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实验小学 林朝珠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憧憬和兴趣,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晦涩和抽象的道理和原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持续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习得相应的科学知识,获得相关的学习技能,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采用多样提问的方法,活跃科学课堂氛围;借助实验操作的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合作探究的方式,彰显学生自主意识等形式,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以强化。
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充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主动性。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堂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把固体放在水里”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准备好乒乓球、木块、石头等材料,然后将其依次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物体状况,在这一过程中,乒乓球、木块是浮在水面上的,石头一进入水中则迅速地下沉。对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有谁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提问方法,活跃课堂氛围,避免单一的提问方法加剧课堂的枯燥性,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反馈的方法,或者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师需要掌握与学生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课堂的设置和调整,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置一个问题:摩擦力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劣势?要求学生搜集学习资料,设置有关摩擦力实验并在小组间开展。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思路,要求学生顺着这个方向进行探索。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对摩擦力产生新的认识。
科学课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而教师借助实验教学法开展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时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过程中,以此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测气温”这课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制作气温计的实验来开展教学。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橡胶塞、玻璃瓶、色素、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等实验器材,并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分组;然后让他们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自己制作气温计模型,即在小瓶中放入三分之一带颜色的水,并标上刻度,将橡皮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瓶内是未封闭的一端);最后将其放进热水或者冷水中,观察其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与探讨很快便可以得出结论:气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这样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科学这门学科时,教师在开展实验时往往会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相关知识。教师要针对学生参与度低、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关注合作探究形式的创新,促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彰显自己的自主意识,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
比如,在讲“纸”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在两个班级内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教学方法,第一个班按照教学设计,将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比实验的方法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得出结论;在第二个班,笔者没有提前将纸的各种特性展示出来,而是直接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自主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去发现不同纸的特性。同是小组合作实验,由于学生的自主性不同,课堂效果截然不同。第二个班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明显提高,甚至一些平时表现内向、不善于交流和表达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实验之中,为小组的进步做出努力。在不被束缚的自由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其创造性被有效激发。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又相互帮助,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极致效用,不仅要关注班级学情,更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充分的研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在课堂中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科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结合当前教学问题创新教育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在课堂中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促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