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羿杉
习近平精准脱贫观探析——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李羿杉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精准脱贫观不仅继承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而且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深化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实现路径方面,新时代中国反贫困的实际,充实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消除贫困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的内涵。习近平精准脱贫观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奋斗历程中。
习近平;精准脱贫;反贫困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倾力扶贫,在领导扶贫攻坚人民战争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形成内涵丰富、理论深刻的精准脱贫观,使中国脱贫攻坚实现理论突破,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新思路。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以制度因素与生产力因素为基本方向展开论述,习近平精准脱贫观继承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贫困治理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是导致贫困出现的元凶祸首,反对贫困与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是相一致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贫困便自然而然地消除。可见,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强调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来改变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这是从制度因素出发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贫攻坚的强大制度保障,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大政治优势。”[2]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同时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汇聚起来的强大脱贫力量,是中国脱贫事业的鲜明特色。
在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中,力求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的贫困治理提供制度支撑,其本质就是从制度因素出发解决贫困问题,体现着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贫困的,即便是在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不会出现贫困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治理贫困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准确把握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本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这不仅继承马克思关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除贫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的反贫困思想,而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解决贫困的新思路,是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基本观点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精准脱贫观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同时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脱贫实践中有新的诠释与彰显。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在世界上,从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便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提出“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并且指明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们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得到大幅跃升,一部分人成功地富裕起来。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还有相当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状态。而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钥匙,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只有解决好贫富差距问题,才能向共同富裕迈进。同时,共享发展要注重物质与精神领域的共同发展,避免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出现。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应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将扶贫、扶智、扶志有机结合起来。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共同富裕的继承与发展,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精髓都在于“共”而非“均”,二者的终极目标都在于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相较于共同富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不仅继承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同时注意到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这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与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一道作为贫困治理最终目标的还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19世纪的欧洲,为了解救饱受苦难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只有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除贫困,因而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反贫困实践的最终目标”[4],是贯穿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精准脱贫观在遵循这一价值追求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新时代赋予其新意蕴。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5]“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6]这揭示了个人脱贫与全体脱贫的关系,个体因素的贫富状况关系到整个脱贫事业的成败,脱贫事业中无论是忽略甚至是丢下哪一个贫困个体,都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背离,也表明党和政府不忽视任何一个贫困个体的承诺与认真帮扶每一个贫困个体的决心,充满着对人的关爱与敬畏之情,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还提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7]贫困的产生不仅是物质贫困造成的,精神贫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不仅要求物质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富足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我们有志气、有信心,就不可能存在迈不过去的坎儿。”[8]习近平精准脱贫观高度重视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以求实现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步进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组织无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的消除贫困方式。习近平精准脱贫观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对其进行了补充与深化。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重要的消除贫困方式就是点燃工人阶级的革命热情,发动工人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建立没有贫困的共产主义社会。“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9]马克思与恩格斯相信并充分肯定无产阶级在反贫困中发挥的革命力量,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自身的革命力量就是能够使自身摆脱贫困的根本力量。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处于极端困苦的状况,被贫困所折磨,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消除贫困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贫困者本身的力量消除贫困。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10]习近平精准脱贫观中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树立脱贫信心,激发脱贫力量正是对马克思上述思想的继承。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以求脱贫内生力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他们认为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习近平精准脱贫观遵循这一思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如何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作出科学回答:“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1]通过扶持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力提升。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原因,中国的地域性贫困问题十分严重。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上佳选择。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的是为了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这不仅坚持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消除贫困根本路径的初衷,而且依据中国的贫困实际对这个消除贫困根本路径进行充实与发展。
习近平精准脱贫观从理论观点、价值追求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实现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在习近平精准脱贫观的指导下,我国的脱贫事业以平均每年1 000多万人脱贫实践成效不断向前推进,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连年下降。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出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 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20(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 张宁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及当代启示[D].合肥:安徽大学,2019:38.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9.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84.
[7]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53.
[8]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 2016(5):139-14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4.
[10]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 2015-10-17(2).
[11] 习近平.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7-21(1).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Concept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LI Yi-shan
(College of Marxism, LanzhouUniversity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00, China)
Xi Jinping’s concept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realiz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It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erms of value pursuit, the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committed to the value pursui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people’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realization path, while drawing lessons from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to eliminate poverty, it combines the reality of China’s anti-poverty in the new era to enrich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Xi Jinping’s concept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are in the same line an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are unified in the course of Marxist anti-poverty.
Xi Jinping;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D61
A
1009-9115(2021)02-0111-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21
甘肃省软科学专项(20CX9ZA050)
2020-11-10
2021-01-02
李羿杉(1997-),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