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战时期安徽金寨是全国闻名的苏维埃区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上的革命摇篮,是大别山区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安徽金寨建立了十二支红军队伍,培育了一批觉醒的抗日民众,诞生了大量杰出的军事指挥人才,在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时提供了重要补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安徽金寨;抗日战争;战略地位;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57-03
安徽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虽然金寨在中国地图上并不显眼,但却有着极其辉煌的革命历史。习近平同志在安徽金寨考察调研时曾深情地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热土一■魂。回想过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寨县是大别山区乃至安徽省抗战的领导中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特殊的抗战大本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然而目前学界对于金寨抗战史的研究比较匮乏,对金寨的抗战贡献揭示不足。应该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守护是为了前行,就是为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来之不易。因而要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深入研究和宣传安徽金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安徽金寨的地理位置及其独特的战略地位
(一)优越的区域优势
金寨县作为大别山的制高点、中心战略位置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寨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故有得大别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大别山的最高峰白马尖和次高峰天堂寨,都分别位于金寨的县边和县境内,且金寨处于大别山的中心地带,有助于军队打伏击战,具有天然的战略优势。正是这种可守可退、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优势,使得侵华日军对曾是皖西北地区红色首府的金寨不敢轻举妄动,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作用。
(二)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战时期,中共安徽省委工委、鄂豫皖区党委、皖西省委、中共立煌中心县委以及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及其二十一集团军纷纷迁至金寨县境内,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大别山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金寨县也是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主要活动地。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是国共合作抗日在安徽的产物,从1938年2月成立至1942年7月撤销,总计存在四年多的时间,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国民动员、政治动员、经济动员和军事动员[2]56-58。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广泛推动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并且组织了抗日骨干培训班,为推动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故此可以说,抗日战争前期,金寨是国共两党指导安徽和大别山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是鄂豫皖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直至抗日战争中后期,金寨仍是国民党在安徽抗日活动的领导中心,仍是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开展统战和抗战活动的重要基地。重要的战略地位表明了金寨在抗日战争中必然会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安徽金寨建立起的十二支主力红军队伍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抗战基调
(一)诞生背景
一方面,1924年,金寨县境内开始有中国共产党员活动,他们在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建立了党组织,这是鄂豫皖边区早期的党组织之一。在金寨县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这里的党组织成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协会,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3]8-10。另一方面,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金寨县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将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相结合,准备伺机发动武装起义,进行革命武装斗争,促成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在金寨境内的爆发。
(二)组建过程
安徽金寨建立起了十二支主力红军队伍,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贡献,代表性的有以下六个部队:
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立夏节起义后,在金寨境内的斑竹园诞生了第一支红军队伍,也是鄂豫皖边区的第二支工农武装队伍,它的建立为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史和建军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六霍起义后在安徽金寨流波镇诞生的第二支红军队伍,也是在鄂豫皖边区诞生的第三支主力红军,后来发展成为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及在鄂东地区红安县诞生的红三十一师这三支红军部队的集结是在鄂豫皖苏区诞生的三支主力红军部队,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会剿”,建立了鄂东、豫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
三是中央独立第一师。在鄂豫皖边区贯彻落实“左”倾冒险错误路线的过程中,金寨县境内诞生的第四支主力红军队伍。在皖西地区革命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之下,他们艰苦作战,不畏牺牲、英勇顽强地捍卫了皖西地区的革命战果,为保卫鄂豫皖边区和皖西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红一军第三师。他们是在金寨地区诞生的第五支红军队伍,先后参加了攻打金家寨、东西鲜花岭等战斗,殊死抵抗敌人对皖西苏区的大肆进攻,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为维护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和恢复被敌人肆虐的苏区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是中央教导第二师。他们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组织领导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革命斗争和红军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后组建而成的在金寨县境内诞生的第六支主力红军队伍。他们成立后就奔赴霍邱南部地区,解放该地区,开辟了霍邱南部根据地。后来又奉命南下,继续扩大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这支部队为保卫皖西革命根据地、加强鄂豫皖边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是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苏区开展的“肃反”运动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四军都造成极大影响,且为了积极应对国民党即将发动的第三次“围剿”组建而成的金寨县境内第七支主力红军队伍,也是金寨县境内组建的第一支成军建制的红军队伍。在第三次反“围剿”运动中,他们浴血奋战,殊死搏斗,拼命保护红军主力部队,取得了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的胜利,为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红二十五军与红四军组建而成的红四方面军更是骁勇善战、使敌人闻风丧胆,闻名全国,是抗日战争中的雄狮劲旅。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六个主力师中,其中的三个师中有由金寨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的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演变编制成的红四军十一师和红四军十二师这两个师,还有一个是由在麻埠镇建立的二十五军组建而成。1932年的苏家埠大战的胜利,创造了中国红軍史上一次空前胜利,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大发展,作为红四方面军半壁江山的红二十五军立下不朽功勋。红二十五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断开后路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向川陕转移做出重大贡献,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川陕后,他们仍然坚守,为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继续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也英勇卓绝,为巩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不朽的功勋。后来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支先遣队”的红旗,进行了伟大的长征,到达了陕北,成为红军北上抗日的“长征先锋”,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4]85。
