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增艳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尤其强调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在教育过程中的潜在影响。西汉时期《礼记·大学》便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说,虽然这里的大学与现代意义的大学在内涵上相去甚远,但却指出了学问之道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近代的大学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道德教化上更倾向于社会责任和历史传承,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的传递,更重视道德修养的垂范。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为中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设定了初步的发展方向。长征胜利后,来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兴办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开启了无产阶级师德师风建设模式。以成仿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为无产阶级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序言:5,新时代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使师德师风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教化,更体现为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服务”“四个统一”“三个传播”“三个塑造”等系列要求,不仅明确了师德师风衡量标准,也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3]36,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师事业”[4]。成仿吾教育事业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也和成仿吾倡导富有时代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密不可分。
教书指向的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授业”,育人则强调培养科学价值观的“解惑”,这需要教育者在“传道”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易形成重职业技能教育轻理想价值观培养的错误倾向。成仿吾在教学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特别强调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5]。强调政治观、革命观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这也是无产阶级教育的重要特征。成仿吾认为:“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是革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并把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设置成为学校的公共课程,实现价值观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强调在社会主义的大学里要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人生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来武装他们、提高他们,在学校的四五年内形成他们的共产主义的意识”[6]119。当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简单化的倾向,再加上长期弥漫的左倾思想,很多工作喜欢上纲上线、乱扣帽子,成仿吾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强调结合中国的实际领会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指出在毛泽东提出的“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的青年“三好”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加上“思想好”。成仿吾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基础训练、基础知识”的“三基”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今天,正值“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的交汇时期,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完成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目标。
为保证“育人”方向的正确性,成仿吾指出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强调学科的专业性建设同时,保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课程中的指导地位。“培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队伍,成为党的文学、语言、历史等方面的理论战士”[6]171,这和今天所强调的“阵地意识”在内容上趋向一致。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思政工作队伍要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也是对教师在教书过程中的殷切嘱托。为提高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成仿吾重视培养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他把理论水平高的学员留校进一步培养,扩充政治理论教师和政治干部的队伍。建国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成立政治系,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培养正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队伍。成仿吾指出:“办不好或是不办政治系,不仅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失去灵魂,缺乏正确的思想武装,而且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6]170。另外,成仿吾也强调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无产阶级的理论战士”一定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理论的储备,在学习中要深刻领会理论的思想精髓,而不是教条地照抄照搬。世界观教育过程与知识技能教育过程相比更具复杂性,高校学生基本具有自发的世界观基础,在世界观、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爱好、习惯等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阻碍新的价值观形成的桎梏。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成仿吾强调要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探索,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华北大学工作时期,成仿吾领导创造多种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到正定县三邱村参观抗战期间修筑的地道和堡垒,培养学生的群众史观;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社会调查,感受土改前后农民生活状况的变迁,体会党的政策的正确和伟大;组织学生参观解放前的工厂和监狱,体验我国社会的巨大转变,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紧密结合,依靠革命理论联系中国社会实际问题,完成了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改造的教育任务。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7]。在当代,加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方向,要对党和国家价值观形成认同并有效内化,才能做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完成“教书”和“育人”的神圣使命。
