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媛,陈弟诗,陈 斌,邓 飞,邱明双,丁梦蝶,邵 靓,李 丽,卢忠华,徐志文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2.简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简阳 641400;3.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主要导致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出现发热、奇痒、脑脊髓炎等症状。猪是PRV 唯一的自然宿主[1]。猪只不分年龄和性别,均对PRV 易感。公猪感染后表现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妊娠母猪表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发热,仔猪表现发热、神经症状、腹泻和呕吐,育肥猪表现呼吸困难、生长变慢等[1-2]。PR 对新生仔猪可产生100%的致死率,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须通报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2011 年前,我国使用PRV 基因工程缺失活疫苗(如gE缺失疫苗等)对猪群进行免疫,使得该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3],并未出现大的流行。但2011 年后,PRV 出现变异、毒力返强等新情况,导致许多猪场重新暴发疫情[4]。近年来各省的调查数据[5-11]显示,目前PRV 潜伏感染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为了解现有防控体系下四川省规模化猪场PRV 流行及免疫情况,2019 年对四川省不同区域17 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 388 份血清进行了PRV-gB 和gE 抗体检测,以期为规模化猪场PR防控和净化提供数据支撑。
检测样品涉及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川中等5 个片区17 个存栏500 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每个片区随机选取3~4 个规模猪场,根据猪场实际情况,按存栏量的5%~10%,场内随机抽选免疫后的健康猪只,共采集猪全血样品1 388 份。采样猪群涵盖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经产母猪、种公猪和后备猪等各个养殖阶段。各猪场均按常规免疫程序免疫了PRV-gE缺失活疫苗。除哺乳仔猪外,其他阶段猪群的采样时间距离末次免疫均在20 d以上,时间集中在3—8 月。全血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20 ℃冷冻保存,备用。
PRV-gB 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购自荷兰BioChek 公司;PRV-gE 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IDEXX 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gB 和gE 抗体检测。
PRV-gB 样品抗体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检测样品的S/P值判定:S/P≤0.499,判定为PRV-gB 抗体阴性;S/P≥0.500,判定为PRV-gB 抗体阳性。参照农业农村部免疫方案中合格率不低于70%的要求,场内PRV-gB 样品抗体阳性率≥70%,为PRV-gB 抗体合格场。
PRV-gE 样品抗体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检测样品的S/N值判定:S/N≤0.60,判定为PRV-gE 抗体阳性;S/N>0.70,判定为PRV-gE 抗体阴性;0.60 <S/N≤0.70,判定为可疑,需要重测。
17 个规模猪场中,检出PRV-gB 抗体阳性猪场17 个,场阳性率为100%,PRV-gE 抗体阳性猪场10 个,场阳性率为58.82%;检测血清样品1 388 份,检出PRV-gB 抗体阳性1 153 份,样品阳性率为83.07%,PRV-gE 抗体阳性217 份,样品阳性率为15.63%。
不同猪场统计结果(表1)显示:17 个规模猪场的PRV-gB 抗体阳性率为48.15%~100%,S/P平均值为0.72~3.34,变异系数为29.12%~79.24%;有7 个猪场抗体阳性率没有超过80%,免疫水平不高。PRV-gE 抗体阳性率为0~72.00%,有6 个猪场阳性率在14%以上,野毒感染较严重。
