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研究文献综述

2021-01-08 08:05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1期
关键词:瑜伽期刊体育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瑜伽起源于印度,经张蕙兰老师传入中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近几年更是发展火热,它的生理功能价值与精神哲学给予各类各年龄段人群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本文通过收集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瑜伽的期刊文献,时间范围为1993年至2020年共计69 篇,从发表数量、发文作者、来源机构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我国瑜伽项目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推动瑜伽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瑜伽”为主题,检索时间范围不限,期刊文献来源限定为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前16 种),共检索到的69 篇核心期刊瑜伽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法

运用Excel 软件对查阅到的69 篇核心期刊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等重点信息进行数据统计,揭示瑜伽研究发展态势及分布特征。

2.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推理、论证等逻辑方法对文献内容进行分类总结。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

数据表明,1993—2020年我国瑜伽科研论文总量少,并呈波浪型趋势。2008年发文量最多达11 篇,2014年进入平稳期,保持每年平均2 篇发文量。考虑到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促进作用,2008年前后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量明显增长,瑜伽课题为更多人知悉及研究。

(二)发文作者分析

高产作者往往也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研究查阅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向可以大致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数据表明,瑜伽主题科研的高产作者为毛娟、马鸿韬、刘兰娟、刘成。吉林体育学院的毛娟,持续研究瑜伽教育教学方向;北京体育大学的马鸿韬,主要研究瑜伽社会现象传播方面;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兰娟,对于瑜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瑜伽课程、瑜伽健身市场等方面;东华大学的刘成主要研究瑜伽主题的研究发展现状、高校瑜伽课程发展现状、瑜伽市场发展现状等。

(三)研究机构分析

对期刊的研究机构统计得出,华东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的发文量自1993年至今都累计7 篇,是瑜伽研究领域带头机构,对我国的瑜伽项目研究发展有重大贡献。但核心期刊发文量在4 篇以上的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这4 所机构,说明了我国瑜伽研究仍处于萌芽期,关注此领域的学者较少,研究进展滞后于瑜伽实践应用。

(四)研究内容归纳分析

1.瑜伽概念理论研究

瑜伽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瑜伽的健身功能更为大众熟知,因此现在多以“健身瑜伽”来替代“瑜伽”,学者探讨健身瑜伽的缘起及进行健身瑜伽概念的界定,以防止瑜伽思想观念异化[1]。冥想是瑜伽的重要部分之一,有研究对冥想(印度意念健身术)的起源、演变、特点及其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新发展进行全面梳理[2]。蕴含东方智慧的瑜伽运动契合了生态女性主义所崇尚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人内部和谐、人与外界和谐,可为解决西方文明面临的人本精神缺失危机和生态环境失谐危机提供新思路[3]。

2.瑜伽体式功能机制研究

瑜伽在治疗慢性病和康复理疗上也有出色效果,如对泌尿系统疾病、痛经、腰肌劳损、失眠、颈椎病、非特异性下腰痛等疾病有明显改善效果,停治期瑜伽更能维持疗效,抑制复发[4]。瑜伽体式练习是有氧运动,通过延展、拉伸、扭转等身体练习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对局部减肥塑形上有良好功效。抑郁群体通过瑜伽锻炼,能够解除身体功能障碍、心境障碍、思维障碍,缓解抑郁情绪。通过对40 名年龄普遍在28士5 岁的成年人在瑜伽训练课过程中,进行实时心率采样,结果表明瑜伽训练课属于中等生理负荷强度的项目,瑜伽体式练习生理负荷平均强度呈现“弧型”分布特点[5]。

3.学校瑜伽课程研究

在高校瑜伽课程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教务部门应加强基本知识宣传普及、教师培训提升和完善课程相关的硬、软件需求,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瑜伽的冥想思考和体式健身教授应张弛有度,循序渐进[6]。学者建议将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资源型学习辅助教学模式引入到高校瑜伽教学中,“线下”课堂+“线上”扩展学习[7]。目前,高校大多安排在室内开展瑜伽课程,有学者认为瑜伽课应开放到室外进行与阳光体育锻炼结合起来,以体现其最大价值和功效。在其他术科的课堂上,也可以融入瑜伽作为准备活动或者放松运动。

