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智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天水地区伏羲文化为例

2021-01-07 19:23安登贤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伏羲汉英传统

安登贤

(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利用翻译课堂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解读与国际传播,是加强地方高校文化传承与教育、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更是帮助学生用国际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尝试。但国内翻译课程教学的现状表明,许多地方高校的翻译课程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翻译方法与技巧,布置课后作业,批阅作业,再依照参考译文评析学生的译文。[1]这样的教学模式过度重视翻译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协同发展的课堂建设要求,也未能体现地方高校传承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与翻译课堂相关的教学研究大多关注西方翻译理论,仅有少数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与翻译课堂的融合研究,如李旭、鄢恩露等探析了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2][3]林甜甜、任忆等做了如何在汉英翻译课堂教学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4][5]由此可见,国内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主要集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将地方文化的传承传播与高校智慧教学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则更为少见。基于此,本文以天水地区伏羲文化为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汉英翻译课堂教学的理论逻辑、内容选择与智慧途径,旨在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相关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与完善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的理论逻辑与内容选择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的理论逻辑

1.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纲要和意见。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定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提高文化修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的文化基因,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地方高校汉英翻译课堂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用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地方历史,秉承地方文化基因,传播地方文化,助力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这既响应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育需求,也发挥了汉英翻译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功效,是汉英翻译课堂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尝试。

2.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文化自信提供重要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坚守。地方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也来源于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知。学生在充分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以后,才能形成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认知和认同。我国地方高校大多设立在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生源主要以本省及周边省份学生为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相对集中在本省及周边省份,服务于地方的高校毕业生拥有积极的文化获得感后能真正形成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广泛传播。另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有助于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学习。只要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就有机会深悟笃行,将文化的学习传播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连接起来,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深入体验,切实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英翻译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坚定文化传播的使命与担当。

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汉英翻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人民千百年来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的集中体现,涵盖了地方独特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内容非常丰富,是汉英翻译课堂教学素材的蓄水池、加油站和资源库。各地方志资料中记载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其中可供汉英翻译课堂挖掘的文化传承资源、思想道德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翻译教师要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为指导,以跨文化思维和国际化的解读视角为出发点,努力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翻译课堂,不断增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担负起新时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者的历史使命。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的内容选择

汉英翻译课堂时间有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模式开展翻译教学是翻译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的内容选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基于此,深入结合时代要求,分析挖掘甘肃天水地区五大特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及传播价值,进而将伏羲文化作为汉英翻译课堂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金字塔结构,由大量的物质形态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与少量的观念价值文化所组成。[7]就伏羲文化而言,物质形态文化的表征主要有天水及周边地区大量保存的伏羲庙宇、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等。行为文化的表征体现在天水地区众多与伏羲文化相关的文化地名、风俗习惯和历史文献等。体制文化的表征以历朝历代天水地区祭拜人文始祖伏羲所举办的伏羲文化大典及相关的官方文化活动为代表。观念价值文化的表征则主要集中在伏羲一画开天的伟大创举及伏羲八卦所反映出的远古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哲学认识、伏羲文化与中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等。

汉英翻译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上述四类伏羲文化表征的内容为基础,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制定伏羲文化递进式融入课堂实践的教学步骤,开展翻译实践,以便学生在灵活应用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提高学生对伏羲文化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切身体会到青年一代传承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的智慧教学实践

全球化大背景下,物质形态文化及行为文化的翻译转换较为常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滞留于文化感性层面的物质化、现象性翻译教学易于操作。处于理性层面的文化精髓,体制文化和观念价值文化的翻译难度极大。由此,在翻译教学实践中采用了“物质文化翻转、行为文化共享、体制文化直播、观念价值文化进课堂”四个维度的智慧教学载体,通过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模式将伏羲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逐步融入汉英翻译课堂,并在教学成果与翻译实例的基础上建成天水地区伏羲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

