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国戏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根基、独特的艺术传播魅力以及深厚的受众群体基础,当今的传统戏剧表演及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已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精神和传播中原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途径。重视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重要命题。戏剧曲艺作为中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有其艺术传播的普遍性,又有大众传播的特殊使命。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南阳曲艺源远流长,它的存在体现了南阳的地域特色、南阳百姓的文化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南阳历史的一种见证,也是南阳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内涵和资源。”[1]作为中原“曲艺大省”当中的重要一份子,南阳理应在戏剧戏曲文化发展及传承问题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更要以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深入高校学生群体当中,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欲。
“中原大地的古文化和戏剧艺术积淀是极为丰厚的,传统是悠久而凝重的。”[2]作为我国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形态,中原地方戏剧经历了近500年的发展变迁与改良创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地方曲艺领域的宝贵积淀与重要体现。
河南地处中原要塞枢纽,交通便利,多种文化交互并存。“早在宋金时期,河南已经成为中原地区较为重要的戏曲演出中心,直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河南才有了自己的地方戏剧种。”[3]当时的河南地方戏剧因其独特的地域方言、民间歌舞与曲调的特殊性,迅速在地方剧种中崭露头角。同时,河南地方戏剧还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了深度融合与改良创新,最终形成了以大平调、梆子戏为主要表现传唱形式的河南地方戏剧样态,并一直流传至今。
河南早期戏剧样式,继承了古老戏剧的典型艺术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类文化的提升,现在的河南地方戏剧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仪式感逐渐减弱,娱乐功能随之加强,在歌曲传唱度上,由于地方方言的加入,唱词更加朗朗上口,舞台表演内容更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娱乐大众、丰富群众日常生活的成分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传统艺术文明的代言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明又能带动一方戏剧的发展。“南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但有‘南都’‘帝乡’之称,还具有深厚的文化积蕴,素有‘书山曲海’之美誉;由于地方曲艺文化特别兴盛,1997年又被命名为全国‘曲艺之乡’。”[4]南阳作为戏剧曲艺大市,曲剧、越调、宛梆在这里生成流布;二簧、锣卷、皮影戏在这里传承续脉;豫剧在这里广为传唱。南阳地方戏剧文化作为中国戏剧戏曲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及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标本”。
南阳地方曲艺历史悠久,源头出自楚风汉韵的文化根脉;南阳地方曲艺流布广泛,得益于水陆交通的纵横覆盖及受众的广为传唱;南阳地方曲艺声腔优雅婉转,出自乡韵的情真意切和乡音的朗朗上口;南阳地方曲艺音乐动听繁华,源于戏剧艺术家们博学的知识建构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1.乐舞百戏,点燃戏剧之光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曾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南阳地方传统戏剧的发展历史依托于秦汉时期的百戏舞乐。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南阳地方曲艺曾出现在南阳汉画石像当中,南阳汉画石像中描绘的音乐舞蹈、百戏表演、府乐演奏多出现在宫廷宴会场面中。
从故事内容看,河南地方戏剧经典剧目繁多,如“穆桂英挂帅”“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十面埋伏”“铡美案”等,这些历史故事也都曾出现在南阳的汉画石像当中,并被后人改编为豫剧剧目。以传统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为戏剧戏曲剧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并对地方戏曲的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戏剧表演艺术家们在诵读经典历史故事的同时,又对戏剧艺术进行了活态传承。
2.民间沃土,滋养戏剧根脉
南阳地方曲艺文化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它高台教化,因于演绎人心的善恶忠奸;它历久弥新,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文化引领方针。民间沃土,滋养戏剧命脉,凡有生命力的艺术形态,都生长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变革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南阳地方曲艺与时代接轨,贴近大众生活,戏剧内容在传承中创新,表演形式在进程中改变。南阳地方曲艺不断吸引观众热情,不断为传统戏剧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戏剧艺术跨越千年,走在当下,衔接未来。如今,虽然受新兴艺术样式的影响,戏剧艺术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大众娱乐方式也从最早的单一欣赏戏剧曲艺,到现在的影视艺术产业的崛起,娱乐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但即便如此,戏剧戏曲依然在南阳大地上历久弥新,南阳的地方文化传承人仍然对曲艺事业薪火相传,贡献力量;南阳的曲艺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闪耀光芒并不断续写着古老而又动听的歌谣。
21世纪,文化产业步入新媒体时代,面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受众生活的数字化、娱乐欣赏的日常化,戏剧艺术的传统生态样式面临严重危机,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亟需新的机遇与挑战。
早期的中国传统艺术当中,各类戏剧表演形式300余种,自20世纪以来,受新兴艺术产业的影响,保存并传承下来的“活态”艺术形式已不足100种,其中近一半的戏剧样态处于无人继承的状态,濒临灭绝。
