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策略

2021-01-07 15:1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庆顺
天津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思政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肖庆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实践中,一些中小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产生了一些困惑。对一所具体的中小学而言,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结合本校发展特色探索有效的实践途径和策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我们在中小学调研中发现,一些校长和教师在这些概念的认识上存在困惑,他们经常会问,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学校教师编制有限,德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配备专任教师,可不可以互相兼任。实际上,这些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需要明确每个概念的内涵,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这是一所学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

(一)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是三个极为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思政教育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还可以简称为思政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对思政课做出了说明。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指的是国家课程中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及学校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的思政类选修课程。普通高中阶段思政课指的是“思想政治”这门课程。自2017年以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从课程结构上又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国家课程,选修课程是校本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里的思政课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各学科课程中,充分挖掘各个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突破了就思政课谈思政课的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落实到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中。这是立足学科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新方式,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如果说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政,那么课程思政就是隐性思政。如果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在一定意义上,课程思政相当于学科德育。学科德育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中,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学科德育都是比较熟悉的,而对课程思政相对陌生。有学者就认为,“学科德育”这一概念更适用于基础教育,而“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更适用于高等教育。

思政教育来源于思政工作,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为指导,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最广,突破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界限,学校中凡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思政教育,包括学校文化、管理、活动、实践等各种活动,在人员上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所有人员。

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并不是一回事,涵盖范围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但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从课程角度实现思政教育的方式,三者的目的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思政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不同的,所指涉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三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也就是一般认为的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道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政教育;广义的德育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德育被定义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实际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德育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德育内容包括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德育已经包括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独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一个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能认为是思想政治上有问题,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由于思政教育具有国家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因此如果德育与思政教育不分,就会出现德育假大空的现象。只有明确了思政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才能避免思政教育的泛意识形态化和德育的泛政治化。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来看,德育是五育之一,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列,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德育为本,以德为先,更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德育、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范围最广,包括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针对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更加突出和重视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由此很多人认为思政教育范围大于德育,或者思政教育等同于德育,甚至误认为思政教育能代替德育。以上的概念辨析,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含义,从而更好地在学校中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二、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

每所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本校自己的发展特点,“办出各自的特色,追求特色发展”是现代学校的共同追求,是形成学校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政教育作为每所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在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体现学校发展特色。从思政教育的途径来看,课程育人是一种重要方式,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学校根据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设计,形成自己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潍坊新华教育集团通过思政课程改革对思政教育进行了创新,数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多门课的科任教师通过主题教育的方式,以长征精神为主线,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通过数学课的“数字长征”、语文课的“诗吟长征”、英语课的“众评长征”、音乐课的“歌唱长征”、美术课的“画说长征”等多学科融合渗透的方式,为学生还原了一个立体、可感的长征。天津市河西区德贤小学是一所新建校,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初心剧社,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开发启蒙性思政类校本课程,剧社以“读红色经典,看红色电影,演红色话剧,做红色栋梁”为路径编排话剧,研究语文教材,挖掘课文中的相关英雄故事,使得学校剧社的思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二)明确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教育只有尊重思政教育规律,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才能取得成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遵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对各个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这其实也适用于各个学段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思政教育的目标上,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在内容上,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每所学校都要按照这样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在思政教育中,从本校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独特的文化和发展特色以及育人目标,细化本校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目标,精心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

(三)创新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思政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实施途径上应体现多样化,如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等。我们这里重点对课程育人、教学育人、协同育人进行说明。

1.课程育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和依托,思政教育离不开课程这个载体。学校在思政教育中依托课程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之后,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思政课的落实。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开齐开足开好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阶段要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程。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这在小学更应该予以强调。因为在现实中,一些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往往由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课时得不到保障。二是要强化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目前的思政教育中,从理论到实践已经突破了就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局限,在所有学科中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思政教育。在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素养的养成,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简单整合,也不是把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植入、嫁接到学科课程中。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属性,要尊重、坚守每个学科的学科属性,绝不能把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课程变成思政课程,更不能在教学中生搬硬套,穿靴戴帽。

2.教学育人。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特别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采用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教学的教育性是基本的教育规律,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发挥着育人作用,不能做只教学不育人的教师。教学的教育性包含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过程,价值引导也涵盖了思政教育的过程。价值观就好比是盐,只有放入菜里才能被吸收,只有在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才能进行价值引导。

3.协同育人。

学校在思政教育中进行协同育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纵向衔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就是各个学段之间在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上要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目前很多地方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或者共同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或思政课程一体化就是很好的尝试。大中小学围绕同一主题,共同备课,集体教研,发挥各自的力量。天津市海河中学就通过构建“普高同心五融”思政课改革创新体系,实现了中学与高校在课程建设、专家队伍、教研备课、人才培养和学校资源五个方面的融通,共同推动了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二是横向贯通,学科之间互融互通。学校通过将思政课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同作用,实现学科之间的互通。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实现协同育人。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思政教育也不是单方面的独奏,需要三方合奏,共同唱响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家长要在家庭中,通过家风、家规、家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要充分发挥人员、资源等优势,特别是积极利用博物馆、科技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进行思政教育。

(四)坚持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价

思政教育评价是思政教育的指挥棒,对思政教育发挥着引导、激励作用,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价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为思政教育评价提供了指引。学校在对思政教育进行评价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评价内容和范围上,既要注重思政课程本身的评价,又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评价,注重对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二是在评价中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在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效果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改进、激励作用。在对教师评价上把思政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作为基本要求,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引导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中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思政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政教育评价是学校思政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是学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一是要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除了专任教师之外,小学思政课教师可由班主任或相关课程教师兼任,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在培训合格后兼任小学思政课教师,这样就能弥补思政课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要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其范围包括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科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每一个人都要具备思政教育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通过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教法培训,准确把握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目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也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及时深入地学习本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