教育过程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双向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即是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治学方法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长效影响。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德行的基本要求。成仿吾反复强调,对于教师来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教师要为人师表,“不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教师自己也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不这样,怎么帮助同学,为他们服务?怎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6]236成仿吾谆谆告诫教师:“大家都在教育工作的前线,你们的作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6]195。所以,当好一名教师单靠嘴上的功夫是不足以完成教育任务的,必须下苦功夫砥节励行,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作学生的表率。言行一致也是教师个人品德的重要追求,在重视教师示范作用的问题上,成仿吾不仅是言者,而且是行者。陕北公学时期,他要求学生过军事化的生活,每天早晨都要出操跑步。于是自己便以身作则,每当启明星高照,起床号吹过以后,他用20 分钟的时间起床、洗脸、整理内务,然后就和学生一样,从宿舍跑到操场集中跑步半小时。1939 年,陕北公学在何家山开垦荒地,成仿吾以一个普通劳动者、普通教员的姿态出现在广大师生之中。他的现实行动就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对于刚刚进入革命干部学校的青年学员来说,起到了非常典型的示范作用。全国解放以后,成仿吾号召学生努力学习,刻苦专研。这时他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却仍然在工作之余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和积极态度为广大师生树立了楷模。
“言传”作为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指向理论的讲授,“身教”侧重对理论的践行。通过教师的理论传授和实践引导完成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源自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的正确把握。教师在传授“真理”前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做到“真懂”“真信”,才能在传播价值观时葆有“理论自信”。通过深入全面的理论学习,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师风层次的同时,也会让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从“言传”到“身教”给受教育者长久的价值传递和精神引领。同时,要努力挖掘社会实践模式,在生产劳动中锤炼师德师风的人间烟火气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传授理论再通过各种模式的社会实践一一验证后便会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成仿吾在传授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方法时,以身作则教导学生挖窑洞、打蒿草,把共产主义道德渗透到对学生的拳拳关爱中;通过组织师生参加土改、投身生产建设,把唯物史观理论真正做到“外化于形”。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今天“社会生产”的内容已发生变化,拓展社会实践模式,挖掘师德师风精神的物质表现形式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这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导向。只有不断锤炼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市场竞争和职业操守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做到所行皆所言,所言皆所信。用健全的人格魅力完成“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潜心问道”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也承担着推进理论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社会使命。“关注社会”要求教育工作要立足于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成仿吾强调教育和政治经济辩证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围绕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政治而展开;二是教育者要对革命和建设有着关注度并为其服务。这十分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成仿吾将其恰当地运用到革命和建设的教育实践中。
无论是政治理论还是科技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构成总是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因其自身的体系完整性还存在着历史继承关系。因而要实现“问道”,必须做到“潜心”,不能因社会生活的变迁或是政治斗争的改变随意更改。成仿吾对“问道”追求没有因大革命失败而迷惘,在国家危难时刻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潜心投入到“问道”的事业之中,开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成仿吾对“问道”的潜心追求还体现在文革期间,对社会施加于身的不公正待遇视若罔闻,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问道”之路,翻译《共产党宣言》,撰写《长征回忆录》,在理论上研究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8]123。要求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成仿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潜心问道”的精神,专注于专业理论和科学研究,潜心问道,善于问道,为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思想政治教育受经济基础和政治决定,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基础和政治生活服务。成仿吾教育生涯处在阶级斗争占据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揭露反动阶级愚化人民的教育本质,重塑革命群众的教育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对资产阶级教育家鼓吹的教育的超阶级性和超政治性,成仿吾进行了坚决地批判,指出教育作为古老的社会现象总是“为了满足各种社会的经济的(生产的)、政治的、军事的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并且总是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要求的”[6]216。“资产阶级总是剥夺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用一切方法来限制劳动人民受教育”[6]95。自人类社会国家产生以后,阶级性便作为教育的基本属性而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需求,教育自然会蕴含巨大的革命能量来促成这种变革走向现实。成仿吾所强调的教育阶级性也是教育对政治和经济的依赖性,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既是“潜心问道”,深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本依托,也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动力的正确把握,因为“革命阶级也总是利用教育武装群众的头脑,去摧毁反动的政治和经济。同时积极帮助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东西”[6]143。
