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考量和着力之策

2021-01-07 09:26禹仁朋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泰州

禹仁朋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1 泰州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考量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1],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行动指南。

面对新发展格局,泰州在地理区位、自然禀赋、产业特色、工业基础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区位优势明显。泰州地处华东地区、江苏中部,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和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阜溧高速、盐靖高速、京沪高速、启扬高速公路纵横全境,泰州火车站、扬州泰州国际机场连接全国各大城市,江阴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双桥贯通南北,泰州境内的泰州港、靖江港拥有绵长而高质量的岸线,通达世界。公铁水空立体化的交通枢纽格局,突显泰州作为长三角北翼城市联通国内外的独特优势。第二,自然禀赋优越。泰州地势平坦、气候温润,是国家重要的优质棉、商品粮、淡水产品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第三,产业特色鲜明。多年来,持续打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经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国内外知名的“泰州造” 产品。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泰州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第四,工业基础雄厚。现代化的工业企业是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泰州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58 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46 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等为主体的支柱行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济川药业集团、兴达钢帘线、新世纪造船,成为行业内有名的单打冠军。第五,社会事业发展全面。2020 年,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2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 万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7万元[2]。泰州先后推出民生幸福 “十大行动” 和 “民八条” 措施,其中在普及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停车便利化、新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老旧小区改造、公厕改造、污水管网提升等一大批民生领域长期困扰居民的堵点、痛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老百姓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2 风险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泰州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出台惠企 “十条”、稳外贸 “十条”、惠农 “十条”、纾困 “八条” 等一系列减税降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化解了外部市场的不稳定、不确定的风险,泰州经济在短期波动后迅速回升,今年1~7月份,泰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出口总额、全市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同比增长35.5%、48.4%、9.5%、18.1%,全市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7%[3],各项数据指标呈现较快增长,泰州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预期不断改善。

“十四五” 时期,泰州如何真正实现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第一,高等教育匮乏。泰州基础教育声名远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水平相对较高,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主导产业领域不管是前期基础研究成果还是高端人才储备都相对不足,难以支撑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第二,产业层次不高。泰州以产业立市、产业强市,制造业门类齐全,但总体来看,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仍未解决。疫情期间,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环节间循环不畅等问题凸显。同时现有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工业企业比重较低,其中生物医药的研发、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偏低。第三,城市首位度不高。泰州是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小城,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近年来人口流失问题愈发严重,根据《泰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数据,截至2020 年11月,泰州市常住人口数为451 多万人,与2010 年相比,共减少10 万多人,下降2.30%。加之对外交通运输、物流网络和集疏运体系还不完善,铁路基础薄弱,快速路、轨道交通建设远未成环,断头路、瓶颈路、道路通行不畅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第四,重点产业复苏缓慢。此次疫情期间泰州优势产业当中的船舶行业受国际大气候影响较大,化工行业同样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影响,产品价格普遍下行,加之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和疫情的不断蔓延,结构性失业压力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旅游业、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等仍处于艰难复苏阶段。

3 着力之策

3.1 致力于“两链” 畅通循环

双循环的形成和有效供给都离不开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协同,只有循环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稳步迈进。第一,畅通市域内循环。加大高铁、过江通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姜堰南绕城快速化、东风北路快速化、姜高路二期、东环高架南延项目的升级改造,形成市域范围内的交通循环闭环。第二,畅通市域外循环。统筹对接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铁路、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畅通市域范围外客运、货运的“微循环”,实现国内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循环。第三,加强国内区域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都市圈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共建苏锡常一体化创新实践,拓展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探索“飞地经济” 等区际互动合作模式,提升泰州在国内大循环、区域内循环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3.2 致力于促进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现阶段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效率仍是主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以中性竞争原则为主的市场化要素改革。完善生产便利、审批简化、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土地要素等体制机制,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技术、政策、资源、人才等要素在泰州交汇融合,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企业进入泰州。第二,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运用好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载体,通过双向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吸收国际优质资源和先进要素,服务泰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以 “一带一路”、东盟10+3 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为契机,加大泰州优势产能、技术 “走出去” 力度,鼓励企业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交流和产能合作,开拓沿线国家新兴消费市场。第三,打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外资市场负面清单和准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多边贸易投资规则,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最大限度压减审批流程、时限和费用。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竞争。

3.3 致力于挖掘城市内需潜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第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主要是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消费的核心问题是有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必须将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推动就业收入稳定提高,拓展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有收入、敢消费的良性循环。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更大力度关爱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在当前坚持全部财力75%、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的情况下,进一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健全通过劳动、资本、土地、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人水平。第三,逐步升级消费需求结构。首先,努力补齐消费需求的短板。着力引进一批商超综合体和文娱项目,增强高品质、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打造长三角特色区域消费中心。其次,依托泰州水城水乡的生态优势,打造以健康为特色的城市名片,形成休闲游、文化游、康养游的消费强磁场。再次,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借助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积极拓展新型消费、时尚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的消费形态和服务场景。

3.4 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

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和美国等部分国家的 “脱钩” 政策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 “断链” 风险,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第一,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我市现有产业链供应链的监测,分析评估当前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为企业提供基于原材料、销售网、人才、资金、智能转型、科技创新平台等精准纾困政策,帮助企业恢复经营、稳定生产。第二,抓好建链补链延链工作。首先,建强产业链。围绕我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能源六条重点产业链,力争在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其次,补齐产业链。一方面,抓好本土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协作,通过创新协同的融通机制,有效补齐企业发中的短板,增强产业发展的韧性。另一方面,重点处理好“引什么”这个龙头,顺着泰州现有产业链条走,抓好高端化建设,真正通过招商引资引技,实现产业体系的安全可控。最后,延长产业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升级,转变为产业链 “链主”。围绕“链主” 带动配套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集聚,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产品附加值、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快人才引入和科研院所组建。瞄准泰州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基础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对接点,探索市域范围内高校的跨校、跨学科资源整合,形成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主动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泰州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针对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核心技术团队,给予引才补贴、住房保障、创新成果奖励等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等重大平台布局,依托中科院大化所(泰州) 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重大创新载体,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猜你喜欢
泰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作品精选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幸福水天堂——泰州
泰州港—重庆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启
泰州古韵
英文目录与摘要(English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光影泰州女摄影家泰州采风作品选登
参天古木引出阴阳数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