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呈现连续的过程,轻型胰腺炎的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的水肿,偶尔镜下可见胰腺实质小范围坏死,胰周脂肪坏死可有可无。重型胰腺炎时可见胰腺实质和周围脂肪组织坏死,呈局灶或弥漫分布。脂肪坏死可见较深而连续。镜下可见广泛的实质内腺泡细胞、胰岛细胞、胰腺导管细胞和脂肪坏死,间质水肿增宽,炎症细胞和红细胞的滤出。通常根据组织坏死范围的大小和部位,主要分为:胰管周围坏死型(最常见);腺叶周围坏死型;全小叶坏死型。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优选药物治疗,本文从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合理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原因、机理进行研究的同时,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胰腺微循环障碍不仅是急性胰腺炎的始动因素,同时又是疾病的后继表现,微循环障碍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是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胰腺小叶内动脉呈树枝样分支,毗邻动脉及分支之间无交通吻合的存在,属于终末动脉,小叶内动脉如果因缺氧发生痉挛,将会导致栓塞。微血管血栓形成可导致其所管辖的胰腺小叶区域血液供应不足,所以胰腺本身解剖的特性决定了胰腺最容易发生缺血缺氧和坏死。同时血管的活性物质在急性胰腺炎继发微循环障碍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在疾病的进展中发现TXA2/PGI2比值增高,明显的与胰腺的血液循环障碍呈负相关。血小板活化因子主要通过影响胰腺微血管管径大小、通透性和促进白细胞滚动、黏附、游走而加剧胰腺微循环障碍。内皮素可导致胰腺的微血管循环损害。
急性胰腺炎早期可能伴发机体抗凝血系统的异常、血流变学失调、血黏度增高等,上述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存在显著的一致性,同时与病情密切相关。有学者等[1]研究发现,高死亡组患者具有较低的蛋白C和抗凝血酶,较高的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认为纤溶的耗竭和凝血的异常意味疾病的不良后果。由此可见,抗凝血系统异常的程度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密切相关。
胰腺组织微循环的障碍不仅是急性胰腺炎的始动因素,同时是疾病的后继表现,微循环障碍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是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有学者[6]研究发现,丹参对减低细胞粘附度,防止血管内皮损失,改善微循环,作用显著。所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等措施理论上保证胰腺的供血逆转疾病病情。张晓晏等[4]研究发现丹参酮可通过使血液黏稠度的减低,有效的预防了胰腺的低灌注状态以及血管内皮的缺氧性损伤所致的微血管内血液的凝固,防止红细胞及血小板进一步凝聚,有效的改善胰腺的微循环。Hunley等[7]研究显示改善胰腺组织微血管循环,有效的延缓胰腺受损的程度。费丽萍等[5]研究发现丹参酮通过影响钙离子,稳定红细胞膜改善微循环。范林军等[3]研究发现丹参通过改善微循环,减少了坏死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胰腺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导致血小板减少。吁文贵等[8]研究发现,丹参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凝血酶以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防止微血栓形成。
笔者针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对比实验治疗。化学名称:丹参酮ⅡA磺酸钠分子式:C10H17rNaO6S,分子量:396.39。药物分类为海葱甙类。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本品为红色溶液,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尽可能单独使用。本品不可与H2受体阻滞剂、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使用。丹参酮为钙拮抗剂。故本品禁止与重金属铁、钙、锌等配伍使用。本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强氧化性药物不宜配伍。本品配制后若产生混浊或沉淀,应停止使用。个别病人肌内注射后疼痛。停药后消失。
笔者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100份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对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50个患者进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40~80 mg,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日1次治疗。
治疗结果比未用进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患者组的血尿淀粉酶,C反应蛋白等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减少症没有发生。
胰腺炎时胰腺缺血易坏死,胰周及腹腔内,甚至腹膜后有大量渗出,有低蛋白血症,同时间血清补体C3a、C5a均见增加。丹参酮抑制内皮素、抑制ICAM-1及VCAM-1,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还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及溶酶体酶的释放,还有抗氧化作用。也有抑制TNFa及IL-6下调黏附分子的作用,可减轻炎症及组织损伤。
急性胰腺炎药物治疗复杂多样,不同阶段,用药不同,有些药物得到临床肯定。有些药物处于研究阶段,疗效不确定,如针对炎性介质的治疗。根据病情,治疗原则可分充血水肿型及出血坏死型之分,充血水肿型病情轻,通常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液体复苏,使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病情可得到缓解及治愈,胆源性胰腺炎多主张在此基础上,应用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生长,控制继发感染。重症坏死型胰腺炎的治疗则比较复杂,通常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原则:①采用多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各个环节,抑制胰酶及阻断体内的“瀑布”系统;②针对性措施,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③抑制胰酶活性及胰腺分泌;④应用PPI或H2受体阻止剂预防应激;⑤控制和预防胰腺周围和腹腔内感染;⑥监测血气,张建新等[2]发现,重症急性胰腺炎易导致肺损伤,早发现(ARDS),尽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⑦合理应用中药,如丹参、化浊清胰汤等,以清热化瘀,改善胰腺微循环;⑧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合理使用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⑨剧烈疼痛者,给予镇痛治疗,禁用使用阿托品,以免加重肠麻痹;⑩注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免疫营养剂的补充;改善微循环,强化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剂的应用。
本文阐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胰腺微循环障碍不仅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也是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的环节,所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等措施理论上改善了胰腺的血液供应,逆转了病情的恶化,因此本文对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合理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