从安徽金寨发源的十二支红军队伍,用无数次的胜利战斗显示了金寨人民子弟战无不胜的军威。是除中央红军外的全国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后在抗战时期分别组建成为红四方面军、八路军部分队伍以及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抗日战争中的雄狮劲旅,他们英勇抗敌,重创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三、安徽金寨在抗日战争中培育了一批觉醒的抗日民众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将领
(一)培育了一批觉醒的抗日民众
在抗日战争初期,金寨县境内的妇女工作机构带领金家寨一带的妇女们开展民主救亡运动,为前线战士们征募寒衣、做军鞋。1939年,各乡妇女做出军鞋2 400双以慰劳前方将士[5]499。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迁入金寨,金寨成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的领导中心。一些抗日组织广泛且积极地对广大人民参加抗日进行政治动员、思想动员、文化动员、经济动员和军事动员,宣传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举办了安徽省政治军事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和骨干人员,为抗日战争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抗战血液和救国人才[6]54。另据有关史料得知,金寨县的人口统计始于1934年,当时全县人口约为23.9万人,至1949年抗日战争结束时总体人口数量为32.38万人,后因省党政机关及其寄籍工商户返迁,人数为25.82万。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期间内,金寨县的人口仅增加1.9万人,其中直接惨死在日军铁蹄之下的有4 581人。抗日战争期间,金寨县社会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5]96,其他损失更不计其数。由此可见金寨县人民为支持伟大的抗日战争,贡献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二)诞生出一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金寨籍将军和老红军在全国各地工作的有七百多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有59位。其中,洪学智将军是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是极具传奇色彩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曾带领抗日军政大学的干部学生们向敌后转移,经历艰苦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抵达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而后,他担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带领部队参加了数次战斗,粉碎了日军苏北大扫荡。1945年,洪学智率部进军东北,指挥了铁岭、保卫四平等著名战斗,取得了平津解放的成就。随后他担任了四十三军军长,率部南下,解放了广东、广西以及海南岛等地,战绩颇丰。金寨县烈士陵园中的“洪学智将军纪念碑”上的墓志铭写道:“洪学智,两膺上将,国之勋臣。出生于双河农家,从戎于商南起义;显赫于南征北战,扬威于抗美援朝”,这便是洪学智将军一生戎马,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显赫功绩的准确概括[7]236。还有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游击将军”的林维先中将,他1929年参加红军,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将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林维先中将两次率部挺进敌后,转战皖中、大别山边区,开辟了皖中革命抗日根据地。林维先的一生,有着从挑夫到师长、从师长到挑夫、再从挑夫到将军的传奇经历,他在艰苦卓绝的诸多抗日战役中从未有过抱怨与不平,并逐步成长为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丰富知识的优秀指挥员。此外,许许多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将领都曾在金寨参军、战斗和工作过,如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叶挺等。
总之,安徽金寨共走出1位上将,8位中将和50位少将,合计59位开国将军,培养出110多位红军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人物,以及在册革命烈士10 500多人(多于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并且还有许多无法统计和考证的无名烈士长眠在金寨这片土地之上。一寸山河一寸血,金寨籍将士们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战场上英勇抗敌,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卓著的功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不朽的丰碑,充分展现了抗战英雄们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四、安徽金寨为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提供了重要补给
新四军四支队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活跃在鄂豫皖边区的南方唯一一支成军建制的、人数最多的,也是唯一一支江北抗日新四军,是抗日战争中的雄狮劲旅。
(一)物资补给
新四军四支队成立后,广泛开展东进抗日游击战斗,曾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面对此状况,金寨广泛成立妇女抗敌协会,号召妇女们做袜鞋,为军队提供住所、粮食,以及对伤病员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省妇战团、立煌县妇抗会以及金家寨、麻埠镇等动委会先后发起募捐运动,为军队共捐银元5 000多元,鞋4.8万双,棉背心5万余件[8]55。另外,县妇抗会还组织了洗衣社、缝纫社,为住院伤兵洗衣做饭,为前方将士制作军鞋,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抗战。人民群众的捐粮、捐物运动,很大程度上促使新四军四支队的部队人数由原来的千余人发展为3 100多人[9]174,为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胜利提供了物资准备。
(二)军队补给
1938年2月,新四军在安徽省岩寺镇集结完毕,誓师北上抗日。此时在鄂豫皖边区经历过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新四军四支队,也准备着东进抗日。1938年4月,新四军四支队在金寨县双河镇桃树岭成立四支队后方兵站,史称“100号兵站”。兵站主要负责保证抗日前后方的通讯联络,调拨军需物资,广泛地开展各地区抗日救亡工作,接待、护送从延安、湖北其他等地经立煌到南京以及江苏其他等地的抗日干部、战士等任务[10]409。在新四军四支队途径商城、汤家汇、双河等地,到达皖西霍山县流波疃进行休整期间,金寨地区共有两百多名青年踊跃参军。位于金寨县的新四军兵站不仅为抗日前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抗日人才,而且做好了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保证了抗日前后方的通讯畅通。金寨民众建立起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纷纷为新四军四支队的东进抗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员补给,也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安徽金寨,无论是敌前将士还是敌后人民,都在各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安徽金寨积极响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号召,积极发展地方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从金寨发源的十二支主力红军队伍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基调,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统一、保卫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则为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金寨人民的无私奉献,离不开金寨将士的浴血奋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发展。站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温金寨抗战历史,深入研究金寨抗战的地位和贡献,大力宣传金寨红色精神,并将这些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对于人们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提升革命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强大的精神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安徽金寨考察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8(1).
[2]中国金寨县委员会.革命红旗万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2.
[3]中国共产党金寨县委员会.革命的烽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
[4]金寨红军史编委会.金寨红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5]安徽省金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寨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江上青与金寨》编写组.江上青与金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7]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军旗猎猎[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
[8]中共金寨县委党史研究室.走进金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9]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办公室.金寨县革命史简编(初稿)[M].金寨: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办公室,1984.
[10]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21-10-08
基金项目: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義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19QM17)
作者简介:周茂丽,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红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