如何在被分割包围的根据地实现教育为革命服务?成仿吾在总结教育经验时指出:一是通过教育提高革命群众的觉悟,对革命形势和政策进行普及和宣传,激发群众革命的意识和动力;二是通过扫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使群众的自觉学习成为可能;三是通过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教育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树立坚定的革命观;四是培养革命的干部,着重提升其对社会革命、国家现实、未来发展的深刻认识,进而发挥革命工作的骨干作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紧扣革命主题,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各层次的人才,真正实现了教育服务于革命、服务于党的政治主张的功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成仿吾又提出:“我们必须展开一个伟大的教育运动,来配合这个总任务”[6]99。任人民大学校长期间,成仿吾积极探索工人大学生的教育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潜心问道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再是激烈的战火,而是多元化的思潮和市场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在潜心问道过程中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交汇期,通过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因而构成高等教育结构的教师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上都需要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能力和素质。创新精神培养要求自由的学术氛围,近代历史上我国高校便因为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大批的青年先锋力量。在探讨自由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时,教育工作者总会深刻思考高校制度管理和学术规范机制,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学术目标的有机统一。成仿吾长期担任高校管理者,在高校规范性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强调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保障学术自由和实现学术规范的重要条件。
与国民党强调的“训育”不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学校决策由党组集体决定后经过各级党团组织逐级贯彻,在学生中建立的基层党员组织不但要保证执行党组的决策,还要承担着团结非党员的任务,做到最大限度地使党的政治主张贯彻和影响到各个方面。通过这种组织模式,在教员和学员中形成了一个重大共识: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性质的大学,必须要坚持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潜移默化的政治教育,为革命力量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很多学员把“战火中的大学”取得的革命成就归结为:“依靠党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的正确,依靠各级党组织对实施教学计划的保证作用,依靠教职员工和学员中党员的示范作用”[9]208。正是党组织领导下的“三个依靠”,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规范,为后来新中国高校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管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了党在学校中的领导地位。高校领导机制虽然几经变化,但作为高校负责人的成仿吾始终贯彻“在高等学校中建立起党的坚强领导”[6]135的原则。首先,他要求党组织要学会领导,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掌握教学规律”,研究教学组织原则,“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6]188。通过不断学习,克服经验主义弊端,不管是过去成功的经验还是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都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做好高校工作。其次,要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使党员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仿吾在华北联大向敌后挺近时,以校长兼党团委书记的身份号召党员:“发扬勇敢顽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动摇;在敌人面前不畏惧”[6]118。为了保证党团队伍的先进性,他强调要加强思想意识锻炼,在学员中及时扩充党的队伍,陕北公学时期六千多名学员有三千多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组织生活上,“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6]60。通过民主生活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此外,成仿吾还创造性地提出要对高校的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区别对待的观点。学术问题倡导“百家争鸣”,保证充分的自由;政治问题则要严守原则,坚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仅不独立,而且相得益彰,共同保证了高校管理和教育的顺利展开。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然置身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特定的社会规范约束。教师身负神圣使命,自然承载更多的社会期待。从教师的角色定位上看,无论“道德家”“劳动者”还是“专业者”,他们都是教师在反映社会期望和实现个人价值时的生动侧影。而当这些侧影共同作为勾勒教师形象的不同方面和理解教师形象的不同理路时,他们就拥有了内在的一致性[10]。社会生活总会遵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师德师风。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完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的科学性,重要的问题是重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成仿吾在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反对建国后当时社会中广泛弥漫的左倾思潮,进而对师德师风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加以区别,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高校中形成了尊师的风气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为知识分子学习理论、从事科研提供了管理体制平台。今天,师德师风管理体制不会再受到阶级斗争的困扰,但对于如何建立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激发教育者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内在动力,仍然任务艰巨。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显党的中心任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近现代历史上师德师风建设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现代师德师风理论建设的必然要求。东北师大党委书记杨晓慧在“成仿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讨会上指出:“追忆前辈先贤为学校创建和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传承、巩固和接续他们的精神传统,以此充分表达对前辈学人的尊重、缅怀和纪念,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注入学术自信和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这是对成仿吾师德师风的高度肯定。师者之德筑基于国家大德,凝塑于专业道德,反映在个人私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广大人民教师要继承前辈学人师德师风的优良传统,在不断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达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以此来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