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逾白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在校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中,如何协调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两者间的矛盾,成为各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第41号令)中提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的经历与成果可折算为学分并计入学业成绩,鼓励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管理办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鼓励学生尝试创业实践,提出了“学生创业业绩可替代专业课程学分”的学分替代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分替代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
工商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院校,该校于2008年12月率先在国内成立了创业学院,提出了“大学生小老板”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的支持下,大量在校学生开始尝试创业实践,这给专业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学生忙于创业实践活动给专业教学活动带来了严重干扰。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工商学院58.6%的学生曾因忙于创业实践活动出现过请假甚至逃课现象,创业学生迟到早退现象较为常见;85.8%的创业学生尤其是创业业绩较好的学生表示正常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两者间难以平衡。二是学校与社会对创业学生的评价标准出现重大分歧。传统教学模式下,优秀学生的标准理应是学业优秀、专业成绩排名靠前,但创业表现突出的学生是专业教学上的“差等生”成为常态现象。该校2012届毕业生小石同学在毕业时已创立多家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其6门课程未及格,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应被勒令退学。在创业上有较好表现的学生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但却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模式下成为“学困生”。三是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创业学生的成长需求。创业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学校提供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学生为确保创业能顺利进行,通常会在网络上获取相关学习资源,选择相关课程来提升自我能力,但该部分学习内容并未纳入学生学业管理体系。
在对创业学生进行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上,工商学院提出了“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创业业绩可替代相关课程学分”的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尝试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并允许学生将创业业绩替代为课程学分。该校对在校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持肯定态度,并为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类支持。
各院校已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如何开展创业教育上却未达成共识,当前“学院派”与“实战派”的分歧较为严重。学院派认为应让学生系统地接受创业教育后方可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在校大学生应将专业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其对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持怀疑态度。实战派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认为创业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方能得到较好培养,为保护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更好地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学分替代在教育理念上倾向于实战派,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中国教育素有“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学生在该模式下能较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但其实践能力却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形式,创业人才的培养须经过充分的创业实践锻炼,若只单纯依靠理论教学,难以培养出优质创业人才。因此,为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成效,应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开拓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教学,难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内某高校曾尝试开设创业先锋班,让学生系统地接受创业课程,但学生中却无一人创业。
学分替代鼓励学生从事真实创业活动,倡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将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获取的业绩等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工商学院对电商专业的学分替代进行了明确的量化操作,如淘宝店铺1000信誉(获得1000笔好评),则可进行一门课程的学分替代。学生课程替代的具体门数则与自身创业业绩息息相关,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创业业绩被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当前各院校对创业教育日益重视,创业教育已成为院校常态化教学内容,这在课程设置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各院校通过开设大量理论课程等形式来普及创业教育理念,大量SYB、KAB等相关课程被引入高职课堂,院校旨在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能让学生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通过大量创业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熟悉创业基本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鉴于理论课程具有一定局限性,一些院校逐渐将实践教学提升至重要地位,但大多数院校都是通过模拟实践等活动来开展,如一些院校通过沙盘教学等来提升创业教育成效。
第一,鼓励学生投身于真实创业实践活动。学分替代体现了“实战型”创业教育导向,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成长成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一项合规、合法的活动。第二,课程设置上体现实战课程。学分替代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对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些课程提出“非必要、不理论考试”的考核理念。第三,教学内容体现生成性特点。学分替代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开展”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来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学生的课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其创业实际需求来开设相关课程。
课程教学是各院校开展专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真实创业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学中并无现成答案,为此学生要通过自身主动学习来寻求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由于从事的创业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存在差异,这导致校方难以提供统一的教学内容。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学习。在学分替代理念下,学生可根据自身创业需求、兴趣爱好等来组合个人专属课表,打造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课程。为规范课程的学习,工商学院将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参与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纳入课程教学的管理体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
