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英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 芜湖241000)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创新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部门、地区、领域等相互配合、均衡发展;绿色是指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可持续性发展;开放是指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共享是指在发展过程中缩小差距,共同富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要统一贯彻,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这就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安徽工业新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针。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徽经济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安徽通过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强省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1]。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产业体系的主体,一直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发展速度上,工业经济活跃则国民经济繁荣,工业经济萧条则国民经济衰退;在发展质量上,工业经济效率高则经济体系质量高,工业经济效率低则经济体系质量低。当前安徽工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绿色集约水平不高,资源利用存在浪费现象[2]。因此,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安徽应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1)工业提质增效,实现新型工业化。钱纳里在观察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的数量对比关系时发现: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在10%~30%之间;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率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镇化率达到80%[3]。2019年 安 徽 省 户 籍 人 口 城 镇 化 率34.6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1%,说明安徽省当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劳动生产率为84645元,低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115009 元,可见安徽省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1)。安徽应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企业生产质量效益,推动工业更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2)夯实工业基础,实施经济强省战略。2018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近四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48.87%,拉动GDP 增长3.92 个百分点(2),在规模和速度上,工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主引擎。牢固的工业基础还包括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生产的低能耗和高效率、产业基地的规模效益、产品的高品牌附加值等特征。“十四五”期间,安徽可对标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构筑牢固的工业基础,实现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本课题组通过对安徽省几个地级市经信局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省内各市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智能引领”“战略新兴产业体系”“专精特新”“新型工业基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来说安徽工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为提高传统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的精准度,安徽省先后在各地启动了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等项目。各地经信部门鼓励当地传统工业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对符合《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库》的技术改造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以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企业投资信心,为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产品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育和引入信息技术企业,帮助传统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评定标准,奖励获得“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称号的企业,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在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共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余个[4]。
为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部署。在省级层面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111”人才聚集工程,各地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统筹力度。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的原则,重点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十三五”以来,安徽新型显示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 余家,微型计算机产量居全国第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超50%,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
安徽省大力扶持5G 基站建设,推广5G 应用场景、行业应用,利用5G 技术的低延时、广连接、高速率的优点,使工业机器设备响应更快捷、生产管理者实时获取生产信息、生产工艺和管理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创新工业企业交易方式、经营模式、组织形态和管理体系,夯实工业电商关键基础设施,不断激发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采取阶梯式推进的办法,第一步,推动“企业登云”,培育和引进云计算企业参与辅助企业管理系统“登云”,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管理优化和服务创新。第二步,“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构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推选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第三步,“工业互联网”,每年进行工业互联网优秀企业评选,对入选省级优秀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或省级优秀工业APP 的企业,给予省奖励资金的20%配套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安徽累计建设完成5G 基站2.14 万个,建成5G 场景应用100个,打造了全国首座“特高压5G”基站、首个“5G机场”、首个“智慧医院5G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为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安徽省于2019年出台《关于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各市区根据《若干措施》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三年(2019—2021年)建设规划》。通过推行“创新成果+开发园区+产业基金+‘三重一创’政策”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四融”模式(3),对接科创资源;降低“三重一创”中制造业项目门槛,支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基金保障,增加“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服务基地建设的考核权重。2020年工信部通报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示范基地整体处于四星级水平,发展质量良好,安徽省的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基新材料基地获评五星级,全国仅有30家基地被评为五星级,安徽省获评的五星级基地总数仅次于上海市(8家)和山东省(3家)。
为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安徽省积极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这类企业规模小、专注细分市场、产品精益求精、创新能力强,是市场中的“隐形冠军”。安徽省自2013年开始进行年度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荣誉称号评选,各市县也陆续推进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评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再逐层参与省级和国家级评选,形成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对照标杆,提高自身竞争力。除此以外,设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开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小企业进行奖补,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创新设立“专精特新”版,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5]。近年来安徽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对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来看,当前安徽工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持续加强创新驱动,但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不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科技创新大省有较大差距,如2018年安徽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83,而长三角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为26.5、23.6 和47.5,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2018年安徽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22.58亿元,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为1152.64 亿元、989.33 亿元和1303.20 亿元(4)。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领域,如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冶华天等院所大多从事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设计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获利空间比较有限。对比安徽与江苏和浙江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见表1),可以看出安徽的新兴行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相对于长三角其他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
