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诚朴”“忠信”犹存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校训研究

2021-01-06 18:00朱逸冰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忠信师范学校校训

朱逸冰

(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是苏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12年办学至今,经历了建校、成型、发展、转型,为苏州乃至中国培养了众多精英。百年间,三段校训体现出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与时代共振的历史,由办学伊始的校训“诚朴”,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校训“献身教育、尊师爱生、博学多能、求实创新”,与如今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校训“勤勇忠信”有许多吻合之处。校训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办学传统,增强荣誉感与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1 办学概况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址位于苏州城盘门内的新桥巷,西邻胥江大运河,南面毗邻盘门景区。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办学轨迹简述如下。

1912年7月—1927年,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时期。这是苏州的第一所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杨达权任校长,提出校训为“诚朴”。

1927—1937年,江苏省立女子中学、江苏省立女子师范时期。1937年因日本侵华,学校停办。

1938年—1941年12月,江苏省立女子师范沪校时期。部分师生迁沪复校,三年之后,因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英租界,学校再度停办。

1945年11月—1952年,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苏南新苏师范学校时期。抗战胜利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新桥巷原址复校,逐步走向正轨,顺利实现了由女子师范学校到男女同校的综合性师范学校的转型。

1953年1月—1999年8月,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时期。“文革”期间,新苏师范难逃冲击,几度迁址,甚而被迫停办。直到1981年3月,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校名得以恢复,并迁回新桥巷原址办学。学校提出“献身教育,尊师爱生,博学多能,求实创新”十六字校训,形成以普师班为主体,音师和幼师为辅的格局,逐步成为享誉盛名的小学师资培养基地。

1999年8月—2003年,苏州教育学院时期。1997年4月,苏州市政府对苏州教育格局做出调整,将苏州教育学院、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苏州教师进修学校三校整合,成立苏州师范教育中心,保留江苏省新苏师范的建制至1999年8月,对外一律使用苏州教育学院。这一阶段仍以师范教育为主体。

2003年至今,苏州市职业大学时期。苏州市政府为优化市属高校资源,将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苏州市职工科技大学进行整合,组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市属专科院校,并在苏州古城西南上方山麓石湖风景区建设新校区。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的主体并入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师范教育得以继续实施。[1]170—175

在“新苏”百年轨迹中,有史可循的校训有三则: “诚朴”(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20世纪初期),“献身教育、尊师爱生、博学多能、求实创新”(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20世纪80年代),“勤勇忠信”(苏州市职业大学,21世纪初期)。其中,后两则校训是在第一则校训“诚朴”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内涵拓展。作为历久弥新的传统价值观,“诚朴” “忠信”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精神引领作用。

2 校训“诚朴”的内涵层面

2.1 “诚朴”的提出

“诚朴”是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7月—1927年)校训,由首任校长杨达权提出。杨达权任苏州教育界首位中等学校女校长,也是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唯一的校长,治理学校15年,颇有建树。

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教育宗旨为“德、智、体三育并进”,校训为“诚朴”—忠诚、老实、质朴。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不收取师范生任何费用,无偿提供学习条件、教育实习。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毕业后听候本县教育局调配,不得改就教育领域之外的工作。

校训寄托着学校对学生外表“诚朴”的期望:葆诚挚之性,反享乐之风。学校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学生着朴素校服,上身为灰色或白色制服,下身为黑色长裙。

校训寄托着学校对学生品质“诚朴”的期许:葆真挚之性,志藏天地,学贯中西。学校教育理念先进开放,课程设置除了文、史、地、数、理、化、音、体、美之外,还有修身、家事等课程,为全省教育质量最高的师范学校之一。

“诚朴”两字源远流长。《孟子》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186朴者,出自《道德经》“敦兮其若朴。”[3]尤其是“诚”字,作为儒学的本体论,在儒学史中意义非凡。

2.2 《论语》中的“诚”

《论语》中“诚”仅出现2次,其含义均指“真正,真实”[4]292。但这并不说明《论语》中没有伦理意义的“诚”,《论语》中的“诚”是在“信”“忠”中体现出来的。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信”在《论语》中共出现38次[4]254。《论语》中的“信”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以信立身、以信交友、以信为政。“信”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正如成中英先生所指出的,“信具有内发性与推展性,是基于仁和诚而来的个人和社会的凝聚力。”[5]此外,考镜源流,《说文解字》中“诚”与“信”互训。“诚,信也,从言从声。”[6]313“信,诚也,从人言。”[6]313由此可见,“诚”与“信”在语义上是互通的。

据杨伯峻先生考证,《论语》中“忠”出现了18次,其中15次出于孔子之口,均指真心诚意和尽心尽力[4]249。同样可以从立身、交友、为政三层含义来分析“忠”。君子注重个人德行,“言思忠”[4]175,“与人忠”[4]138;交友 “忠告而善道之”[4]130,“忠焉,能勿诲乎”[17]145;为政“行之以忠”[4]127。“忠”意味着为人忠诚、对国忠诚,做事尽心尽力,为政利民利国。

