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说”语境下冕服十二章纹意蕴探究

2021-01-07 11:24向远宁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天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比德物象纹样

向远宁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十二章纹由来已久,最早记载出现在《尚书·益稷》中:“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①(唐)孔颖达疏,《古文尚书·益稷》,引《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第142页。最早十二章纹只零散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夏商时期被运用到古代大夫以上官职的冕服之上,周朝冕服制度定制完善,东汉时期被系统地运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之后历代沿袭,并成为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章纹包含了天文、地理、生物、神灵等万物规律,对整个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德说”②“比德说”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一种自然美观点。基本观点是自然物象的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从审美主体中感受或体会到某种伦理道德品格或精神美等,其实质是将自然物与人类道德、文化比拟,使之人格化、伦理化,自然物经过与人类的“比德”,也具备了浓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周易》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③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572页。,可见衣裳之功能在中国远非只是御寒蔽体之用,它也是天下大治的一大标志。因此,冕服十二章纹的审美特征不仅体现了汉民族服饰纹样特色,而且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意义。

一、十二章纹审美形态

十二章纹既是一种服饰纹样又是一种图案。“日”即太阳,汉以后太阳中常绘金乌。“月”即月亮图案,以满月形出现,汉以后十二章纹月亮中多有玉兔,有时饰以蟾蜍。“星辰”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线形小圆圈来表示行星,行星之间以线相连,从而组成星宿,十二章纹中大多以北斗七星的形态出现。“山”即群山,其图案多为线描的群山耸立形。“龙”为左右四爪双龙形,后来有升龙 、降龙 、团龙等多种形态变化。“华虫”,前汉时期孔安国把“华”和“虫”又分为两个章纹,没有宗彝,此解释存有疑虑。隋朝之后华虫形象为独爪立式尾巴长垂的有冠鸟形图案。“宗彝”,宗庙祭祀用的近圆柱状酒器,其常以虎、蜼为图饰。“藻”为水藻,即水草纹,多为一枝茎弯曲,形态近似于唐草。“火”即火焰,图案为两个相背的半圆形火纹。“粉米”即白米,空心点状环绕成圆形。前汉时期的孔安国、后汉时期的马融把“粉”和“米”分为两个章纹。“黼”为斧形,刃白身黑。“黻”是黑青两色线绣的背对的“亚”字形。

冕服是帝王、诸侯及公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穿着的服装,主要由冕冠、玄衣、缥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衣等十四件构成。十二章纹衬以冕服,成为周代以来最重要的服饰。

二、十二章纹审美意蕴

(一)自然之道

在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为天上之物象、“山”为陆地之物象、“藻”为水中之物象,通过将这些自然物象图形化、符号化,用在祭祀及生产生活用具上,从而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拜。“火”“黼”源于自然但又被加以改造利用,说明人们支配自然的能力逐渐显现。“粉米”是农业耕种的食物,“华虫”是人类狩猎以用来充当食物的对象,表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黻”做两己相背形,可能是原始人对于天地宇宙对立统一的抽象认知。冕服十二章纹图案即是从对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水鸟兽的尊崇、模仿中得到的,表明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师法自然”的思想意识基础上的。

十二章纹在冕服上的排列分布亦遵循自然方位,并最终定型于明朝,“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①张延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第1616—1617页。将天地物象按照现实方位布置在服饰上,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二章纹内容源于天地自然,是对自然景观、生物的模仿,无论是托物寓情,还是触物生情,十二章纹物象本身已经渗透了情感和观念的感染效果。物象的现实存在和情感力量驱动的相互作用,使主观情感和想象、理解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的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如此,“比德”审美意蕴的潜在价值便能够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和领会到。

(二)君子之德

十二章纹发展至今,每一章都有其象征意义。从古至今,每位学者对十二章纹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十二章纹中的“比德”理念普遍强调十二章纹具有载道精神,并以自然之物比拟人心的操守修行,以服饰纹样表达对穿衣人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也是早期中国美学中“美”“善”同源思想的直接反映。

绘绣在冕服上的十二章纹造型的画面配置更是直接将穿衣之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动物纹样中,月中玉兔采用站姿,使兔、月更加矫健和谐。华虫通过抬头、尾羽来表达其灵动欲翔之势。龙和宗彝一左一右,利用对称式构图平衡视觉上的强弱之感。植物纹样中,山纹利用明度推移法向两边递减,形成空间感。藻以线的形式配置画面,曲度适中,枝繁叶茂。火的线条粗细变化丰富,整体动态感十足。粉米大小分布均匀,多而不乱。“舍形而悦影”,这种画面配置表面杂乱实则均衡,可准确表达穿衣之人的君子之韵。

(三)天人合德

据《尚书大全》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为“山龙,青也。华虫,黄也。作会,黑也。宗彝,白也。藻火,赤也”②孙星衍、陈沆:《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第97页。。由此可见,十二章纹色彩皆为正色,正色为尊色,象征着和谐、纯净、儒雅、端庄。汉代时期,对服饰色彩等级的规定不是以德行修养而论,而是巧妙地将君子正德、正色的规定归结成天命的要求,君权神授,使得中国冕服上十二章纹的色彩既表达了隐喻的君子正德的含义,又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促使其自身具有了极强的哲学意味。服装由最初的御寒蔽体升华为协调君与神秩序的工具,这充分表达了追求政治上的“威慑效应”,是政治需求高于生理需求的形象化反映。

冕服整体形制的主要构成成分为“玄衣缥裳”。其中,衣在上,象征天,居于天地宇宙的主导地位或者说是尊崇地位。“玄”即黑色,为未明之天,“缥”即绛黄色,为大地之色,象征着天道幽深难测,统治者要真正做到体察天命,顺应天时。这种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大色块的颜色铺陈和对比,表明古代统治者是作为“天”的代表而得到万民认同和拥护的,也体现了“君权神授”。同时在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等图案绘在黑色上衣上,意味着上有日月更迭、星辉照耀,粉米、华虫、火、藻、山绣于绛黄下裳,意味着下有地广无比。可见,中国古代对以服象天、以纹祈德的美学意蕴和精神内涵的高度重视。

十二章纹的纹样色彩既象征着穿衣人所要受命的德行,又体现了具有神性的统治者可调整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综上所述,十二章纹作为中国古代冕服纹样,内蕴天地万物之象,物质性和精神性集合聚变为生命的力量,其所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本身实用价值,而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凝结着当时人们的最高理想和对于自然、宇宙的认知,且通过十二章纹表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在这种和谐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的“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的美好生活境界。

猜你喜欢
比德物象纹样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季后赛高光时刻乔尔·恩比德没有遗憾
过程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