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生态经济思想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

2021-01-07 03:54黄义鹏
经济视野 2020年22期
关键词:管仲管子理念

□ 文| 黄义鹏

引言

《管子》一书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产物。《管子》并非管仲之作,而被认为他弟子或是另有他人的托名之作,也有可能是管仲学派的集体思想成果。

管仲,管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在他的辅政下,才有了齐国“九合诸侯”这样的大功绩。《论语·宪问》中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从民族性的角度上看,管仲率先提倡“华夏亲昵”的口号,是中华民族整体性精神的最早号召者。

管仲的生态思想并不是单独论述的,而是作为他经济、为政思想的构成内容的形式呈现的。事实上,这也应当是我们当下如何看待生态思想的正确做法,或者说在当代中国如何在实践中发挥生态思想作用的正确路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从未改变过,生态思想虽然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但是一旦付诸于社会性实践,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也往往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新时代中国,必须时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纲,统筹规划生态思想的实践,换句话说,当代的生态思想实现自己效用的形式应当是也只能是生态经济思想。

转变生态思想为生态经济思想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生态经济。它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为路径,以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相统一为原则,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生态思想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必须是经济性质的,如果不与经济建设建立联系,那么生态思想就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真正的效用。

上述想法与《管子》生态思想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重读《管子》并从中汲取运用生态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实实在在地运用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中去,是可行且宝贵的。

《管子》生态经济思想内涵

《管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可以粗略分为三点。

第一是政治因素,春秋时期“礼乐攻伐自诸侯出”,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大转型时期,各诸侯国都渴望变法图强,寻求适合本国的发展方式,强盛自己的国力,以实现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管仲治理下的齐国,正是齐桓公当政时期,对合理高效的国策方针非常渴求,而管仲本人政治才能出众,在齐国多年的政治实践逐渐酝酿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而其中的生态经济思想也直接受到齐国本地政治环境的影响。

第二是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制度急剧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旧有生产力因为生产工具的革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而推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又返回自身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分化及发展,这是各家学术思想得以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是文化因素,《管子》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为其思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在一个旧制度、旧统治秩序遭到冲击、摒弃的时代,社会亟需思想上的革新,相对自由繁荣的学术氛围应运而生,《管子》思想就像儒、墨、道、法等其他各家学派思想一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空间。

另外不得不提到孕育《管子》思想的齐国土地对它的影响,《管子·水地》中称水为“万物之本源也,诸王之宗室也”,并且得出因水育人的结论,齐地的水奔涌狂急,所以齐人贪粗勇悍。管仲在齐国为政,他的生态经济思想的生发与内涵肯定与齐地环境相关。齐地面山靠海,土地肥沃,平原与丘陵俱存,更有黄河流经,盐、铁、其他矿产资源丰富。

《管子·地员》记载齐国土地有九十多种,发展生产必须要因地制宜,管仲是通过自己的长期政治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齐国环境资料,通过整理与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知识,所以《管子》中的生态经济思想是较为成熟的。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在齐桓公时期设立创办稷下学宫,我国最早的官方形式的高等学府,它的创立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繁盛奠定了基础,而管仲学派思想的形成也与稷下学宫所提供的学术环境紧密相关。

《管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关注重点在于运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富足百姓的生活,实现天人合一之境。所以《管子》中生态经济思想所追寻的社会目的与当代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的是充分一致的,在整个社会范畴内,我国生态经济思想的根本目的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是当代可以借鉴《管子》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管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内涵:

首先是总体遵循的是管仲或是管仲学派的天人观。管仲的自然观以“道”为基础,认识到自然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规律,因此管仲提出“人与天配”的观点。首先自然运行具有自身的规律,人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对自然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后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这里也并非完全的服从,管仲更加强调人对自然规律把握后的正确运用,这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肯定,与孔子的天命观相比较有一定不同。这种天人观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有一定相符程度。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源是要有选择性的,更要讲究方法,一味直接的简单索取是断然不可的。这里所强调的有法主要是说尊时。

自然界有四季之分,季节不同,地生万物有所不同,管仲强调只有按时选取,才可以远离不必要的破坏,更避免了断绝。《管子》生态思想中的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十分契合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

其次是对人的具体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无论是生态思想的伦理化还是制度化,主要施用对象都是人,只有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顺利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当其冲就是执政者,“明主配天地”,为了实现称霸诸侯的目标,国力的强盛是必须的,而它的具体内涵就是爱民致富,而作为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产业,农业是发展的第一要务,所以执政者就必须掌握生态农业知识。

《管子》还要求执政者明明德,管仲本人对“德”十分看重,认为“德”是认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依据。自然的规律在人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德”,为政者有德,才能了解天时地利,才能合理地指导农业生产,以达到顺和万民、顺和天地的成果。这是将生态思想伦理化的重要一步,将人的伦理施加运用于自然生态之上,赋予自然万物以德性,不仅利于生态经济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利于生态经济思想深入下层人民日常伦理生活之中。而对于百姓,《管子》也有一定的要求,光是为政者有德是远远不够的,百姓民众也必须经过教化掌握德性,这就是“教民以时”。这个观点蕴含了几点内涵,一是统治者厚爱人民,教化人民;二是人民百姓自身要加强修养;三是为政者带头施行节俭,给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四是突出土地环境的价值,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比重。