不同养殖阶段统计结果(表2)显示: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经产母猪、种公猪、后备猪PRV-gB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52%、71.98%、77.58%、94.29%、88.33%、86.27%,S/P平均值分别为1.93、1.23、1.94、2.69、2.52、2.10,变异系数介于45.75%~77.55%;PRV-gE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12%、13.74%、21.71%、15.53%、1.67%、10.78%。结果表明,保育猪、育肥猪和哺乳仔猪免疫抗体水平偏低,哺乳仔猪和育肥猪野毒感染较严重。
表2 不同阶段猪群PRV-gB、gE 抗体检测结果统计
基于疫苗株的基因缺失,ELISA 方法可鉴别PRV 的潜伏感染和疫苗免疫。目前国内普遍用gE基因缺失疫苗进行PR 免疫。gE基因是PRV 的非必需基因,在被野毒感染的猪体内能检测到gE 抗体,从而为利用血清学方法进行PRV 野毒感染和gE缺失疫苗免疫接种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条件[12-14]。因此,常用gE 抗体检测区分疫苗接种和野毒感染。而gB 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评价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
本研究对2019 年四川省17 个免疫PRV-gE缺失疫苗规模化猪场的1 388 份血清进行了PRV 抗体检测,发现被调查猪场的PRV-gE 抗体场阳性率为58.82%,样品阳性率为15.63%,表明四川省规模猪场内存在一定比例的野毒感染。对比中国农业大学宁慧波[11]等对我国2016—2018 年24 个省1 461 个规模猪场调查的PRV 野毒感染猪场阳性率(75.75%~81.92%)和样品阳性率(32.45%~36.03%),广西、新疆、江西、浙江以及苏豫赣三省[5-10]等近年来监测的PRV-gE 抗体样品阳性率(分别为22.43%、37.40%、34.02%、37.40%、36.75%),2019年四川省17个规模猪场的PRV感染程度较轻,说明当前的防控体系有效。但由于规模猪场野毒感染面较广,部分场免疫抗体水平低,野毒感染率较高,因此应继续加强PR 系统性防控。
不同猪场的PRV-gB 抗体阳性率介于48.15%~100%。参照农业农村部对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的要求,17 个采样猪场中,有15 个为免疫合格猪场;不同猪场的PRV-gB 抗体阳性率变异系数在29.12%~79.24%之间,有些猪场变异系数偏大。这除了个体差异的因素外,也可能与采样日龄有很大关系。被调查的17 个猪场中,有10 个猪场血清PRV-gE 抗体阳性,阳性率最高达72.00%,差异很大,这可能与猪场生产水平、饲养管理模式和防疫措施等因素有关,说明猪场的PR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从不同阶段猪群检测结果看,哺乳仔猪PRVgE 抗体阳性率高,而PRV-gB 抗体阳性率低。哺乳仔猪的PRV-gB 抗体主要来源于母源抗体,而PRV-gE 抗体可能受母猪垂直传播所致。PRV-gB 抗体阳性率低可能与母猪免疫不当相关,母猪不能产生持久有效的抗体,导致仔猪得不到足够的母源抗体,免疫水平低下;保育猪PRV-gB 抗体水平低,变异系数最大,这可能与采样日龄相关。保育猪为4~10 周龄猪只,日龄跨度大,可能采到免疫空白期猪只;育肥猪的PRV 野毒高感染率与疫苗免疫程序有很大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母源抗体减少,如果未能及时接种疫苗,就会导致PRV 野毒感染概率增加。调查发现,育肥猪PRV-gB 抗体阳性率降低,S/P值(抗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提示育肥阶段是PR 防控的薄弱环节,应加强育肥猪的免疫;经产母猪有较高的PRV-gB 抗体水平,但PRV-gE抗体阳性率仍然较高,说明较高的PRV-gB 抗体水平仍然不能为其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猪场应该定期做好经产母猪的抗体监测工作,及时淘汰PRV野毒阳性母猪;种公猪、后备猪也有不同程度的野毒感染情况,因此进行种公猪PRV 疫苗免疫是PR防控和净化的关键。种猪带毒容易引起病毒在猪场内循环传播,这为PR 防控和净化带来了困难。
调查认为,四川省规模猪场的总体PR 免疫效果较好,野毒感染程度较轻,说明当前的PR 防控体系有效。但仍有部分猪场免疫抗体水平不高,甚至很低,部分猪场野毒感染较严重,尤其是哺乳仔猪、育肥猪和经产母猪群。因此,需要继续加强PR 系统性防控,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定期做好PRV 抗体监测,有计划开展猪群PR 净化,以便加快生猪产能恢复,保障猪肉市场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