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2021-01-07 17:15:41王帆于泉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生产力

王帆,于泉蛟

唯物史观,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用科学的视角去探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它反映历史现实,关注人的自身实践及其发展历程,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神秘面纱,破解了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种种历史之谜。那么唯物史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建立的前提和逻辑起点是什么?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对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基础,即逻辑起点,进行深入和正确地探究,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和构建科学的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正确把握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有一定的争论,并且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分为“自然的人”“实践”“社会存在”“人或者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分工”“现实的人”这几类。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个人发展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1]、“‘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2]、“现实的人的感性物质劳动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3]等。诚然,“个人发展”“‘现实的人’的需要”“物质生产资料”等这些观点所指出的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各有侧重,但又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现实的人”则是一个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范畴,更能揭示和体现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正如恩格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4]295。

一、“抽象的人”“有生命的人”与“现实的人”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5]525。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人是我们的出发点,这种观点是区别于唯心史观与抽象经验论的。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用观念与幻想中的生产去代替真正的、现实的生产,这样纯粹的精神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落到地面,始终与现实遥遥相望,在理论世界中所解决的矛盾,却还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出现了理论和现实的脱节,这样的理论武器无法做到与现实和解,达不到对现实的改造。费尔巴哈则提出“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更多关注的是理论上的活动,而忽视了人真正的活动。“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5]530。从这样“抽象的人”出发,人总是单薄的、片面的,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使得这样的“抽象的人”陷入一种僵化,将一切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这种脱离现实的研究,最终使得费尔巴哈将唯物主义与历史完全割裂开来,成为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不能真正阐释人类社会历史。

马克思在猛烈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之上,提出历史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一方面,人是有血有肉的,是富有生命的,即“有生命的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唯心主义者口中的观念的人。这样的人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从事着自身的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对于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意识和反应,即自身思维的产物,也就是说与唯心论者的观念、意识决定物质不同,现实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自身的现实生活及其活动,对整个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认知,即物质决定着意识。另一方面,“有生命的人”也是“现实的人”,人类是真切生活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中,并不处于幻想的、固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现实环境是我们通过观察可以描述出来的,而不是用想象和思考,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正是从这样现实的前提出发,人们的活动才具有意义。同时,“现实的人”也是具有社会特质的。单个的人是无法完成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从原始时期便以群居的状态生存在自然界中,“现实的人”在从事实际活动过程中便居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能称为奴隶”[5]723。在这里马克思将黑人与奴隶进行比较,黑人代表着人的自然属性,即人出生是无法选择自身的肤色的,但是奴隶却不是黑人自然的选择,而是社会的选择,黑人之所以会成为奴隶,是因为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复杂而有序的分工,产生了阶级,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当中,黑人便成为奴隶。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最根本的原因,即“现实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现实的人”所依存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质、山川、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得以发展的基础,人们一开始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为了满足“活下去”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资料和生活资料。自然界一方面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天的环境和基础,另一方面也制约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及其方式。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社会生产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文明沿着海岸,顺着江河传播开来。内地,特别是贫瘠而交通堵塞的山区就成了野蛮和封建的避难所”[6]517。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是沿着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土壤也相应肥沃,人类所生产和获得的生活资料也越为丰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较为发达,这突出显示了优渥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相反,在一些贫瘠的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当匮乏,人类社会发展速度也较缓慢。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并且制约着其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即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进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平稳、健康地发展。而那些逾越了自然的边界,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最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

与此同时,人口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了四种主要的历史关系,即“物质的生产”“由新的需要驱动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类的种的繁衍,是通过生育的方式来生产其他生命,这是人类种的延续。在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婚姻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家庭。有了人口,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的主体性存在,任何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口量才能进行下去,并且人口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多、质量高可以加速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之相反,人口数量少、质量低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人口主体性地位的意义上来说,人口因素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

人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环境是人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但是地质、山川、水文、气候等是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带有人的痕迹,它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的环境,却不是人类社会的最根本所在。人口因素,也就是人的数量和质量,这里的人口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但只是单单把焦点放在人的肉体本身,并不能形成人类社会的历史。这也就是说,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社会的广阔空间,人口因素提供了人类社会的主体,但仅仅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们看到的是抽象的、静止的因素,无法看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所以说,除自然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外,“现实的人”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包含着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7]289。人们为了能够在社会中生存下去而必须去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种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是人们再创造自身物质条件的过程。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是人类生存下去所依赖的必要手段,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活动。此外,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人类社会形态也发生更替。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当物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正如“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812。