同时,传统艺术表演及传承的最大阻碍出现在青年受众的“漠视”问题上。青年人对于新兴媒体的热爱已然超越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追求,如何增强青年受众群体对戏剧的接受能力,吸引、激发青年一代对戏剧事业的热爱,并使其投身于戏剧创作与表演中,从而带动戏剧艺术的发展,是新媒体环境下戏剧艺术必须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借助科技传播的力量,传统艺术与新兴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从而改变了戏剧艺术的生存现状。在多种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戏剧在“观”与“演”的关系、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受众群体素质养成、媒体行业价值链重组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改变,成为戏剧史上一次重大的跨越与发展。
戏剧艺术家们在新媒体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为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播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他们利用当下受众对网络的使用率及依赖程度,借助网络媒体的宣传效应,对传统艺术进行了“线上”式的活态传播,使受众能随时随地地对戏剧艺术进行欣赏。这种新样式的传播方式,摆脱了受众只能进入剧场欣赏戏剧的局限,在吸引受众的同时也拓宽了戏剧艺术的辐射半径,增加了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戏剧的途径和方式。
戏剧艺术也从最早的现场表演、电视视频传播、收音设备转播等形式发展至现在的与网络媒体相融合,在传统戏剧艺术庞大根基的支撑下与新媒体、自媒体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群体的接受范围。在新媒体资源的影响下,网络视频端口的直播弹幕、直播平台的即时交流反馈,成为戏剧艺术家与受众无隙连接的供需渠道。依托新媒体平台,戏剧艺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场地、观看设备的限制。
在表演内容上,戏剧艺术家们也不再满足于表现既有的传统作品内容,开始积极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传统戏剧逐渐向着现代戏剧方向转变。戏剧艺术的革新取决于新媒介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传承与发展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保障,改革与创新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活力,传统艺术只有植根于创新的文化土壤当中,才能创造出兼具文明自信、内容丰富充实,样式新颖有益、形式多样化的戏剧艺术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传统戏剧文化进校园,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校的传播和普及,全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因此,推动高校戏剧影视文化基础教育,使学生承担使命,在社会中积极作为,成为当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
校园戏剧是当代高校中一个特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度和热度很高,许多优秀的校园戏剧甚至还走出校园,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被社会大众点赞和认可,成为主流戏剧艺术之外的另一种影响力很大的戏剧形式。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思想开放、精神自由、精力旺盛,同时“戏曲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艺术,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感性的伦理教化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抵制不良文化影响,能够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5]可见以传统戏剧戏曲文化传播作为切入点,在高校中开展校园戏剧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艺术样式进行有效传承,同时又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中国的校园戏剧来源于西方,早在20世纪初,曾在国外留学的李叔同、曾孝谷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校园戏剧艺术团体——春柳社,试图通过春柳社的传播影响来改变中国当前的文化现状,展开戏剧表演活动,宣传新式文化和政治思想。此时的戏剧艺术承担着启蒙思想和文化革新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此时已处于民族忧患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以戏剧艺术为手段向广大国民宣传新思想,呼吁社会变革,积极用戏剧推动民众思想改变和社会变革。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全国各地学校中戏剧社团开始出现。此时的校园戏剧承担着开启民智、推进社会变革的任务。
抗日时期,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校园戏剧家积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此时的校园戏剧承担着激励大众爱国情怀和抗战救国热情的重任。
解放战争时期,校园戏剧承担着政治主张的宣传义务,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专业戏剧院校的成立,大学生群体中的戏剧表演艺术开始进入专业化模式,并把传播经典戏剧文化推向了新高潮。
在当代社会,校园戏剧的主题和内涵转向了对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反思、人性思考、文化思考,学生心理疏导及思想政治引导等内容,展现出对待青年人和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充满着先锋艺术气息和青年学生的理想和朝气。
1.传承戏剧艺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上,途径非常有限,若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首先必须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改变。
戏剧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戏剧活动中上演着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与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戏剧表演可以折射人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做人道理。以戏剧戏曲文化传播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项绝佳的传播方式。学生在参与校园戏剧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戏剧的欣赏者、还是戏剧表演的演出者,都会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增长社会见识,丰富人生阅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是非一般的课堂理论教学所能比拟的,也绝非通过教师的硬性灌输所能替代的。可以说,依托于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弥补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课堂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同时,在参与校园戏剧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主体意识,包括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舞台上较高的表演要求,需要演员强烈地回归“自我”,精神和意识都高度集中在自我身上,强烈地关注着“自我”在语言、动作、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学生通过戏剧练习和演出,可以极大地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形成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等品质,身心得到锻炼,心智更加成熟。
