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石果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是湘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1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广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党和国家原领导人温家宝、李岚清等曾亲临学校视察。近年来,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落实、落细国家资助政策,从严把“机构关”“制度关”“宣传关”“评审关”“公示关”“发放关”“资源关”“育人关”“提升关”等九道关,用心、用情、用力全面落实国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学校党委、行政机构始终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事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民生大事来抓。目前,学校已形成校、院、班三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各个层级工作职责要求明确,确保了政策落地、评审落细、监督落小、资金落实。
在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纪检监察室、学生工作处、计划财务处、教务处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等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资助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在学生工作处。
在二级学院成立了由党总支副书记任组长,学生资助专干、辅导员代表、班主任代表、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等7—10人组成的学生资助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资助工作,并明确1名一线专职辅导员担任本单位的学生资助专干。
在班级成立了由班主任任组长,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寝室干部、学生代表等5—7人组成的学生资助评议小组,负责贫困生认定建档和奖助学金评议、推荐工作[1]。
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和省厅文件精神,结合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和学校实际,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入手,出台修订了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奖学金评定条例》《学生竞赛奖学金管理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助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办法》《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困难学生补助发放暂行办法》《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学生资助工作规章制度,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且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生附加额外条件、降低资助标准、改变资助用途、伤害学生利益、挫伤受助学生心理等制度变形、缩水的现象。
加强政策宣传,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校依托“三载体”、紧扣“三环节”,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宣传教育工作,向广大学生讲清、讲实资助政策。依托“三载体”:一是通过学生手册、资助彩页、橱窗、板报、电子屏等有形载体,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二是利用学生事务微平台、校园网、校园广播等新媒体,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三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辅导员班主任宣讲、助理班主任宣传、建档立卡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开展资助政策宣传[2]。紧扣“三环节”:一是在新生录取时,将资助政策随同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给新生和家长,让每个家庭第一时间了解资助政策;二是在入学教育时,在“规范与责任”主题教育中重点讲解国家资助政策;三是在每年奖助学金评选时,组织主题班会学习资助政策,真正做到让国家资助政策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是抓实资格认定。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确保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都享受一等国家助学金;保障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城镇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烈士子女、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等特殊情况学生获得资助。同时,严把国家学校奖助学金评审基本条件关,确保不出现平均资助、轮流坐庄、暗箱操作、人情资助等现象,坚决杜绝把明显不符合国家奖助条件的学生纳入资助范围[3]。
二是规范评审机制。学校按照资助评审工作要求,形成了“班级评议、学院复核、学校审核”的三级评审机制,确保评审过程的工作有序、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数字精准。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该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探索实施二级学院、班级“奖助学金评审流程责任清单”制度,通过在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的“机构组建、政策学习、宣传发动、评审组织、结果公示”等各环节设置“规定”动作并签字确认,确保了学生资助评审工作程序的规范到位。同时,要求二级学院在报送本单位国家学校奖助学金推荐人选前,需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并形成会议纪要。
三是保持“零”投诉。2018年,4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278名学生获“励志奖学金”,573名学生获“国家一等助学金”,732名学生获“国家二等助学金”,732名学生获“国家三等助学金”,600名学生获校级奖学金,469名学生获生源地助学贷款。2019年,14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336名学生获“励志奖学金”,1349名学生获“国家一等助学金”,103名学生获“国家二等助学金”,1288名学生获“国家三等助学金”,701名学生获校级奖学金,546名学生获生源地助学贷款。2020年,15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403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378名学生获“国家一等助学金”,246名学生获“国家二等助学金”,1271名学生获“国家三等助学金”,1061名学生获校级奖学金,630名学生获生源地助学贷款。由于工作到位,近年来该校资助评审工作一直保持“零”投诉。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资助相关评审结果公示的要求,确保学生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每年在学校评审方案中均明确要求,学校、二级学院和班级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奖助学金评审时必须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且每次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并开通24小时反馈热线,确保师生不同意见的信息渠道畅通。同时,在信息公开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注意保护好受助学生隐私,维护好受助学生的尊严,让他们感到阳光受助、温暖受助。