三、“现实的人”的活动

“现实的人”的活动,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即生产力。人自身所产生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全部源于自然界,需要从自然界中去获得,但是自然界并不会自行地满足人所产生的这种需要,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人们必须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解决,即通过人自身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而这种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8]209,人们通过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活动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实现“自然人化”的同时也实现着“人化自然”,正是这种双向的互动和发展,促使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们通过现实的生产力改造着自然界,同时积累了生产生活资料,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新一轮的生产,现实的生产力也随之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交换、分配、消费等行为,同时相应形成一定的家庭、组织、社会制度等。现实的生产力成为之后人类精神、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和变革力量。蒲鲁东的唯心史观也看到了社会历史的变化,但是他把这种变化的前提归结于理性和上帝的力量,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假设,他们的讨论将无法进行,更无法为人所了解。这种观点是无法站住脚的,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蒲鲁东唯心史观的基础上,站在唯物的角度对生产力进一步阐述。生产力不是依据观念等虚无缥缈的前提存在的,而是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因而是一种物质的力量,是人们在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因此,人类社会历史不是观念史、思想史,而是物质生产史。对生产力客观性的解释,也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从而确立唯物史观。此外,在生产力概念刚出现时,经济学家们单单把生产力作为物质财富积累的原因,而马克思却看到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变革性力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运动正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人控制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社会形态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5]533。

现实的生产力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生产力从产生时起就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人自身的烙印,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客观生产力是人直接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主观生产力则是指精神生产力,是一种知识形态,必须物化为生产工具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改造自然的力量。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孕育了现实的生产力,这完完全全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自身力量的进步促使着现实的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作为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是前一代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是不能自行选择的,这种不断利用前一代所获得的生产资料再一次进行新的生产活动,获得新的生产资料的过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链条,形成了一个完整性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历史,而不是精神活动或什么其他活动发展的历史。因而,从生产力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抓住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实质,更深入地探索和剖析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即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用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能力。当人们开展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时,为了生产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除了要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同时也必定与其他人之间发生关系,这种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便是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我们在谈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产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关系称为“交往关系”,认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5]520。这是因为,一旦进入物质生产的环节,人与人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分工、协作等关系,孤零零的单个人是无法完成整个物质生产活动的。物质生产势必是在一定交往关系中开展,在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必然、稳定地存在着的,这也就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客观实在性。

并且,这种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分工、协作等方式结成的,生产关系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部分,其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是生产,即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分配、交换和消费。但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方式、范围和程度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制约着再生产的开始和延续。因此,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组成了生产关系,生产的环节在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分工,最终顺利完成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这使得人们彻底区分于动物,超越了自然界,并深深地打上人的烙印,成为人类,从而构建了人类社会。

此外,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由简单变得复杂。从农业到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升级、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所以,生产关系的发展一方面反映出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

生产关系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中起到了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有了生产关系,才有了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各种规范和制度。生产关系作为一种最为基础性的关系,决定和见证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四、“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的意义

总的来说,与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们空洞喊口号式的“变革”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来审视整个人类社会。这种“现实的人”区别于“抽象的人”,它是真正落在地面上,在真实的环境中对人类这个主体性存在进行考察。“现实的人”并不是单薄的,而是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表现在其生命性、现实性与社会性上。透过“现实的人”所依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活动,可以更深层次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奥秘。并且,厘清“现实的人”的内涵以及明确其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其理论意义来说,“现实的人”是我们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逻辑起点,是保证唯物史观科学性与逻辑性的一把钥匙。只有从“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出发,沿着正确的逻辑轨迹,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内容,更深层面地把握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进而运用更正确的思维、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洞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以及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其现实意义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现实的人”的内涵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则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历史。首先,人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一切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都是围绕着人及人的需求所展开的。没有人这个主体的存在,一切发展将成为空谈。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关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其次,“现实的人”是依存于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存在的,这也就说明地理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而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为了人类自身及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最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即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人”不是以原子式单独存在的,而总是以一种群居的方式存在,这也是形成人类社会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必然会进行交往,并且这种交往关系会持久、稳定地存在着。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更为密切,形成了普遍的世界交往态势。在新时代,加强世界交往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世界交往,为人类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生产力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现代交际(2016年14期)2016-08-15 15:02:42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
江汉论坛(2015年2期)2015-11-05 04:34:22
青年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转变
世纪桥(2015年6期)2015-07-06 23:48:01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