全性普遍存在焦虑感,如担心身份盗用、网络诈骗、设备中病毒、操作失误导致财产损失等问题。同时,媒体对互联网此类事件的大量报道,也使得老年人对互联网持有偏见,或导致老年人对上网产生怀疑和恐惧,影响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的意愿,进一步加剧了老年数字鸿沟的扩大。

(二)社会支持网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代际数字反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周裕琼[6]认为,可以从微观层面(家庭)和宏观层面(社会上不同世代之间)开展数字反哺,以弥补数字代沟。她指出在数字时代老年群体对融入数字社会有着迫切的需求,并由此催生了“数字反哺”现象,即儿女晚辈来教授指导父母长辈使用数字产品。但有研究发现,与多子女同住虽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学习和使用互联网有着更多的积极影响,但对老年人持续使用互联网却会产生反作用。一方面因为老年人需要更多时间帮助子女照顾家庭和孩子,挤占了老年人学习互联网操作技能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对互联网的畏惧心理作用,担心操作不当弄坏设备或子女文件。同时,受我国生育政策以及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影响,独居老人或空巢老人规模越来越大,老年人必须独自应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来自社会年轻一代的数字反哺的可及性极大地影响着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提升。

2.老年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仍任重道远

老年教育是积极养老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已成为当下养老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诸多面向社区的智能手机培训活动经常见诸报端,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公益组织等通过类似培训活动帮助老年群体学习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但该类培训就目前来看尚缺乏顶层设计,如培训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课程未形成完整体系,培训资源未实现充分共享,精准施教和全面覆盖未能充分结合,各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协同合作机制,老年教育的研究工作不到位等。同时,由于老年人生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培训活动的可及性和有效性面临诸多困难。

3.养老事业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局面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老年事业发展仍处于探索时期,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与老年群体之间的联动不足。政府各部门对互联网及老年群体的数字需求认知不同,影响了部门间的合作;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不足,直接影响了供应商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与供给,忽视了老年群体的需求;养老服务的供应商之间也各自发展,未能形成协同发展局面,具体表现主要有相关养老数字平台数量繁多,推广不足,且平台功能多有重叠,智能设备的内容雷同,服务功能存在交叉,养老服务收费标准不同,质量参差不齐等;供应商与老年群体的联动不足则导致了智能设备及服务未能满足老年人对数字生活的需求,扩大了老年“数字鸿沟”。

三、举措:老年数字鸿沟治理路径的选择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的出台为我国治理老年数字鸿沟,实现积极老龄化指明了方向。

(一)强化新时代数字反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取向,创设老年人数字学习的友好环境

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学界曾提出了“文化反哺”一词,指知识传递的逆转过程,即知识由年轻一代传递给年长一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反哺的作用和社会意义凸显出来。周裕琼[6]认为老年人在数字融入的过程中,年轻世代对年长世代在新媒体技能、知识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反哺(即数字反哺),是解决数字代沟的有效途径之一。年轻一代关注老年群体在数字生活中的困难,加强对老年群体的网络引导和陪伴,为其提供诸如移动支付、网上购物、线上预约等技术指导,缩小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的“鸿沟”。数字化时代,唯有通过数字反哺给予老年群体足够的数字关怀,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数字社会的陌生恐惧感,激发老年群体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形成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

(二)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在积极老龄化中的重要作用,老年数字素养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增进老年数字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政府应理清教育服务供给的角色、职能及相互的合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老年数字素养教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作的“教育合力”。推动数字素养教育精细化发展。政府应鼓励各教育提供主体分析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根据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老年人量身搭建合适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体系。在教育过程中,设计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老年群体更倾向于非正式的情景化学习,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参与的机会,在提升老年数字素养水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隔离,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平等享有老年数字素养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为保障老年群体接受数字素养教育的公平性,应加快出台相关的数字素养教育保障制度,确保我国老年群体可以不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平等地享有接受老年数字素养教育的机会。

(三)培养老年领域人才队伍,打造“适老化”友好社会环境

2021年年初,工信部推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旨在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021年1月,百度推出了为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百度大字版APP”,通过简化操作界面、放大字体、屏蔽广告等提升老年人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也于2019年推出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院查询APP“养老通”,2020年专门服务于退休人群在线学习的综合服务平台——“智青时代”上线……这些数据平台的推出无不需要养老服务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养老产品设计人才等多样化人才的共同开发研究为基础。因此,以打造“适老化”友好社会环境为目标,积极推动老年领域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创建通用的数字素养人才质量评价标准。鼓励高等院校建立数字时代和老龄化时代重叠背景下,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并完善多元主体协同下的养老服务事业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增设智慧养老、信息技术培训等相关课程并通过培训技能实际应用指导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四)坚持“数字底线思维”,实现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

首先,数字时代,应警惕信息垄断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应始终坚持“数字底线思维”,不做“一刀切”,不唯效率论,关注老年群体需求,循序渐进地减少线下人工服务窗口,尤其是部分信息技术水平尚未成熟的公共服务领域更应通过传统的线下人性化服务途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生活体验。

其次,切实保障老年群体网络信息安全,实现对老年这一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建议加强对信息安全意识的广泛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为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防护策略。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出台诸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和治理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信息窃取、泄露等行为。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诈骗、虚假宣传以及破坏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畅通老年消费者维权渠道,为老年群体提供维权支持。鼓励网络安全产品的研发,净化老年群体数字生活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一片安全、可靠、健康有保障的网络净土。

猜你喜欢
鸿沟养老群体
养老生活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鸿沟为界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