2.发展戏剧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以高校校园戏剧活动为载体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说教,在对传统戏剧文化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与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更易让学生接受。高校校园戏剧活动本身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协同、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戏剧活动,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身心娱乐放松和文化艺术熏陶,同时还有精神的感悟和升华。
高校校园戏剧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工作中,每个人都担任着一种角色,有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戏剧艺术的排练和表演中,学生不断摸索和了解所参演角色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心理特点、人际关系等,懂得现实生活中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当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学会自我调整角色定位,从而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促使自身在学校中的角色定位和以后工作中的角色转换更加成熟。
高校校园戏剧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传达着积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广受高校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因此,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谓“强强联合”,能够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3.改进戏剧艺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枯燥而乏味的,学生很难对其产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传统戏剧进行改良的过程中,传统艺术样态与学生群体相融合,使得校园戏剧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显性载体,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吸引学生踊跃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基于校园戏剧活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校园戏剧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平台、体验戏剧文化的舞台,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和个性的机会,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精神需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校园戏剧的活动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坚持戏剧艺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介背景下,受网络资源与接触多元文化的影响,现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改变学生的一些世俗观念,高校校园戏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借助戏剧文化进校园、校园戏剧周、经典戏剧曲艺展演等活动,对大学生不断进行“红色思想教育”,大力宣扬积极的思想观念与正确的价值取向。“高等院校的戏剧教育属于艺术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6]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高雅审美情趣与正确思维方式。
此外,在国家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艺术进校园的倡导下,当代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面临转型与教学模式转换的重要问题,所以为了坚持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播,应当在大学中增加戏剧理论基础知识的戏剧公开课或讲座,向大学生普及戏剧常识,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戏剧戏曲演出进行专业性指导,促进大学戏剧社团由业余性向专业性发展。
在新媒介背景下,戏剧戏曲艺术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样式,俨然已成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优秀结晶。重视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重要命题。青年一代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大使命。而大学生又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前景。当今的校园戏剧文化活动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休闲娱乐项目,成为大学生丰富个人生活、锻炼个人表达、扩展社交的一种重要途径。大学戏剧社团在高校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戏剧文化进校园,在高校中对校园戏剧文化进行建设,可以在多个方面改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心理素质和性格特质。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戏剧文化的未来发展,要不断完善校园戏剧,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戏剧样态传承,不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及政治思想引导,以此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