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464100)马志伟
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偏瘫状态下,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均受到很大损害,患者几乎丧失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均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如何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肌肉功能恢复,但该训练方案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且部分偏瘫严重的患者达不到预期训练效果。头穴透刺法可发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近年来逐渐被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辅助干预中。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头穴透刺法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以及观察组(4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52~76岁,平均(60.32±1.48)岁;偏瘫病程1~5个月,平均(3.12±0.34)个月。观察组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54~77岁,平均(60.35±1.44)岁;偏瘫病程2~6个月,平均(3.18±0.35)个月。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训练前,协助患者呈仰卧位,然后帮助患者双腿屈膝脚踩干预垫,要求患者双膝夹软枕,并用辅助带固定双侧股骨远端,指导患者自主控制收缩、放松腹横肌、胭绳肌、臀肌群,减少腰背肌代偿。帮助患者坐在Bobath球上,双脚踩地,固定好一端的训练带,挺直背部,双手互相握持平行于胸部,并紧抓另一端训练带,采取背离固定点的方法进行躯体旋转运动。帮助患者坐在Bobath球上,躯干抗重力伸展,进行骨盆前倾、后倾、侧倾训练。1次/d,30min/次,连续训练1个月。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穴透刺法干预:在病灶侧的百会到太阳穴的连线上连续透刺4针,在病灶侧的顶颞前后斜线(神聪至悬厘、百会至曲鬓)连续透刺3针。具体操作:局部皮肤经75%乙醇常规消毒后,使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0.32mm×40mm) 垂直刺人皮下,到达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顺着皮下轻微、快速刺入30mm,平补平泻法快速捻转2min,频率200r/min,留针30min,间隔8min行针1次,2~3次/周,连续针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运动功能: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用 Flugl meyer运功功能测评法(FMA)[3]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其中上肢运动功能(66分)以及下肢运动功能(34分),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得分越低,运动功能越差。②神经功能: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为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③生活自理能力: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取Barthel指数[5]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低,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及%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FMA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FMA评分比较,(46.53±5.34)vs(46.13±6.02),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干预1个月后的FMA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69.15±7.15)高于对照组的(58.64±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NIHSS评分比较,(15.65±3.45)vs(15.67±3.47),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干预1个月后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7.25±1.22)低于对照组的(10.6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Barthel指数比较,(55.75±4.85)vs(55.65±4.32),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干预1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76.54±8.19)高于对照组的(66.15±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给患者输入感觉刺激,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诱发肌张力产生,牵拉挤压关节,恢复肌肉生理功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也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关节疼痛、褥疮等并发症,进而不断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核心肌群训练,通过实施双桥动作、躯体旋转、骨盆控制等训练内容,能够有效提升人体脊柱以及盆骨的稳定性,也能有效刺激腹部前后环绕身躯的肌肉群生理功能,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的不断恢复,从而为后期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打好基础[6]。但是该训练方案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单一训练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干预效果,因此寻求更高效的干预方式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根本病机为脑髓受损、神机失用、脏腑虚损、阴阳失调引起的风火上行,气血逆乱,上冲犯脑,继而使得营卫失和;而营卫失和又会导致络脉拘挛癖闭,或脉络受损,营卫气血功能异常,气不能运血布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痹阻脑络,进而导致脑髓神机运转处于紊乱状态,神机无法正常支配、调控肢体皮肉筋脉骨节行使运动、感觉等各类生理功能[7]。因此,可认为脉络不畅、督脉痹阻是偏瘫肢体功能障碍发病的经络学基础,临床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疏通患者经络,改善督脉痹阻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两组FMA评分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较干预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头穴透刺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分析其原因为,在病灶侧的百会到太阳穴的连线上连续透刺4针,在病灶侧的顶颞前后斜线(神聪至悬厘、百会至曲鬓)连续透刺3针,可利用经络的传导作用,起到疏通全身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效果,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8]。并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通过头穴透刺法能有效强化受损部位脑神经活性,增强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的兴奋程度,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从而利于更好地恢复相对应偏瘫部位的感觉,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头穴透刺法可更好地提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分析其原因为,在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被持续改善后可有效刺激肌肉组织活性,加速病灶四周或健侧肌肉力量的改善进程,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
综上所述,头穴透刺法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能有效刺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