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雪玲,文江峰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升级挑战十分艰巨,因此亟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较强的人才作支撑。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保障下职业教育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突出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职业规划不足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有待提升、课程思政的机制和队伍的建设还不足、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力度不够、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同向但同行不紧密等。因此,要打造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思政队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维度,多种路径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是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形成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多种路径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支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新型人才队伍,而课程思政则是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的路径。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摆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思政课堂教学维度,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全面立体的育人过程。转变专业教师传统的单纯教授技术知识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育进行多种路径的结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要努力在学生日常的各类专业课程中进行不同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图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学生的思想,努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全方位增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多维度有机结合,也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政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而通过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的整合,可以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学习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并且深刻意识到专业学习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肩上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切实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感受中国共产党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加强培育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通过思政教师的理论讲授,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能进行有效的结合。而课程思政可以将这一过程进一步拓展,同时要丰富其过程和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持续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各种育人资源,尤其是在专业课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而通过这种明显的对比,让学生对变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展现各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各民族共同建设了新中国这一论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手段,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不同民族学生同学习同生活的现状,不断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够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课程思政可以有效满足高职院校不同大学生不同业余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文化通过多种路径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则由于授课时间的相对集中,授课方式相对单一,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力度还有所欠缺。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将社会发展的热点、行业领域的前沿信息进行充分利用,回应学生关心的一些时代问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坚决与不良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
同时,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学生组织,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进一步拓展,改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在一定维度上有效满足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
当前,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关切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初步形成,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取得了不容否定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存在专业课和思政课不够协调、教师相关能力缺乏、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相配套的机制等问题。
当下的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导致个别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教育的特性,在学生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入校后,最重视的是和自己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课程学习。而由于师资能力的缺乏和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育往往是就专业而讲专业,对于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通过理论教学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书本作为媒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未能和学生的专业学习建立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存在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职院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只有提升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够有效地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对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意义,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充分地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功效;另一方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需要将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对专业课程有所了解,才能努力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也要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开展课程思政,而这些知识的掌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相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相关技能的掌握。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进一步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部分教师的课堂内容晦涩难懂、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的反馈相对较差。
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融合课程思政推进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理解不够,特别是对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课程元素的意义认识不够,长期受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限制,认为专业课程就是要单纯地学习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堂的事情,对于教师的部分活动参与度不高。同时,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部分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也有待提高,比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就需要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有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出台相关的制度,建立相关的机制,同时进行持续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首先是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搭建一个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共享相关的资源,探讨相关问题。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协同发展是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前提。当前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其次,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思政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表现良好的教师要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倾斜,对于表现较差的教师则要进行一定的惩戒。但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教师的表现也未能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最后,相关硬件资源的缺乏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比如通过AI技术可以有效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专题车间的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思政课程进一步延伸到工厂和车间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部分课程思政资源和教师培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和硬件设备,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发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以专业群为依据,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拓宽课程思政育人空间与平台,建立健全系统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职院校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要进一步挖掘高职院校本身以及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其自身的发展进程就是党和国家关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剖面,部分高职院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将这些元素进行挖掘,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在各个行业的建设中,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推动了的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这些事迹贴近学生生活,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的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实地接触行业发展,通过挖掘各个行业的变迁,比如汽车修理、机械制造、社区管理等,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这些变迁本身也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仔细挖掘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思政课程而言,专业课程的课时更长,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更大,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提高部分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一环节仅靠思政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贯穿到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政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对于部分专业教师而言,对于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加强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引导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鼓励专业课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对标行业前沿,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要以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契机为依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群的课程内容、授课模式、课程维度、价值观念,针对性地构建适合本专业群培养人才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形成一群一块、一校多块的思政教学模式。以二级学院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师针对学院不同专业群进行整合,与思政教师进行密切联系,以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等分类,并且与学生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适合专业群发展、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同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追踪前沿信息,形成部分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目前,时空局限仍然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充分发挥校内培训场所和校企合作的作用,是改变课程思政时空局限性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推动课程思政教师深入到实训场所和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教师深入到一线,感受不同专业的发展历程、体验不同专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要求,对于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将思政课堂拓展到工厂和车间,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可以丰富思政课程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切身感受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全方位多领域育人,提高育人效果。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依然存在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度不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缺乏、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深刻、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以专业群为依托,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拓宽课程思政育人空间与平台,建立健全系统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