(一)借助慕课课堂,融入地方文化元素

中国大学MOOC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最主要的网上资源共享平台,翻译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观看已有的线上优质汉英翻译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熟悉基本的前置性知识与翻译技巧,有效减轻课堂教学的体量与压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慕课堂“创建备课”功能,对线上资源进行聚集整合的同时,适当补充伏羲文化中物质形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例如在专有名词翻译章节,补充“伏羲(Fuxi)”“女娲(Nüwa)”“伏羲庙 (Fuxi Temple) ”“女娲庙 (Nüwa Temple)”“卦台山(Guatai Mountain)”“大地湾(Dadiwan Ruins)”“羲皇故里(Hometown of Legendary Emperor Fuxi)”等伏羲文化相关词汇的翻译练习。利用慕课堂后台“创建课外任务”功能,挑选并发布浅显易懂的伏羲庙旅游景点介绍文本作为课后的拓展练习。如“伏羲庙位于天水市区西关伏羲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祭祖、旅游观光”。(Fuxi Temple,located on the Fuxi road,Xiguan district in the city of Tianshui,was first built during the Chenghua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1465-1487).Later the temple has been rebuilt for nine times and now is a famous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Being the best preserved temple of the Ming Dynasty dedicated to Fuxi in China,the complex has earned a good reputation of“the first temple in China”,attracting numerous touri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trace their origins and worship their ancestors.)然后使用“随机点名”功能,抽选部分学生的译文进行作业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存在的翻译问题,通过同级反馈,提升译文质量并感受技巧和规范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最后通过慕课堂的“添加讨论”功能,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如伏羲女娲为何被称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伏羲母亲华胥氏踩雷神脚印而生伏羲故事中的雷神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雷神可以对等翻译吗?伏羲以龙纪官创立龙图腾,龙的翻译是“dragon”还是“Loong”?通过搜索大量文献,反复交流讨论,学生的跨文化解读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策略选择能力都能大大提升,搜商和信息素养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依托微信群,多模态共享地方文化

微信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是翻译教学适应信息化时代智慧教学的必然趋势。微信交流便捷灵活,大大节省了师生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成本,既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向老师请教,也方便老师快速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微信作为移动教学手段,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及针对性讲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微信班级群的建立,还为汉英翻译课堂提供了实时交流和资料分享的平台。在课前—课中—课后构成的整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在班级微信群推送了大量伏羲文化历史介绍、神话故事、风俗习惯等内容的双语介绍,鼓励学生共享与伏羲文化相关的网络资源或经过实地考察体验获得的图文视频资源。通解伏羲文化,是开展伏羲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的前提,也是翻译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伏羲文化纵横8000多年,涉及历史文化、天文历法、宗教哲学、民俗考古等诸多领域,通过纸质文献全面了解伏羲文化是需要花时间、费力气的事。因此,通过班级微信群快速整合高质量网络资源及实地考察拍摄的视频和图文资源,以多模态实时共享的方式让伏羲文化以最鲜活、最生动的方式快速进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伏羲文化的了解,强化学生身为羲皇后人的骄傲与自信,同时为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翻译材料提供了方便,也为师生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译文提供了内容选择。

(三)依托智慧平台,强化地方文化输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普遍鼓励教师开展线上互动教学,技术工具赋能的网络视频直播课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主要实现途径,“钉钉”“腾讯课堂”“ZOOM”等智慧平台也由此成为后疫情时代翻译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工具。汉英翻译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是借助钉钉直播课堂,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前制作好微课课件,直播时通过系统点播慕课堂和微信群中融入伏羲文化知识及课堂提问翻译理论的方式,再次将伏羲文化与掌握翻译技巧的教学目标串联起来,形成翻译技巧与文化翻译的关系网络,使学生真正具备应用所学技巧进行文化翻译的能力。然后针对较难处理的体制文化翻译问题,在直播中给予“视频+图文”形式的答疑解惑。一方面,钉钉直播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微课,内容体量较小,一般只能包含最重点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直播体制文化翻译微课中,笔者没有做过多的细节阐释和内容拓展,与学生一起对甘肃天水一年一度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英文报道、《天水旅游指南》中伏羲文化的英文介绍、伏羲庙及天水市博物馆有关伏羲文化的英文介绍等官方译介内容开展批评赏析式的讨论学习,将枯燥的伏羲文化硬核知识点及翻译实践中技巧的应用以较为规范的实例方式呈现出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翻译技巧应用的重视,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表达与句型结构,为以后类似的翻译实践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生动鲜活、图文并茂、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的微课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伏羲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及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直播课具有回放功能,方便不同基础的学生反复学习,能真正固化和内化所学知识与技能,为翻译教师在线下课堂统一开展难度较高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依托智慧教室,突出地方文化精髓

