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实效性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

2021-01-08 07:43:05胡春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政治

胡春莲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我们要努力打造“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一、获得感与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一)获得感的内涵及学理性分析

201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因此获得感成为热词,引发热议。获得感由“获得”和“感”两部分组成。获得感在辞典里解释为:获得指获取、得到;感指某种自我认知的看法或想法。因此,获得感是指主体在主动获取和被动接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持续满足感。

第一,获得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获得感指向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提出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第二,获得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获得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和满足,它的实现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新时代我们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要从新时代中国实际出发,从新时代人们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着眼,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在劳动和奋斗中收获满足。

(二)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增强青年学生获得感的独特优势。从思政课实效性上讲,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不仅在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上有收获,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内心体验到满足、荣誉、尊严、自豪等感受,内心得到滋养和升华。

陈宝生[2]指出“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体,思政课获得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实际收获的多少,这种收获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思维和情感体验的提升。对思政课获得感的衡量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度。思政课参与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获得感与参与感密切关联。获得感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的”[3]。参与是获得满足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互动、案例研讨和学习成果展示等给学生创造课堂参与的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获得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学生的实际获得。

第二,认同度。思政课要想让大学生产生获得感,就必须抓住大学生这个根本,从大学生的需要和期待入手,满足他们在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否则很难让他们产生认同感。思政课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性较强,如果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削弱学生的共鸣,影响获得感的形成。

第三,满足感。获得感的大小与大学生需要的满足状况是密切相关的。思政课满足感指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满足了大学生知、情、意、行的需要,达成了心理预期的目标,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产生价值认同感。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探析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存在学生到课率不高、抬头率不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回应他们的期待,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强弱,要提高思政课获得感,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建设。

1.以高尚的师德、坚定的政治信仰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特别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4]。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做全社会师德建设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要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航员”,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思政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思政教师不仅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展现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情操。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思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其次,饱含家国情怀,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思政课教师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同时要立志做大学问、做深学问、做真学问,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甘愿为自己的学术教学理想默默耕耘一生,在三尺讲台上建功立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砥砺强国之志、身怀爱国之情、力践报国之行,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相统一,更加自觉地与党同心同德,爱国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坚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大学生到课率不高、抬头率不高、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理论性太强,另一方面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喜欢照本宣科,关起门来讲道理,但没有把理论讲透彻讲鲜活,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清,歪道理驳不倒,弱化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给学生说清一个“理”字,在课堂上要淡化讲大道理,不讲空话、假话,要把彻底的理论讲透彻,讲自己所信的,做自己所讲的,用知识作为说理武器,用文化作为桥梁,用智慧作为方法,用真情作为开始,以理服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通过说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认识,消除错误观点,在思政教学中真学、真得、真获,实现教育目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换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6]。

(二)从满足学生需要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要把知识、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大学生的需求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有更多的获得感。

1.创新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现实需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00后”,他们是在经济开放、文化多样、互联网发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他们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和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兴趣关注、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从他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规范行为方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中,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课堂进头脑,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课堂入脑入心。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核心问题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信息,联系新的时事内容,给学生全新的知识感受和知识信息传播,同学们也愿意听新东西、学新东西,对新知识感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时事、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关注民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心怀国家,勇于担当的品质,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向心力,消除抵触反感情绪,从而达到在知识传播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强科学研究,认认真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扎扎实实推进理论研究,适时地有层次地向课堂教学转化,运用经典的理论魅力阐释思政课的科学性,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染力和塑造力。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理论讲授要接地气,要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增强吸引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由文本话语向口头话语转化,从理论情景向现实情景转化,并辅助于生动的教学案例,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2.创新教学方法

方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证教学效果和品质,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创新。

首先,教学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方法要真管用、管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思想型课程,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传递思想,塑造理想信念。因此,除了知识的讲授以外,思政课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思政的实效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教学方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有合理性、延展性和学生的配合度等,不能搞花架子,形式化,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选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环节,思政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化解难点,回应热点,发挥主渠道育人功能,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可以增添课前5分钟“学生点播新闻”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时事关注时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自觉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结合起来,在追梦圆梦中实现人生价值。

思政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用时代话语提出学生日常困惑的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用理论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问题导入,以“生态问题是中国专利吗?”引发“生态文明”专题的探讨,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然后教师再进行理论讲授,引导学生参与和改变,产生价值认同感。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专题教学模式,利用专题教学的优势,避免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知识碎片化或衔接不流畅等问题。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教学,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新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创新教学手段。当今时代,互联网非常发达,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广泛接受和使用已经促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原先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被打破”[8]。新时代,网络日益成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抓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让两者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在“线下课堂”上,思政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语言”“微言微语”,借助于新媒体新技术使课堂活起来,通过PPT进行授课,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图片、音频等动感的案例支撑,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趣味,既吸引眼球又触及灵魂,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在网络化学习、网络化交流、网络化娱乐成为新常态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思政教师要借助于“线上课堂”,扩大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与途径。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E-mail等通讯工具,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定期推送个人对时事热点、理论难点的解读,通过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学生思想。

总之,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教学初心育人使命,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从满足学生需要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