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并思
2021年7月20日郑州突降暴雨,引发惨烈水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郑州图书馆(以下简称“郑图”)临时决定夜不闭馆,通宵亮灯,收留无法离馆的读者和附近被困人员;图书馆发布消息,告知附近的被困人员不要冒险回家,图书馆提供无线网络、热水、简餐和休息场所。郑图在突发水灾时主动承担灾难庇护职能的举措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一致称赞,为图书馆人赢得了巨大的尊敬。
郑图自觉履行灾难庇护职能,给图书馆学带来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图书馆与灾难庇护。对于图书馆与灾难的关系,以往理论界有所关注。但以往的关注点主要是灾难中如何保护图书馆馆藏文献和设施设备,还有少数研究涉及图书馆履行灾难信息发布和信息收集职能,而对于图书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灾难庇护职能,几乎无人关注。但在图书馆服务实践中,灾难求助与庇护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公共图书馆、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了设备充电、联系亲人甚至看电影等服务,新泽西州各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南奥兰治的多所图书馆成为市民疏散中心,这些图书馆的行为对抗击飓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郑图在7月20日水灾中承担灾难庇护职能是一个精彩的案例,为日后其他图书馆在类似事件中的行动提供了借鉴。当然,图书馆若要更加自觉、专业地承担起灾难庇护职能,还需要通过图书馆学研究,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理论支持。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围绕文献信息提供各种服务。图书馆在灾难或危机中承担庇护所的职能,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中没有涉及,在各类组织的标准、指南、宣言类文件中也很少见到。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的12条使命陈述中,没有任何一条涉及公共图书馆的灾难救助或庇护;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图书馆统计》(ISO 2789:2013)、《图书馆绩效指标》(ISO 11620:2014)及其他标准中没有涉及;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28220-2011)》等也只字未提图书馆灾难救助或庇护职能。
但是,图书馆承担灾难庇护职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就是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现代图书馆学认为图书馆不仅必须完整地承担其法定职能,如面向各类人群的文献信息服务,也需要承担法定职能之外的有益于社会的其他职能,如赈灾、救灾、灾难庇护。图书馆社会责任也写入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核心价值、德克萨斯州图书馆协会核心价值中都包括“社会责任”的陈述。对于公共图书馆在危机中的职能的理论问题,《风暴中的港湾:危机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角色》[1]等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图书馆承担灾难庇护,需要得到立法、标准指标或其他制度性文件的授权。国外的立法机构已经初步意识到图书馆在灾难救助中的价值,通过立法为图书馆灾难救助提供法律支持。2011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斯塔福德法案》,将图书馆指定为灾难中提供基本服务的临时设施之一。今年年初美国参众两院提交的《美国图书馆建设法案》中,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成为增加投资、升级图书馆基础设施的理由之一。图书馆界也为图书馆庇护职能研发了指南性文件,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了《图书馆作为避风港:灾难规划、响应和恢复——图书馆员操作指南》[2]。
图书馆学理论需要解决图书馆灾难庇护的法理基础问题,促进图书馆的立法、规范、指南等文件制定与修订,在制度文件中增加灾难庇护的条款;或者推动图书馆评估标准的修改,增加灾难庇护在灾难救助中的加分。通过这些理论准备,可为图书馆人面对突发灾难开展救助与庇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灾难庇护出现概率很小,往往事发突然,一旦灾难或危机出现,图书馆人很可能因缺乏经验或缺乏预案而无从应对。从各国各地图书馆灾难庇护实践看,图书馆所做的工作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
一是空间庇护。图书馆成为突发灾难中的临时庇护所,有其天然的空间环境。公共图书馆原本就是面向全社会所有人的免费服务场所,知名度与可信度很高,当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危机到来时,公众很自然地将图书馆当成救助机构。公共图书馆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人口密集区域,是特别需要灾难庇护的地区。图书馆建筑一般较为宽敞、舒适、坚固,非常适合抵御飓风、暴雨、严寒等自然灾害,以及动乱或街头暴力等社会危机。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能够成为一个保障个人基本生存条件的空间。空间庇护是图书馆承担灾难庇护最常见的举措,郑图在7月20日水灾中的杰出表现,主要也是空间庇护。
二是设施设备服务。城市遭遇突发灾难时,往往会导致公共设施的损坏甚至瘫痪。而对于灾难中的人群,特别需要供水、供电、电信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公共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完善,能够较好地满足受灾人群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
三是心理救助与关怀。当突发灾难到来时,受灾人群不但容易受冻挨饿,还会面临巨大的恐慌或心理压力。因此,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的援助,如提供避风避雨避寒的场所,还需要心理慰藉或心理疏导。图书馆人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悠久的人文关怀传统,能够利用自己的服务技能为受灾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压力。比如,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时,许多图书馆为无家可归者放电影,组织无人照顾的儿童开展绘画活动。这些活动被认为具有很好的心理救助与关怀功能。
四是信息发布。灾难突发时,信息传播渠道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由于媒体受冲击以及信息传播渠道受破坏,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严重缺失;另一端则是各种小道消息甚至假新闻泛滥。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信息中心,图书馆在灾难前后的信息发布能够弥补正常信息传播渠道被破坏而导致的信息缺失。为此,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作为避风港》一书中有专门章节介绍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有效使用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的信息[2]。
此外,图书馆如何为应对灾难作准备,如何与救灾机构合作,如何获得更多的救灾资源,也是灾难庇护中经常遇到的实践问题。这些实践问题,都需要图书馆学界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