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伟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不止一次听人这么说——说这话的差不多全是女性,当然也有做岳父岳母的这样告诫自己的女婿或未来的女婿。在这样的语境下,有“不讲理”特权的往往是女性,作为男性,你同别人“讲理”都不行,还敢“不讲理”吗?
我却以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当下最毒的“鸡汤”。特别是这话从长辈口里说出来教育下一代时,往往会事与愿违,不知不觉中就会让孩子们的婚姻家庭之舟偏航。
在社会生活中,“理”往往代表了公平、规矩和公序良俗。凡事都应该讲道理,做了不讲道理的事,就会被人指责“理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纷争、冲突也大多与有人“不講理”有关。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善良而倔强的农村妇女秋菊因丈夫被村长踢伤,坚持“打人必须道歉”天经地义,一定要找回这个理,挺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了告状打官司之路。经过乡政府“李公安”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经济损失。但当秋菊去拿钱时,村长却把钱扔在地上,秋菊没有捡地上的钱,扭头就又走上了告状之路。因为在她的意识里,你赔我钱就意味着你输理,我要钱要的就是一个理,你把钱仍在地上,说明你认错不情愿,以为钱就可以代替理。和秋菊一样,不少人遭到不公正对待或受委屈的时候,总是会坚持不懈地要个“说法”,这个“说法”其实就是“理”。
家庭生活中可以不要“理”吗?古人曾说:“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增文贤文》)所谓贤,就包含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等优秀品质。即便是现代人,在征婚时,除了身高、长相和家庭条件等其他要求外,往往还要加上一句“通情达理”,可见人们对自己另一半的要求中,对“讲理”也是很看重的。
男女从两情相悦开始,恋爱、结婚,再到家庭生活的长相厮守,感情从热烈到平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夫妻关系的维系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双方知理、讲理。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婚姻很多都与双方或一方不知理、不讲理有很大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在社区负责民调工作,主要是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他说,民调工作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把各方的“理”先掰扯清楚,谁做得好一点,谁做得欠一点,要摆在明处,再往下工作就好做了,无非是这一方“低一下头”,那一方“让一下步”,气顺了,矛盾也就化解了;但遇到蛮不讲理的,调解工作就很难做,矛盾也就很难化解,双方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
在古代,夫妻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赵明诚与李清照等等,他们都是不但志趣相投,而且知书达理,才成就了夫妻关系的千古佳话。《后汉书·烈女传》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乐羊子的人离开妻子外出求学,可是只学了一年,还没有学成就回来了。妻子问他原因,他说:“没别的事,就是想家。”妻子听后,拿起刀走到织机前说:“这些丝一根一根织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积累起来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丝,那就无法织出布匹,时光就白费了。你积累学问也是如此,如果半途而废,那不是和现在切断这些丝一样吗?”(“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重新外出求学,为了学有所成,七年都没有再回来。乐羊子妻识大局、顾大体,贤良聪慧、通情达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堪称人妻的典范。
不可否认,家也是讲情的地方,但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也应该由双方共同浇灌和经营,才能更纯厚、更持久,才更具有动人心弦的魅力。如果一方总是蛮不讲理,另一方总是委曲求全,这样的“感情”不但索然无味,而且大多难以维持长久。所以,感情虽重要,但双方知理、达理却是培养和维系感情的重要基础。
当然,说夫妻之间要讲理,并不意味着可以“得理不让人”,只讲理不讲情。最“合情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既讲道理又重感情。总之,家庭关系中也应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