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河南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1)
最初,金庸小说只在香港普通市民之间流传,随着金庸名气上升,金庸小说在上世纪60年代引起了香港学者的关注,到了1980年,倪匡出版《我看金庸小说》之后,香港学界正式开启了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同时,金庸小说也逐渐进入了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上世纪90年代后,金庸小说的研究迎来了爆发期,金庸小说作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走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直至现在,金庸小说作为新武侠经典的身份得到确认,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细化,在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中,道家文化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是重要的一个研究分支,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价值取向、审美品味、思维方式等都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金庸小说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共计15部作品,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写梦的文学”,它的人物创造和情节设定主要通过作者想象而来,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在程序化的写作传统之上将象征性、寓言性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体现了出来,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源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构筑了完整的道家理论,象征着道家思想的成型。道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养生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被称为“中华文化基石”。道家文化思想中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有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管子》等。
天人合一
道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境界是“天人合一”,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拥有万物皆源自于道的世界观,认为万物与我共生,天地与我同体,具有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虽然为人,但有着神的特征。
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人格中,有很多具备“神人”的特征,气质超群,谪仙之姿。例如《神雕侠侣》中拥有脱俗气质、仙女一般的小龙女,《书剑恩仇录》中圣洁、美丽的香香公主,《天龙八部》的“神仙姐姐”王语嫣等。
在描写人物住所时,金庸常常描写悠然雅致、清幽僻静的环境,唯美梦幻,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例如黄药师的桃花岛,令狐冲所去的绿竹巷。在绿竹巷里,令狐冲与任盈盈相识、相知、相恋,在他们共同经历世间百态以后,一双人终归隐于山林,与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一致。
在描写人物处事之道时,金庸笔下的人物多对封建礼教不屑一顾,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这体现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表达的独自与天地来往的精神,平等看待世间万物。例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他性情清高、热爱自由,认为世间正邪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不以名门正派自居而轻视别派。
道家主张人遵从本心进行生活,不要过多被世俗规则影响。在金庸小说中,周伯通武功高强、年过半百,却仍然怀有童心、天真烂漫,是经典的老顽童形象;令狐冲率性而为、心胸坦荡,不拘泥于世俗门派之见;黄老师不拘礼法,豁达、洒脱,这些角色都具有不为世俗所束缚的独立精神,拥有独善其身的气质,顺应天道,修炼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本质上的特征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无为而治”就是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凡尘俗世之外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才能够获得生命中真正的快乐。庄子思想中以“无为”和“不争”为核心思想,认为人只有超脱功名利禄的约束,才能够获得真正清净无为的心静。道家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境界,在社会实践中,坚持“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和“顺其自然”的人生信仰。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顺应万物自身本性,使万物自由而轻松的生存。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动,不为自己私利而行动,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大智若愚。所以,无为的真正目的是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这种境界在金庸小说中很多道家侠客的身上有所体现,他们有统御天下的能力,却不想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而是追求超然出世的隐逸生活。
“道”按照本性运行使芸芸众生得到孕育,没有意识,也没有目标,没有受到外物的驱使,人若与自然和谐共处,便能够回到婴儿那种天然的生存状态。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周伯通,他远离世间纷扰,独来独往,心性纯朴善良,不计得失。面对坑害过自己的黄药师和欧阳锋,周伯通心中并不记恨,也不蓄意报复,只是当做一种游戏与之周旋。黄药师称周伯通为“武林第一高手”,周伯通淡泊名利,处事淡然,却是绝顶高手,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体现。
隐逸桃源
在金庸先生的诸多武侠小说中,呈现了纷杂交错的政治斗争局面,以及充满恩怨情仇的情感世界。金庸的江湖世界冰冷而残酷,各大势力勾心斗角,弱势群体希望出现英雄拯救他们,于是出现了侠客,但这些侠客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拯救黎民百姓,因为社会秩序是无法轻易动摇的,所以,很多大侠达到了天下无敌的境界后,却发现整个社会仍然是黑暗的,百姓仍然陷入战争的深渊,于是便产生了自我怀疑,最后,这些大侠如道家人士一般选择归隐于桃花深处。金庸在多部作品中都描绘了类似于桃花源一般的归隐圣地,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倚天屠龙记》中的冰火岛,《连城诀》中的藏边雪谷等,这些地方与世隔绝,清幽雅静,与道家传统居住场所一脉相承。大侠的这种隐世情怀与道家的出世情怀一致,侠客们的隐居思想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金庸笔下的男主角人数很多,人生经历各异,最后这些男主角的结局基本分为两种,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归隐山林、飘然若仙,这是因为金庸从小对范蠡、张良这类智者心怀憧憬,加上年轻时辗转流离,便在内心深处对安稳平静的生活心怀向往。
无我之境
道家特别重视人的心灵境界,在《易传·系辞》中曾记载了八卦的创制方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这是道家认知世界的方法论,老庄哲学中将这种方法论提炼为“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意为当人的内心澄澈像镜子一般,把身心与万物融合后,就能够体察到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道家对无我之境的描述。金庸所设计的武功不仅展现了美轮美奂的意境,也体现着深刻的哲理,金庸的武侠美学中对无我之境便有所体现,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一门武功名为桃花落英掌,便是黄药师从感悟自然中而获,是以物观物所得的“无我之境”。