智慧教室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智慧考勤、视频监控、可视化投屏、分屏展示、录播等高科技手段全场景赋能课堂教学,让课堂知识的传递更为简单高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课堂让翻译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突破,智能研讨型的教学环境也有助于师生形成翻译共同体,实时完成有关伏羲文化价值观念相关的翻译实践。具体来说,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时,笔者首先基于任务型教学法,对伏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观念表达,如天水伏羲庙中的匾额“一画开天”(Pioneer of Creating Eight Trigrams to Divide Heaven and Earth)、“道启鸿蒙”(Law of Yin and Yang Opening the Door to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开天立极”(Principles of Eight Trigrams Being the Highest Criteria to Know the Universe)、“文明肇启”(Founder of Human Civilization)和“象天法地”(Law of Yin and Yang being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等进行可视化图文投屏,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然后运用“多屏展示”功能,将所有译文进行对照展示,使学生观察各组提供的不同英文表达,思考讨论造成表达差异的原因,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确定可取的译文或提出改译的意见。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篇幅的文本翻译,提交钉钉教学圈,进行智能打分。老师将普遍存在的语法和翻译问题,发布在钉钉教学圈的公告中,便于每位同学修改订正出现的错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类文化的翻译不同于国内外认知度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因其突出的文化负载性和地域性特征,国内外认知差异较大,目前大多缺少权威的英语译文和官方的规范表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智慧教室为师生形成翻译实践共同体,为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思考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以翻译过程为导向,通过不断对比、分析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双语转换的特点和翻译原则及技巧等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世界顶级翻译学院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1]也是国内外翻译教师学习效仿的榜样。

(五)依托自建语料库,拓展地方文化教学资源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翻译课堂时,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积累了大量有关地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双语资源,有利于地方文化主题语料库的建设。内容丰富、成体系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语料库可作为后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是高校智能教育的落脚点。[8]具体来说,创建主题突出的教学语料库,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开展发现式自主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译文修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9]也非常有助于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笔者在创建伏羲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时,通过汇总和分析大量的学习数据,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笔者发现智能化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成还拓展了翻译课堂的教育教学边界,对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实实在在助益的同时,还能构建一个庞大的、以地域文化译介与传播为目标的教师教研空间。比如,基于翻译课堂地方文化译介传播的教学实践与伏羲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教师将发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及思考认识的结果上升到理论探析的层面,发表相关教科研论文,申报各类级别的教学科研课题,成立伏羲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科研创新团队。当前,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和科研团队正以伏羲文化进课堂为示范,积极开展甘肃优秀地域文化中的其他内容,如红色文化、石窟文化等进入汉英翻译课堂的探索实践与相应语料库的建设工作,以期更好地将智慧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特色课程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校本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汉英翻译金课和一流课程。因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更新的文化教学资源库,更是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颇具校本特色的文化传承传播的动态数据库,有助于地方高校翻译教师开展特色教学与研究,有助于文化资源的流通互助,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智慧教学落实到具体学科和课程之中的实践与推广。

三、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翻译活动的重点已不仅仅是翻译策略、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的合理选择,更有译者从主体位置去解读中国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融入全球文化建设的责任与担当。[10]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教育传承与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翻译课堂是地方文化跨文化解读与译介的最佳场所。在翻译教学活动中,翻译教师借助四个维度的智慧教学载体,与学生形成翻译实践共同体,由点到面解读并译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海量数据留痕,形成文化主题双语数据库,能有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更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学生译者文化解读与文化翻译的主体作用,助力学生早日肩负起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猜你喜欢
伏羲汉英传统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伏羲创八卦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伏羲画卦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