4.瑜伽教育及美学研究

瑜伽不仅有功能性的体育医学特征,也有外在显著特征和内在美学特性。瑜伽具有教育性,是从整体上完善人“身、心、灵”的养生教育。形式美是瑜伽美的外在展现,瑜伽运动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体育美,艺术美是瑜伽的美学内涵。瑜伽练习者既是展现美的表现者也是美的享受者,瑜伽与体育、艺术的契合丰富了美育的内涵,而且使其美学价值进一步得以体现。瑜伽不涉及竞技性。充分展示了体育美的特征:肢体美是基础,技术美是外延,意志美是灵魂,而健康美则是终极目的[8]。

5.瑜伽文化传播研究

19世纪中期至今这一时期瑜伽进入现代瑜伽发展阶段,印度瑜伽传到西方世界并得以改进发展。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减脂塑形的健身方式;也有一些人把它当作调息凝神的手段;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它是热爱、拥抱生活的一门体育哲学。瑜伽也属于一种知识精神文化,具有文化同一性,契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满足不同需求层次人群的需求,这就使瑜伽突破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意识壁垒,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我们可以看到,要成为一项大众欢迎的新兴运动样式,不但要有文化理念上融合,同时也要有形式的变通和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瑜伽的中国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与佛教契合的传入、与气功相似的传入、当健身方式的传入,经过吸收、同化、异化形成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瑜伽。

6.瑜伽市场发展研究

研究表明,当前瑜伽健身市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认证的体系流程,学者设计了健身瑜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认证规章框架,以期规范瑜伽教职认证制度。具有返璞归真、深厚文化渊源特点的瑜伽,可以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具有很重要的开发价值,将是我国休闲体育旅游中的一个新创点[9]。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研究瑜伽基础概念理论方向在于,对瑜伽概念的界定,对于冥想法、近代瑜伽派生类型的分析研究等,以及人们对瑜伽的认知转变。学界对瑜伽呼吸法练习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学界对于瑜伽体式功能机制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瑜伽对各类人群的心血管、血脂、肥胖、心理情绪,女性痛经、颈椎及腰痛等慢性病的影响及其机制等方面。学者对于学校瑜伽课程层面的研究,对于实践性的瑜伽教学内容、教法组织研究较少。此外,瑜伽也可以作为其他术科课程的辅助练习,现有研究只有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同质性项目融入瑜伽练习,其他类型项目结合瑜伽训练的研究几乎没有,还需创新研究思路。瑜伽美学以及瑜伽教育方向的研究,存在同质性研究,缺乏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着眼点。瑜伽文化传播研究层面,学者在分析瑜伽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之路,以及在中国掀起“瑜伽热”的原因时,应尽可能做到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关于瑜伽市场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各地区的瑜伽商业场馆的调查分析,对本地市场发展有指导性意义。瑜伽旅游研究启示了,瑜伽也可以与其他行业交叉结合,成为市场发展新的吸引力。

三、结语

通过对瑜伽核心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瑜伽科研仍处于萌芽期,科研成果总体较少,2008年及前后三年发表论文较多。

(2)瑜伽研究核心作者分别为:吉林体育学院的毛娟,研究方向瑜伽教育;北京体育大学的马鸿韬,主要研究瑜伽社会现象传播方面;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兰娟,对于瑜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瑜伽课程、瑜伽健身市场等方面;东华大学的刘成主要研究瑜伽主题的研究发展现状、高校瑜伽课程发展现状、瑜伽市场发展现状等。

(3)华东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是瑜伽研究领域带头机构,对我国的瑜伽项目研究发展有重大贡献。但发文量在4 篇以上的只有4 所机构,说明了我国瑜伽研究仍处于萌芽期,关注此领域的学者较少,研究进展滞后于瑜伽实践应用。

(4)虽然有些瑜伽练习侧重健身方面(如哈他瑜伽、王瑜伽),而另一些侧重心灵或精神方面(如智瑜伽、语音冥想瑜伽),但还是不能够把瑜伽练习截然划分为“健身”类或“精神”类。现有研究对于瑜伽的生理功能价值研究较多,但瑜伽的思想、哲学体系理论对于现代人生活的启示与实践应用暂无研究涉及。

(5)现有研究针对人群以女性、老年人、大学生为主,对其他人群如幼儿、男性等较少展开研究。其次,将瑜伽作为辅助术科教学的手段时,只有对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同质性项目展开实验研究,瑜伽训练对其他类型项目如球类、田径类的技术提升价值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建议笔者在今后拓展研究思路,发掘新的价值研究点。

猜你喜欢
瑜伽期刊体育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ello White瑜伽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迎接瑜伽日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