虚实相生
道家认为“大道”是在“有无”“虚实”之间的辩证,是道家的终极追求,正因大道的“空”性、“虚”性,道才可容纳万物、演化万物。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演化为天、地、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正反两面组成。老子认为,“虚无”并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而是涵盖了万物的“灵透”,是道家不为外物所束缚的自由精神。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任何事物内部都充满着矛盾,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金庸小说中对这种思想有所体现,在《笑傲江湖》里提到“无招胜有招”的道理,在风清扬向令狐冲传授独孤九剑时,他告诉令狐冲,学习招数要讲究活学活用,自由变换,不可顽固守旧。之后,金庸又发展出“无剑胜有剑”的境界,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从孤独求败的剑冢中体会到剑术的演化过程,从最初的无坚不摧,到中间的“软剑”,到最后的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这种剑术境界的演变,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修炼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最后达到的境界便是“无剑胜有剑”。金庸将道家虚实相生的道理融入到武功的修炼过程中,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即两种对立的事物在互相否定的过程中,也可以完成互相转化。
以柔克刚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强能胜若,柔能克刚。”表示弱小可以战胜强大,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老子以常见的事物为例来揭示哲学道理,水虽轻柔,却能打穿坚硬的石头,水看似无力,却有着万物无法抗衡的能量,这种以柔克刚的思想在金庸小说的武功修炼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将周伯通禁锢于桃花岛上,周伯通只好以练武来打发时间,自创了空明拳,而空明拳的原理就来自于《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大成或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周伯通由此领悟到上乘的武功关键在于“空”“柔”二字,这便是道家的“大盈若冲”,后来郭靖学会了这套空明拳,在华山论剑与洪七公过招时,虽然手中没有兵器,但以周伯通的空明拳进行抵挡,武功招式以柔克刚,足以对抗洪七公凌厉的招式。
以死观生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引用庄子的原文:“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知乎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之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此段引自庄子的《齐物论》,意思是人类面临死亡时,“齐生死”的思想泯灭了“生”与“死”、“梦”与“觉”之间的界限,也指向了张无忌此时面临的困境,当下张无忌父母双亡、颠沛流离、病痛缠身,在人生苦难的打磨下,张无忌隐隐感知到生命中某些具有恒久性和本质性的存在,与有着相似洞悉的庄子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
游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学者们都注重其维护正义、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种充满道德感和诗意的解读使“侠”神圣化,但是在金庸小说中,虽然也认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更加致力于展示侠人格中更复杂的一面,侠客在坚持大义的背后,不得不背负一些常人难以想像的重量,对生命的有限感造就了底层心境的不安,游侠的意识形态最后可能会发展为道家形态或者佛家形态,金庸的这段引用认同了庄子所建立的梦与生死之间的联系,主人公感受到生命中充满了苦难,便试图建立起超越的维度,期待生是“梦”,死是“醒”,生之“梦”不是庄子梦蝶,而是江湖中的漂泊苦梦,腥风血雨的斗争让主人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与悲剧的底色,体现了金庸对生命本质存在状态的关切。
道器合一
在金庸的小说中,高手过招并不一定要用到兵器,金庸认为武功高于兵器,兵器只是辅助品,甚至有时候绝品武器会为主人引来杀身之祸,比如倚天剑和屠龙刀就在武林中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传统的武侠小说中着重强调兵器的重要性,而金庸则不同,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华山论剑阐述了一个真理:真正高手之间的比试与武器基本无关,真正的高手摘叶飞花、举手之间皆可夺人性命,金庸小说中武功的最高层次就是将武功与道化思想合二为一,在《射雕英雄传》中最厉害的武学秘籍《九阴真经》来自于《道藏》,《天龙八部》中名震武林的逍遥派便属于道家流派,逍遥派的独门秘籍便是《北冥神功》,其修炼特点如《逍遥游》中的冥海,修炼者要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务。天山童姥、李秋水因心中执念,无法修炼到最高境界,无父无母,心思单纯的虚竹修炼到了至高境界。虚竹不忘初心,内心虚空,如同广大的冥海一般,不被凡尘纷扰,因此能够成就大乘境界,在这处情节设置中,金庸将道家思想与武学秘籍进行了精妙的融合。
物各有异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尊重世间万物本身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精神。庄子认识到,鱼生活在水中自由自在,而人进入水中则会死去,这是因为鱼和人的构造不同,所以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因此古贤之人不强求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才能,做一样的事情,而是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特性,这也是《淮南子》中“各便其性”的意思。世俗之人认为万物有高矮、美丑之分,但从道的视角看来,万物都源于自然,生来而平等,不能以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万物。老庄的“道法自然”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物道主义,重视动物的生命价值;二是人逆主义,重视个体的人生信仰;三是自然主义,重视社会的自由发展。武侠小说中向来有门派之争、正邪之分,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中,大多涉及到正邪分立的主题,如《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以围剿魔教为己任,而张无忌豁达、宽容,顺应万物,并不希望通过杀人来报仇,他改善了正邪各派的紧张关系,并成为仁善的明教教主,跳出了旧武侠狭隘的恩仇观,展示出了独特的思索,这是以道家思想为底蕴的宽容胸怀,对物各有异的武侠江湖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金庸在谈及自身的文学创作历程时,评价自己的创作开始于儒而结束于释,这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虽然他本人较少提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但他的武侠小说中却处处都有道家文化精神的体现,这些道家文化的应用使小说更加光彩夺目。金庸小说中体现的道家文化精神并非生拉硬套,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人物多向往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出世生活,与道家思想一致;小说中的武学思想也蕴含了道家无我、虚实相生、以柔克刚的思想;小说情节设置中也体现了道家心怀天下,坦荡包容的和谐精神。金庸小说在弘扬“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的同时,也发扬了人性之光,道家文化给予了金庸精神力量,金庸通过武侠小说传播了道家文化,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道家文化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