而为了高效实现“教民以时”,就必须完成生态经济思想内涵与形式的第二次转化,即制度化。第一要申明法度、恩威并施;第二是在国家层面出台国策,全面重视农业生产;第三就是法制的全面阶层化,从法不加于尊到法亦加于尊,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全面依法治国,尤其是完善统治阶层内部的制度管理。

《管子》从伦理、制度以及具体工作方面,实行立在惠民的措施,缓和了底层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经济依照天时地利与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统一开展农业生产。《管子》生态经济思想所成就的重要概念就是实现了生态经济思想的伦理化与制度化。使得生态思想融入社会各个阶层、具体农业生产工作每一方面、每一过程和每一阶段,它所实现的对农业生产、生态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良性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思想。适时适度的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对于新时代农村农业生产活动规划治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行和脱贫攻坚进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管子》思想与乡村振兴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形式瞬息万变,中国在实现了基本工业化之时,绝不能把现代化建设的眼光局限于城市之中,一定要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在《管子》思想中,虽然兼顾手工业、林业、渔业等副业的发展,但是以农为本的基础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而农业又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广大的农村空间给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从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来,到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上升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进而深化生态文明体系改革,中国在一步步提高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最终在党的十九大中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总书记强调过,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忽视乡村,城镇化和逆城镇化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同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向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系列战略举措都是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的,当下在面对世界大环境的汹涌多变之时,乡村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内部稳定的压舱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治呢?纵观当下,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生态环境学科专业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生态环境行政机构体系也已经相当完善,主要不足还是出现在社会宣传教育方面,而以上所提及的三个“已经”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实现积极宣传生态思想,使之深入人心的巨大优势。

关于宣传教育的问题,其实于近几年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随着一系列战略部署的执行,推动了乡村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实现资源集约与高效利用,都是全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

我们同时也应该清晰地看到,社会整体性质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进入新时代以后,主要的矛盾就在于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宣传教育程度、质量的差异。习总书记说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着眼处主要集中于经济上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经济思想普及程度和质量比较薄弱,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大计,我们可以结合上文中论及的《管子》生态经济思想,再结合具体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心骨,只有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才能保证农村生态经济的繁荣。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取向,通过绿色发展的规划、标准、技术和体制、机制使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使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深入人心呢?可以从三个层面的工作着手:

首先是政府层面。习总书记曾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在积极运用绿色发展理念中蕴含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绿色GDP核算以及生态红线等几个重要工具的同时,注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我国农村面积广袤,农村人口众多,村与村相互之间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甚至是户与户之间都存在生存环境的差异,这时就需要当地基层政府合理规划,制定出本地生态环境孕育出来的合理的生态经济政策,走出自己的独特风采。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监管体系的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是生态经济建设良好发展的保证。

《管子》中极为重视生态思想制度化,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生态经济法律,基本体现了从事农业生产时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和把握,这是我国古代一种原创的生态文明建设,它其中包涵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观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简单地将人与自然平等看待是否会导致相互割裂与对立呢?我们应当把人的生产活动置于整个自然生态之内,从整体入手,全面考虑,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天人合一,即达到《管子》中所说“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的理想境界。当然同时不能轻视对绿色发展理念在教育宣传方面的工作重视,无论是在农村本地的义务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阶段都可以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大力提倡。

其次就是个人层面,如何真正使绿色理念和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一定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生态经济产业活动中培养、理解并认同绿色发展理念,就像《管子》思想中所表述的那样,在生态经济生产活动的每一阶段、每一过程中都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尽力做到生态经济思想的伦理化、制度化,教育教化民众,关键在于让民众自觉自知。

最后是企业层面。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事业中,在宣传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事业中,企业,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无论是集体产业还是个人产业,不仅仅要担当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职责,带动乡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要在生产建设、商业活动的每一环节严格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企业不仅是社会中的一个单位,更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企业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的义务。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企业高速发展,却没有兼顾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危机,这一恶劣后果为新时代中国的乡村企业予以警惕,我们的乡村企业在指定生产计划时一定要以绿色生态为出发点,加强企业自律,培养企业内部的绿色文化,在农村生态经济建设事业中实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际上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都不仅仅是外在要求,更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习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推行绿色发展政策,可以更有力地助力地方政府发展生态产业,完善监管体制,指导生态保护工作,振兴乡村经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更稳健地帮助乡村、贫困人口合理地解决各自的经济问题;培养绿色发展文化,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乡村企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管子》蕴含的丰富生态思想,表明了现代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有悠久的东方历史渊源和背景的。而且,《管子》的生态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勤劳智慧的伟大的中国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对实践经验和认识的总结与概括,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沉淀中的精华。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参考价值的。

猜你喜欢
管仲管子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滚球游戏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搞不定的水管子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