该校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厅相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学校财务制度,建立了一套流程规范、权责明晰、操作性强的国家资助资金发放使用制度。新生入学时,学校为每个学生办理了资助专用银行卡;奖助学金发放时,需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报学生工作处、计划财务处、分管校领导、财务校领导、校长审批后,再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财务处共同确认发放信息,最后由合作银行点对点完成资金发放,坚决杜绝发放现金。同时,学校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学生处、财务处分别保留有相关的单据原件或复印件,以备数据的核查[4]。
近年来,学校坚决杜绝截留、挪用、克扣奖助资金行为,确保了国家奖助资金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足额、规范发放到每位受助学生手中。尤其是在2021年上半年,学校第一时间发放了奖助学金和价格临时补贴,为建档立卡学生申请了线上教学流量补助,并退还在校生住宿费200余万元。2020年9月,该校纪检监察室组织对奖助学金发放进行了自查,形成了自查报告:该校2016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评选奖助学金学生人数与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高校奖助学金评选的指标数相符,学生奖助学金最终审核人数与报计财处发放奖助学金人数相符,计财处按学生处评选奖助学金学生名单已经全部发放到位。
一是校内资助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克服上级投入不足、财力吃紧的实际困难,逐年逐步按照“从学校事业收入中提取4%—6%用于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校内学生资助资金。2020年,学校按照事业收入的4%提取了校内学生资助资金,用于学生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空调补贴等方面。同时,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活动,充分体现党组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爱护,把“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做到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二是争取合作单位资助。近年来,学校加强与联合办学单位、医院企业、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合作,面向省内贫困县市区开设了乡村医生班、临床医学省培市培班、预防医学省培班(享受免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及发放生活补贴)及科源、普亲、益丰、老百姓、湘潭市一医院新星定单培养班,并争取以上合作单位资助设立了专门的奖学助学金。近3年,年均争取奖助免补资金300余万元。
三是积极争取社会资助。每年10—12月,学校都举行了当年度的社会资助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仪式。近年来,湘潭市军分区、湘潭华银大酒店、中国移动湘潭分公司、江西育佳装备、小天鹅洗衣机、太平洋保险、育才保险等多家单位共为本校学生捐助助学金、勤工俭学资金10余万元,通过社会资助的投入,关注贫困学子的成长。
一是畅通绿色通道。“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既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关怀,更是学校资助工作的庄严承诺。学校在每年新生录取时,开通资助政策咨询热线,提前邮寄资助政策资料,让新生及家长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在新生开学报到时,设立了迎新现场新生“绿色通道”,组织志愿者为新生办理学费缓交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后续手续,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安心、舒心入学;在新生入学后,分年级建立“绿色通道学生服务”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线上解答,组织学生资助的相关工作,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动态跟踪服务工作。近两年,绿色通道入学有281名、260名。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阵地,该校始终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资助育人的目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评审、临床实习、毕业离校等重要时段都要对他们进行诚信、感恩、奉献、自信、自强、自立、勤俭节约和权利义务一致等方面的教育。如:开展百优十佳优秀学生(自强不息之星)评选活动、举办感恩教育读书会及座谈会、签订诚信承诺书、开展法律意识和金融常识教育等。此外,通过开展心理普查、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使他们乐观积极完成学业。
三是树立励志典型。资助育人工作,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从收集变卖废品资助云南小女孩的王保磊,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孤儿石漫,再到带失明母亲上学的赵露,近年来学校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涌现了一大批励志成才、自立自强的资助成长典型,资助育人效果显著。该校护理学院“00后”学生石漫出生于怀化靖州,出生后即被父母遗弃、养父母领养,后养母离异,一直跟随养父生活(已去世)。她虽身处逆境,但仍能自强不息、苦练技能、勤耕不辍,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学生会、团总支干事等职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技能二等奖、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护理项目二等奖,是学校首届“百优十佳”的自强不息之星,先后获评2018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其先进事迹先后被湖南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学生资助中心官微等报道,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现已升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本科继续深造。2019年5月14日,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李红翔处长来校调研对石漫同学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5]。
2018年,学校统筹构建包括资助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资助育人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等其他育人体系协同育人,学生工作处每年牵头组织开展“资助育人”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他们中有“关怀引导困难学生,扶贫扶志扶智”的李四军老师(2018年),有“细心发现学生困难,乐于奉献服务”的凌畅老师(2019年),还有“关心帮助困难学生,热心开展爱心资助”的肖理红老师(2020年),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氛围正在形成。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辅导员沙龙;每年组织一次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实务培训班,宣讲学生资助政策和“资助育人”工作理念方法;切实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的资助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