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2021-01-07 22:22■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李 媛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位置。高职医学人才作为服务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求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道德素质,更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如何更好地加强对高职专科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提升其服务质量成了教育工作中的重点。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重要性

(一)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高职医学生成为健康中国建设后备力量的重要条件

人人健康,人人快乐幸福,既是广大老百姓的殷切希望,也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深刻召唤,同时也凸显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高职专科医学院校培养的“职业人”,要求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医学知识,更需要他们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综合心理素质。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并且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必然要求,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对高职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提升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培养身心健全、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利于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医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大学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接受新思想速度快,可塑性强,是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除了在这里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在这里完成社会化的任务。高职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所学专业知识难懂、枯燥,加重了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心理压力较大。同时,高职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工作繁忙,环境反差大,更容易出现环境不适应等问题。因此,通过在大学期间对高职医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效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可为将来成为一名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缺乏科学性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容易混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问题教育”,这将不利于正确地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来负责,其他教师仅仅负责讲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事实上,每一位教师的言谈举止、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此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缺乏科学性,林芝[1]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情绪调节有困难和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开发人的潜能,一些学生虽然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愿,但是由于存在担心和顾虑,不愿意去求助心理咨询。教育者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片面性,严重阻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总体不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主要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只有少数的心理学教师,特别是医学院校心理学教师更是缺少。高职医学院校中的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并非思政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加上缺乏社会阅历,对学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认识不深刻,不能及时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政治工作来抓。因此,这支队伍中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心理咨询技能都略显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总体不高,一方面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师资不雄厚。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较薄弱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2]。根据文件精神,全国医学院校已开展了积极探索。但对医学生的培养更侧重的是医学专业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专业素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对较薄弱,普遍的只有“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较少的心理教育课程,大多数课程侧重于医学本身,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或多或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培养途径

(一)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医学从生物、心理及社会多种因素考虑治病、预防、康复等方面。这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不仅应该具备科研专业的素养,还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与心理道德。然而,目前多数高职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因学时限制存在重专业技术轻医疗服务人文的现象。因此,优化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既要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又要考虑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

第一,课程形式上适当增加人文课程、通识课程的比例,通过选修课、必修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志愿者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人文素质与自身专业技术相结合,有利于高职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更好地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第二,课程内容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医学工作的实际要求,将生涯规划、生命教育、医患关系、服务技能、挫折应对、心理调适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医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尊重患者的生命,正确看待患者合理的医疗权利,在医护过程中融入人文情怀,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第三,发挥学科渗透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各学科相互配合,发挥学科的心理育人功能。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医院调研学习,了解医院的发展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关于医德教育的真实病例,发挥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钻研探索精神帮助医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凝心聚力,坚持全员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的职责,高校从事教育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职责。行政管理者、校园服务工作者以及学生干部都要树立育人意识,全面配合、共同协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引导。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培训。根据高职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要求,不断跟进和完善培训内容和方法,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通过开展专家讲学、参与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方法,提高心理辅导技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第三,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顺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趋势,充分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借助心理检验测量的工具,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测验评价,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思想、心理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基于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情境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医学思维等,为将来医务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高职医学生一般毕业后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因受到环境、医患矛盾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适应困难、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促进健康中国建设,高职医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自我调适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积极心理品质,让医学生在毕业后对自己的学业有一个较高的满意度,提升服务患者的水平。

一方面,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美国管理沟通的权威专家基蒂·洛克认为,获得信誉的方法有三种,包括换位思考、突出正面效应和使用非歧视性语言,三种方法中,最根本的是换位思考[3]。因此,在与患者沟通时要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遵循一些沟通原则和技巧,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以真诚、尊重、接纳、友善的工作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患者之间建立充分的认可和信任。认识到良好的交流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患者的认知能力、性格气质基础上的,选择一种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的途径来进行交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病情发展状况等,掌握恰当的沟通时机,由浅入深地进行沟通。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对患者多进行鼓励,避免使用消极、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等。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心理健康并不完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从心理资本的视角来看,它指的是一个人改善环境和自我意愿的能力,这种能力促使他在逆境与挫折中保持客观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向上的心态[4]。这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教育者要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心理资本。教育者通过教学设计、心理学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医学生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在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进而完善自我,开发心理潜能,走出困境。

(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

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已成为“00后”,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而且加上高职医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因此,高职医学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医学生特点,拓宽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第一,成立心理咨询机构。根据学生数量建立相应规模的心理咨询中心,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每周固定时间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中,遵循理解支持、保密、耐心细致、启发教育等教育原则,充分利用心理测量量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症状特征等灵活选择和运用咨询方法。

第二,搭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由于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科学的认识,存在各种顾虑不愿意去寻求心理咨询。因此,高校除了宣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外,还可以为学生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供大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科学的认识。通过开通网络心理健康辅导热线、心理案例专栏,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培养、网上心理咨询等,学生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困惑,教师可以及时准确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第三,组建心理辅导组。各个班级可以推选几名心理委员,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心理辅导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同学之间互相倾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氛围。

健康中国战略为医学生提供了机遇,作为为城乡基础医疗机构输送人才的高职医学院校,需要抓住机遇,在重视学生医疗救助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创新的姿态服务医疗工作,深化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理解,让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