表1 高技术产业主营业收入分省对比
安徽省工业结构中城镇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从2012年的39.75%下降到2018年的27.52%。城镇制造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较为稳定,城镇制造业私营单位的经营受生产要素价格影响较大,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深化以及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吸引了部分制造业就业职工等原因,私营单位制造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工业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8.53%,主要以钢铁、煤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行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工业总产值的67.8%,高端人才制约企业创新突破,金融、物流、研发、咨询、中介、品牌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无法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2018年安徽主营业务收入排行前十行业占全省工业总收入的64.8%(5),安徽省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
近日,河北一农户地中西红柿刚成熟采收,但棚里脐腐病特别严重,近一半果实上出现黑斑、腐烂,基本不符收购标准,经济损失惨重。据农户介绍,西红柿出现脐腐病的原因是缺钙导致的,刚发现西红柿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时已冲施硝酸钙,但喷洒钙肥后,作物却未见多大起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安徽近几年发展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居全国第4位、中部六省第1位,但全省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偏弱[6],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徽工业绿色转型不畅,当前的传统工业企业生产能耗较高,对其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管理决策有效性并节约生产能耗,但传统工业企业中有较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理念较为陈旧,且目前工业企业中兼具行业业务素质和信息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匮乏,智能化改造受到约束,当前安徽省工业运行还呈现出粗放式增长。2018年安徽单位GDP能耗仍高达0.468,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93.1%(6),远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2020年上半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达到7561万吨,全省六大高耗能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528 万吨标准煤,与去年持平,全省高能耗行业占比上升。其中化工、钢铁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分别增长26.4%、6.5%,六安、淮南、黄山、滁州和阜阳5 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仍呈上升趋势。
安徽地处内陆,在国家对外开放梯度推进的进程中属于后发地区,经济开放水平不高,近20年出口对外依存度未超过10%[7],在全国靠后,远低于长三角其他地区。从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来看,安徽省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外商投资相对于江苏省有较大差距(见表2);从出口商品分类上来看,安徽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93.86%,江苏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98.48%(7),安徽省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例较高,这说明安徽省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建议》指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5]。当前安徽省的工业发展在双循环格局视角下,还需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
表2 2018年安徽省与江苏省对外开放水平比较
安徽省先后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都市圈等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从制度层面推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但合芜蚌示范区内三市协同联动及辐射带动效应不强[8],合肥都市圈因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合作分工不足,各城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等利益共享机制并未健全。皖北六市、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之间也因缺乏顶层设计在产业联动方面没有进行技术和政策共享。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省地域广阔,下辖16个地市之间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跨区域的促进工业产业联动发展的共享机制难以建立。
针对当前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特征,安徽应坚定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着重从体制机制创新视角,积极寻找安徽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建议》中“创新”一词出现47次,同时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5]。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休会议指出,要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9]。可见在“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创新领域要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利用好有为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统一决策能力和有效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以及科研机构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基础科学研究应由此类机构完成,而工程化和技术化等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完成则应以拥有灵敏市场判断能力的企业为主导。组合财政、金融政策等多种方式推进协同创新,支持和引导企业同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省级层面推进工业统筹发展,各地发挥好自然资源、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的比较优势,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坚持差异化原则,避免同质恶性竞争,错位形成特色产业。各市县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对产业协同进行调查研究,对原有产业重新分类、重新规划,科学评估已有产业发展效率,淘汰劣势产业,出台支持配套政策,重点扶持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当前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呈下降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持续升级,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有持续下降的压力。《建议》指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5]。安徽省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4]。为贯彻落实《建议》精神和安徽省规划,安徽应进一步做优做强制造业,具体做到:一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型“铜墙铁壁”产业,着力推进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集团和宝武马钢集团等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使传统行业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更少污染、更可持续地生产;二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积极构建“芯屏器合”战略新兴产业体系,着眼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提高战略新兴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通形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9]。安徽应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升企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安徽传统高能耗企业较多,绿色转型在短期内会放缓工业增加值速度和降低企业效益,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实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但在未来,绿色制造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可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做到:一要进一步构建绿色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管理体系”“绿色能源体系”的建设;二要加强节能减排改造项目,依据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程度,分梯队有序推进工业企业设备和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改造;三要完善工业节能服务,对工业企业提供“节能减排体检”“节能减排问诊”等服务,挖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能。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合肥正式揭牌,安徽省的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被纳入自贸区。为进一步落实《建议》精神,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5],安徽应以自贸区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把握各片区功能定位,加快本地产业链延伸与国际对接,为安徽工业在扩大开放、技术创新和吸引高端要素方面营造更好的环境。安徽还应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同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纳入一体化发展范畴。《纲要》要求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9]。“三省一市”共创共建共享,安徽应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化体制机制高效运行等发展态势都为安徽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安徽应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流,深化技术开发合作,共享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省内各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由全省工业企业共享,最终由全体安徽人民共享。
注 释:
(1)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数据来源于《2019安徽统计年鉴》。
(3)“三重一创”是指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四融”模式就是在“三重一创”等政策的推动下,将科研单位、企业、基金、开发园区等主体协同起来,畅通转化链条,形成成果转化合力。
(4)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5)数据根据《2019安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6)数据来源于《2019安徽统计年鉴》。
(7)数据来源于《2019江苏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