学分替代积极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开展学习活动。在丰富教学内容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入大量在线课程。为满足学生的创业学习需求,工商学院引入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联盟等大量在线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相应课程。二是开设各类创新创业类讲座。工商学院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坛,邀请优秀创业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来校开展相关创新创业讲座。三是引入网络教学资源。技术发展给人们工作与学习带来了巨变,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模式下,知识一般会通过书本、教师讲授等方式来获取。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了颠覆性变化,善于通过获取各类网络资源来学习。学分替代理念下,一些学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相关课程。
传统教学模式下,评价学生学业标准是看学生能否在专业的理论考试中获取较好分数。国内最早开展创业班的院校,其学生系统学习了创业基础相关课程并通过了相关理论考核,但学生毕业后无一人选择创业[2]。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难以推动教学成效的提升,学分替代在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取的业绩纳入评价体系。
学分替代理念给整个学业评价标准带来了重大改变。一是评价主体由市场及创业业绩确定。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业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评价体系标准的制定者。学分替代则将学生的学业标准交由市场来决定,学生的学业业绩由学生的创业业绩来决定,学生创业业绩越好,则其相应学分绩点也越高。二是评价形式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学业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学分替代则由创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营业额、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利润等确定。三是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相结合。学分替代在参考学生创业业绩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的创业过程管理。
尽管学分替代以创业业绩为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业绩达标的学生可放之任之,并不表示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创业业绩作为指挥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工商学院不断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监管力度,为确保学分替代的顺利推进,学校出台了具体操作细则,在《学分替代管理办法》中对整个学分替代的过程不断规范化。
为确保学分替代的顺利推进,工商学院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创业学生的过程监管:一是以备案制加强创业过程的管理。申请学分替代的学生其创业业绩必须由个人取得,采用备案制方式,学校通过创业业绩周报、创业业绩月报、创业业绩季报等形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创业相关情况。二是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不得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从事法律范围内所容许的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则直接取消其学分替代资格,并依据相关校纪校规来处理。三是明确学分替代的范畴。专业课及专业实践课程等相关课程可申请替代,具体的替代课程、替代课程数目等具体替代办法则由各专业教研室自主确定,并根据学生的创业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综合评定。此外,《管理办法》还明确思政类、体育类等相关公选课程必须依据常规方式完成学习。
从事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给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严峻挑战,学生在真实创业过程中面临企业运营、安全管理等各类相关风险,具有太多的未知与不确定性,加之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创业启动资金等,因而一些院校并不鼓励在校学生去从事真实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创业教育“纸上谈兵”倾向较为明显。尽管各院校开展了大量的创业模拟实践课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沙盘教学等都属于创业模拟,与真实创业实践活动存在较大差异,创业实践活动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校大学生缺乏人脉、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要想在全真环境下取得较好的创业业绩,需各方面援助。为此,工商学院不断提升对创业学生的创业服务能力,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一是提供场地支持。为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工商学院建有创业园,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园区内有网络、桌椅等基本的办公设备,园区办公场地对创业学生免费开放。学生提交申请并通过后,即可带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此外,工商学院还在国际商贸城市场、“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中国直播第一村”北下朱等地设有创业工作室,校外场地积极鼓励创业学生入驻。二是提供资金方面支持[3]。创业学生尤其是处于初创阶段的学生,其面临资金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工商学院成立了同创基金,为学生提供“短期、公益、无息”的创业贷款,为学生创业成长提供相关资金支持。学校设有专门的创业基金,用以表彰在创业实践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学校还联合地方金融机构设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的创业难题。三是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当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专业教学,工商学院提出了“专业+创业”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术优势来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4]。学校组建成立了32家专业创业工作室,为“专业+创业”活动开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创业活动获取课程替代资格是一种鼓励,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职学生并不擅长理论学习,更倾向于参与实践活动。学分替代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5]。在创业实践中,高职学生能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短板,因而其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不断提升。学生会主动去通过学习来弥补自身的知识短板。创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不需再有相关外部动机来推动其学习。
国内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日益重视,但目前尚未形成能对创业教育进行较好评价的标准,而通常采用传统考核方式来评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关注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大赛获奖、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教材专著等内容[6]。大多数院校在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描述时,主要突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去衡量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目前并无可直接衡量的标准。这就导致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时,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学分替代理念下,创业业绩直接纳入创业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使高职创业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学分替代给工商学院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带来了全新改变,该校创业氛围浓郁,近五年来毕业生创业率维持在13%左右,学生毕业后三年创业率、五年创业率遥遥领先于国内同类院校,工商学院的学分替代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学分替代相关制度,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进而不断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