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君的启示

2021-01-07 02:58熊涛
杂文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子期天下人危难

熊涛

《战国策》上记载一则故事《中山君飨都士》,非常有趣。

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名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被宴请之列。由于分羊羹时没有分他,司马子期一生气便投奔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被迫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戈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着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的快要死了,你赏给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时死说:‘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你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个义士。”

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我推想,这应是中山君不经意间的举动,自然的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没有分到羊羹,是不是当时人多疏忽大意了,要不然干吗宴请人家呢?自己有多余的食物,遇到饿得垂死的人,赏一壶又没有什么损失,顺便就给了。问题是,你的“不经意”,对方却“有意”。没分给我羊羹,是不是看不起我,让我难堪,那我也找机会让你难堪。危难时救了我,那我就感恩戴德,死而后已。

中山君的故事虽说有些极端、夸张,但反思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是感情的动物,发乎情,未必止乎礼,人与人之间交往特别需要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感受往往来自于日常“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细节决定成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不可不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有可能让人温暖如春,有可能让人严寒如冬,有可能成事,也有可能坏事,严重的像中山君那样被迫逃亡,误身误国误民。

这样的教训很多。比如曹操。他其实是位心系苍生,渴求国家统一,建功立业的政治家。你看他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何等悲天悯人!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等雄心萬丈!可惜,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人分外反感,犯了众怒而遗臭万年。反观他的儿子曹丕。这位自导自演、假模假样接受“禅位”,实则篡位的魏文帝,因为在他的名作《典论》中写就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受到文士们的追捧,名垂后世,至少没有像他老爹那样,遭到后世激烈的唾骂。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们的日常言行举止,留下许多经典著作教导警示后人。大名鼎鼎的《论语》,即是孔子日常言行举止的记录。里面记录的言行举止几乎成了国人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浸润于国人的血脉之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成为国际交往的公理。其他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还有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等,都是人们日常言行举止的好教材。“持身贵严,处世贵谦”“责己不责人,信己亦信人”“待人不可势利,习业万勿粗心”“轻财聚人,律己服人”……读之,如同与一位长者对话谈心,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日常言行举止实际上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修养的高下决定着一个人能走多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勤于修正自身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时常检讨自身的得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修养是长时期的修炼,非一时之功,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修行!身怀良好修养之宝,与人交往便会应付裕如,做人做事少留缺憾。

猜你喜欢
子期天下人危难
危难时刻
求人不识
重逢
求人不识
夸夸庄稼汉
转身①
香 樟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