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创新

2021-01-06 08:46李未名苏百义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理论创新生态文明

李未名 苏百义

摘 要:“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论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从三个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三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山”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07-03

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考察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时提出“两山”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反映了我国在經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认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一)和解的生产力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从其本源看是拥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传统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构成要素分为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和劳动中介三部分,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和劳动中介只有相互结合且同时发挥各自作用时才能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所有劳动生产力都属于自然生产力。传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高度重视自然力是因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转换成实际生产力必须依赖自然力。首先,自然界是人类所有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就生产活动来说,人类以自然界为依托获取生产需要的基本资料,并运用这些资料生产出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其次,人作为生产力形成的先决条件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双向活动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提升自我能力,使自然和人都烙上对方的印记。生产力客体以及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都是在自然中存在着的,人将自我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时也就形成自然生产力。所以说,所有劳动生产力实质上都是自然生产力。

马克思更加重视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劳动主体的作用。他认为,“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只有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劳动产品,劳动者在“可能”转化成“现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是马克思高度重视劳动主体作用的重要原因。机器大工业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科学技术被资产阶级应用于征服自然的活动,自然力被纳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促使马克思更加重视劳动主体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这种重视更多地体现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忽视了自然规律对人的反作用。“两山”理论偏向将生产力看作是一种和解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辩证结合;关注的重点不是劳动主体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而是劳动主体的健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理念深刻地体现着和解生产力的思想。这些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具体的生态现实和当今劳动者身体素质的变化。我国具体的生态现实表现为先天生态基础薄弱,后天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再加上生态产品和服务单一,仅由政府供给不但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且难以满足社会总需求。在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态的需求也逐步涌现,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没有与生态规律很好地契合造成许多不可逆的生态损害。“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也影响着生产力的主体素质”[3],生态环境为劳动主体提供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培育健康劳动主体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劳动主体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要素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可见,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界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对生产力系统中生态环境重要作用的进一步肯定。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过的生产环境被动属于生产力。“两山”理论基于马克思关于自然生产力的论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认为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生产力,摒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陈旧观点,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看成一个统一体,高度肯定了生态环境自身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在于人类这样的主体性对象是自然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自然生态这样的非主体性对象是自然力的组成部分;人类自身与其周围生存条件作为一个整体也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人与其周围生存条件和谐共生也会作为一种资源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则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坚决态度——就算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也要顾全生物体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的“大局”。“两山”理论厘清生态环境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全面地界定生产力系统的覆盖范围,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则。“两山”理论将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统一,内在地包含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这种思想生动地表明了自然界作为容纳各种自然力的基础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人在获取自然力量时必须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尊重自然运动规律以实现社会世世代代的长足发展。

“两山”理论在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同时也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导。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然,自然规律决定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忽视美丽生态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两山”理论把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看成辩证统一体,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确实有长足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没有轻易动摇。因此,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只为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站在美丽生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理解生态环境在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

(一)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是协调统一关系

人对自然资源使用和利用规律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资源利用彼此关联、彼此促进。”[4]在社会主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开采资源、生产商品、造成污染这样闭塞的单向流通模式。由于这种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开采资源和消费商品后形成的废弃物直接排放于自然之中给自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此影响下,人们潜在地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关系,发展经济就必须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拥有美丽环境就要放弃经济发展。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提升了我国经济实力,但同时生态环境恶化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党和国家从全局出发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两山”理论看到了人与自然不是割裂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对社会进步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意味着维护生态环境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仅生态环境单向促进生产力。同样地,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技术手段提高也会“反哺”生态环境。所以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经济社会进步不能把环境当作成本,保持良好的生态也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手段之一。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关键在于开拓新的发展思路,搭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途径,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大前提下的经济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提供直接生态服务和间接生态服务两种。提供直接生态服务就是指让拥有地区发展功能的区域发挥其优势,利用环境友好的生态技术,采用合理的商业运营模式,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同时,获得经济收益。提供间接生态服务就是指衍生的相关生态产品的服务,通过针对性的措施缓解生态问题,通过美丽环境提高同类地区之间的竞争力。

“两山”理论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解读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努力协调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全面否定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化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找到了新路径。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人们寻求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冲突。从资本主义社会来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使用导致自然力质量下降,自然力质量的下降实质上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建立无论生命体还是非生命体都平等、每个物种的基本权益都能实现的生态社会主义以解决西方面临的生态问题。而生态社会主义实现依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就意味着,生产力和生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郝克尔对生态的定义是生物有机体和非生物有机体及其周围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越协调对人生存和发展越有利。就此,习近平同志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突破传统经济发展理念,融入绿色底蕴,努力探寻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没有金山银山无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绿水青山无法满足美好生态需求。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手抓的愿景,必须在把握二者平衡点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和现代化建设相融合。

“两山”理论不但创新了发展观而且为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崭新的视角。习近平同志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困扰出发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即,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更加看重“质”的今天,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量已成为过去式,生态状态已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之一。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就应该在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探索良好环境向经济发展转化的桥梁,在维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进步。为此,可以嫁接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倡导更加生态节能的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产力并不是当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矛盾时一味做出经济让步。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长期以经济利益换生态利益确实保护了生态,但经济滞后会带来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打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科学地发展绿色生产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

三、“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完善

(一)马克思创造价值的劳动

马克思把创造商品的劳动分成有形的具体劳动和无形的抽象劳动,两种劳动分别形成包含在商品内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6]商品的价值只能由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量的大小由社会平均劳动熟悉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使用的劳动时间决定,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定义来说,生态环境在生产领域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飞速发展,自然资源明显紧缺,社会发展引起的资源消耗和稳定的资源系统自我修复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修复、资源再生以及新能源研发的需求随之产生,而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人付出实际劳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环境严重恶化和资源高度匮乏的情况,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中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劳动与今天的劳动不可同日而语。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7]。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要以全局观、整体观的思维来进行生态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除了制定一些实施难度不同的强制性规章制度以外还需要劳动者付出切实劳动,例如研发高新技术减少生态破坏的脑力劳动和踏实真干的体力劳动。这些劳动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如何衡量这类价值的大小是进行资源分配时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社会必要劳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家庭中劳动力替换者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所需的物质资料价值构成。换句话说,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者为保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正常劳动和生活所必需的全部物质生活资料的总和,当然劳动力的价值会跟随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变化。“两山”理论整体上为生态环境治理指明方向,其一是保持社会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之间是正相关,也就是社会物质资料累加和资源消耗保持最优反相关;其二要做到劳动者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维护生态系统所消耗的劳动是相关联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化也就体现了生态环境的价值。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其根本是为了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民生福祉。随着环境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国家高度,致力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协调统一。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一种没有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是最能普遍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民生福祉。“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创新是结合中国生态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孙要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的理论创新[J].环境保护,2020(21).

[4]叶冬娜.习近平“两山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1-09-15

基金項目: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微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绿色教育创新研究 (SDYYl7084)”;山东农业大学优势研究领域培育项目“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李未名,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苏百义,硕士生导师,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研究。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理论创新生态文明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