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加伟
除了弄清楚孩子所说的话是否属实,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并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今天早上送园的时候,圆圆妈妈告诉我,孩子回家说昨天没有吃早饭,希望以后老师多注意他,尽量让他吃点东西。留下这句话后,圆圆妈妈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这是圆圆告诉妈妈的版本,但作为幼儿园老师,我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早上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后都去吃早餐了,但圆圆说他在家吃過了,老师叫了他几次,让他去吃早饭,圆圆就是不去,坚持说自己在家吃了。考虑到既不能强迫孩子吃早餐,也不能让孩子饿肚子,于是,我就改变策略,不再劝他吃饭,而是先拉着圆圆的手走到餐桌旁,对他说:“你先在这儿坐一会儿吧,等其他小朋友吃完饭再一起玩。”然后,我就去把饭菜准备好,放在桌子上,并走到其他孩子身边询问他们:“饭菜好吃吗?”他们都回答:“很香,我还要。”同时,我也顺便观察圆圆接下来的举动。圆圆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大口吃饭,又看了一眼饭菜,没过2分钟,他就自己吃上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最后还空盘了。我笑着说:“圆圆,你还要添饭吗?”圆圆回答:“老师,我吃饱了。”
今天早上,圆圆进班后依旧不肯吃早饭,还用手比画着,“我在家吃了一个大面包。”经过昨天的事情,我第一时间跟圆圆妈妈联系,确认圆圆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圆圆妈妈说孩子在家并没有吃早餐,而且对圆圆说的话还有些不敢相信。于是我就又问了圆圆一次是否要吃早饭,并且录制了视频,圆圆对着镜头依旧是用手比画着,说自己吃了一个大面包。妈妈看完视频后,给我发了一个惊讶的表情。妈妈说:“圆圆周末早上在家吃的面包,今天早上没有吃东西,还得辛苦老师让孩子吃早饭。”
除了确认圆圆没有吃早餐的情况,我还向圆圆妈妈提供了一些建议:“您可以在送孩子入园时,和孩子一起看幼儿园展示窗里一日餐点的照片,并尝试和他这样说:‘幼儿园的早餐真好啊,我都想吃了,但是我又吃不到,这可怎么办呢?不过圆圆能吃到,要不你好好吃饭,回家后告诉妈妈饭菜是什么味道的,怎么样?’”第二天早上,圆圆妈妈照这个方法进行了尝试,果然,圆圆进班后就主动去吃饭了,而且还吃得很干净,还开心地说:“这个包子真好吃,回家后我要告诉妈妈。”圆圆吃完饭,我走过去抱了抱他,以示对他的鼓励。
在这个故事中,因为孩子的一句“我没有吃早饭”,差点引发家园矛盾,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对于分不清的部分,只能根据自己“不想吃早饭”的意愿去说。
其实老师和妈妈最需要解决的,都是孩子不想吃早饭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展示了智慧且有效的办法,妈妈进行了配合,经过合作,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
● 改变策略,不再简单地询问孩子,而是让孩子直接看到丰盛的早餐,看到其他小朋友津津有味吃饭的场景,这些具体、直观的画面更能吸引孩子吃早饭。
● 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有价值。第二天,圆圆吃早餐时是带着妈妈的期待和任务来的——回家后要与妈妈分享饭菜的味道。有了这样的价值感,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变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