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马山县加方村壮族“打扁担”的调查研究

2021-01-08 08:05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风尚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山县扁担板凳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打扁担是广西马山县的“三宝”(打扁担、壮鼓、三声部)之一。在马山县加方村,流传着一种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打扁担(也叫扁担舞)。近年来扁担舞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依然盛演不衰。今天,加方村打扁担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壮族“打扁担”,在不断创新中逐步从民间草台走出壮村,走出马山,成为广西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的文化传承经验值得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广西马山县加方村壮族打扁担的文化内容和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为打扁担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资料。

二、加方村打扁担的历史渊源

打扁担起源于打榔,古称打舂堂,壮语也叫“谷鲁榔”,两者为姐妹活动项目。打扁担的历史源头可上溯到唐代的“打舂堂”。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卷上》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生动记载了壮族先民打舂堂、庆丰收的盛况。随着历史变迁,古老的“打舂堂”演化成现在的“打扁担”。今天,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马山县的打扁担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依然顽强地传承着。

三、加方村打扁担的基本内容

加方村打扁担是加方村民世代传承的一种体育文化。在人类学界和文化学界,一般将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下面分别从上述四个文化层次切入,说明加方村打扁担的基本内容。

(一)加方村打扁担的物态层次内容

“打扁担”主要由扁担,板凳,黄牛皮鼓等器物构成。其中扁担是由当地的斑竹制作而成的,长约140 厘米,宽约5 厘米,两头绑有剪纸或红布做的红花,用以强化表演的美观视觉效果。

打扁担所用的板凳类似壮乡家用板凳,不同之处是在家用板凳基础上加宽加厚,经过这种改进的板凳在敲打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响亮,浑厚。板凳所用的主要原材料是由当地的桉树所制,长约1 米,宽约30 厘米,高约90 厘米,侧面画有图案,类似农民在稻田里耙田插秧辛勤劳作的画面,也有的板凳上画有太阳花或者是神兽,主要是增加整体的美感。

打扁担中起重要作用的器物是“牛皮鼓”。牛皮鼓是用马山县当地的黄牛皮制作的,放在鼓架上的牛皮鼓外形像一门大炮。鼓身呈圆柱形,鼓面直径约80 厘米,鼓身长约1.5 米。牛皮鼓打起来声音浑厚洪亮,在打扁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打扁担的表演服饰为壮家妇女平时所穿的生活服装,包花头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长裤,系胸兜。

(二)加方村打扁担的制度层次内容

马山县“打扁担”代表队主要是由广西马山县文体局和体育局主管,主要领导人是第三代传承人莫菊花。一般都是在传统节日或大庆日进行表演,有时候也接商演,获取一定的报酬。莫菊花介绍说道:打扁担不受场地器材的制约,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则。打扁担,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围成一圈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主要以整齐的服装搭配、队形变换、打击声音、队形整齐度以及动作协调性等作为评判表演成绩的依据。

(三)加方村打扁担的行为层次内容

打扁担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粑田插秧,第二部分为除草施肥,第三部分为收割打场,第四部分为舂米尝新。“打扁担”总共有20 个动作,分好几个套。主要动作有:立打、边打、中打、蹲打、弓步打、走打、跑打、准打、转身打等动作,每个动作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所有动作都是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反映劳动人民劳作的身影。“打扁担”不等同于其他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打扁担”主要是庆祝丰收喜悦,表达内心的愉悦。

(四)加方村打扁担的心态层次内容

打扁担最初是将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用长条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担,但过了正月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打扁担动作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包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精神,寄托着劳动人民重视农事、盼望丰收的精神情感。

四、加方村打扁担的价值

(一)健身价值

近年来随着广场舞的兴起,伴随着这股大众健身热潮,加方村自然地将打扁担作为自己健身娱乐的重要内容。相约几个好友手持扁担在凳子上有节奏地敲打,发出“咚咚哒哒”的声音,营造出愉悦欢快的气氛。“打扁担”的扭、转、屈、蹲等动作,需要调动全身各部位肌肉协调合作,这样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提高人们的节奏感、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等。打扁担对恢复体能和防止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打扁担还可消除劳作疲劳,享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娱乐价值

“打扁担”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还具有很高娱乐价值。每逢过年过节、重大节庆之时,在壮族地区马山等县的山乡村寨村头巷尾,晒谷场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人们自娱自乐地舞动着手中的扁担,在表现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娱乐自己的身心,表达劳动者的内心欢乐。

(三)文化价值

打扁担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悠久的传承历史,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亮丽瑰宝,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有助于带动、促进整个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对充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资料,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打扁担还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壮族人民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加方村打扁担的传承现状

(一)加方村打扁担的传承谱系

根据“打扁担”第三代传承人、现任马山县扁担队队长莫菊花介绍,打扁担的传承主要以女性为主。从她的妈妈曾秀生起是第一代传承人,表姐蒙菊秀是第二代传承人,到现在莫菊花是第三代传承人。莫菊花还表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其身体也不如以前了。她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接班人,只要喜欢热爱打扁担,都可以传授。将打扁担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下去,是莫菊花现在最大的愿望。

(二)打扁担传承中的改进与创新

最早的壮族打扁担动作比较单一,没有什么创新。打扁担原有的形式为: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围着板凳每人手拿一根扁担,上、下、左、右交织,相互敲击,其中包括6 种打法,分别为“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现在,加方村民在原有的20 个动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增加一些新动作。在以前的一立打、二边打、三中打、四单打、五反打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舞蹈元素。以其独特的节奏变化,上、下、左、右交织打出各种各样和谐的声音,节奏富有变化,声音高亢清脆和强烈有力的音响效果,博得群众的欢迎。

(三)加方村打扁担的校园传承

我国任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体育文化资源。在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打扁担”现在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使“打扁担”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更好的传承,“打扁担”已经进入校园推广,例如马山中学、马山名族中学都已将打扁担引入了校园。学生们在体育课堂可以学到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这样可以不仅使“打扁担”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效果,增强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素质。

六、加方村打扁担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打扁担传承中的问题

打扁担是马山的“三宝”之一。为了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政府虽然积极给予可一些物资和经济上的支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所以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加入这一行当。青少年不愿意参加的另一个原因,是打扁担不能带来固定收入。政府有时会划拨一定的经费,但数额很少。总体上,“打扁担”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经费还非常紧缺,还面临着失传的可能。

(二)加方村打扁担传承的建议

由于对“打扁担”的认识不是很到位,还有政府宣传和保护措施也不到位,特别是政府没有固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扁担队的长久生存,建议政府以给予固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持扁担队的正常运作,从而确保打扁担这一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传承。与此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文化部门注重加大宣传力度,正确保护和传承壮族打扁担体育文化。还有就是借助媒体加大对打扁担体育文化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打扁担流传村寨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与打扁担活动有关的道具制作工艺技术的传承与保护,重点保护有技术水平的工艺能人和老艺人。积极抓好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和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中培养打扁担的人才和民间艺人。还要逐步建立民俗文化村,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一些文化村开展比较丰富、比较大型的节日文化活动,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猜你喜欢
马山县扁担板凳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金扁担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教师夫妇带儿子跨省支教
板凳狗
挑扁担
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实施现状与问题的探究
马山县壮族扁担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小板凳
推进义教均衡应有马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