正因为“忠”“信”的重要,《论语》中“忠信”并列8次之多。孔子以“忠信”自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4]52,并以“文,行,忠,信”[4]71为教学内容,劝勉弟子“主忠信”[4]6。可见,“忠信”早在战国时代就被视作道德规范之一。

2.3 《孟子》中的“诚”

《中庸》论及“诚者, 天之道也。”[7]《孟子》更进了一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8]诚是自然和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诚则没有万物,所以君子应当以诚为贵。“诚”,被赋予了伦理学意义,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综观《孟子》全书,“诚”字出现22次,基本含义是诚心、真意。[2]460孟子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就道德,主要视其是否真实诚心,诚→思诚→明善→诚身→悦亲→信友→获上。诚,至高的道德原则;思诚,对内真诚反思,反求诸己;明善,内心明天道识诚体;诚身,扩充至外身之行为举止;悦亲,扩充至家庭,使亲人内心愉悦;信友,扩充至社会,对朋友信任;获上,扩充至对国家至诚[9]。

如上所述,“诚”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隋唐,“诚信”并举,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为本,言行一致[10]。宋代朱熹“八德”中“忠信”并举,基本含义是忠诚信实。“诚”“信”“忠”三字的伦理意义相通,是古时人们基本道德,也是现代社会伦理的道德根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1914—1919年)倡导以“诚”为校训,诚乃有信心、有信力,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校风“民族、民主、科学的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态度。”继任校长郭秉文(1919—1925年)继续推崇“诚朴、勤奋、求实”校风。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的罗家伦校长(1932—1941年)再次明确校训为“诚朴雄伟”。

时至当代,“诚信”“忠信”作为独具传统文化特色、丰富内涵的道德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建立主体自觉,形成对人与事的信念,“忠”于内而“信”于外,并能守而不失。这在现代哲学语境中,正是健全独立人格的核心。

3 校训“诚朴”的践行层面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的文化墙上,陈列图片中有解放后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俞钰手书的“诚朴”两字。学院微信公众号名为“诚朴之家”。“诚朴”,寓意回归教育朴素的本真。“诚”即诚心向学,为师者要诚心教学,潜心研究学问、传授学术;为生者要诚心求学,不仅要会念书,而且要学会做学问,不能把学问看作取得文凭的工具或者升官发财的途径。“朴”,质朴、朴实,惟其朴实无华,方能刻苦用功,在学问上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3.1 诚心地教

诚心地教“做人”。1913年夏,杨荫榆接受杨达权校长的聘请,就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同时兼授生物解剖学。1937年,苏州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由于杨荫榆多次用日语斥责并阻止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惨被日军杀害。抗战胜利后,苏州女子师范为杨荫榆召开追悼会。苏州女子师范在学校大事中写道:“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举行杨荫榆先生追悼会,俞钰校长代表杨达权前校长主祭。远近亲友参加者二百余人,备极哀荣。奠仪收入四百万元,经与会者议决,在本校(苏州女子师范)设荫榆奖学金。”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认为杨荫榆也曾备受诟病,原因是他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要求学生只读书,不得参加或过问政治运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视为“学风不正”,并予以阻挠,导致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潮”。虽然如此,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的史实是不能抹去的。对于学生参与政治运动,教育界存在不同看法。“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指出学生运动不是常态社会的行为模式,而是变态社会的产物。所谓常态社会,是由成年人管理的,政治比较清明的社会。如果成年人不能尽责尽力,不能治理政府的腐败,那就是一个变态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纠正不良腐败乃至祸国殃民政治者的重责,就会落在未成年的不谙世事的男女学生的肩膀上,……[11]。这篇文章的结论是学生运动是一种好现象,是青年活动力的表现。但学生单靠罢课作武器,实乃是下下策。罢课于敌人无损,于学生却有大损失。不妨把“五四”精神用到学校内外有益有用的学生活动上去,“学问的生活”“团体的生活”“社会服务的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11]

诚心地教“做学问”。不少知名人士来校执教或讲学,如黄炎培、陶行知、章太炎、孙起孟、颜文樑、钱松昆、孟禄等。1921年10月22日,美国教育家孟禄搏士应邀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演讲,并参观了附小,认为该小学校是中国最好的小学。颜文樑在1920—1927年间担任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图画教员。孙起孟1930年在苏州女子中学授课国文、历史,1934年任教务主任,1991年发来贺信《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给新苏师范学校的一封信》,1992年题写贺词“师范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未来的具有深远重要意义的希望工程”,同时委托赵朴初撰写“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校名。吴增芥在1933—1937年间受聘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长期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33年,他和父亲吴研因合著《小学教材研究》,此教材是我国最早利用儿童心理学研究小学教育的著作,影响了我国小学教育几十年。”[1]170—175

3.2 诚心地学

20世纪初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风朴实,人才辈出。学校创办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汇刊》《苏州女子中学月刊》。1926年7月,《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汇刊》第19期,刊载署名姚自珍(即“最后一位从‘五四’走来的女作家”罗洪)的自述,其中有对母校的感恩:正是在学校,我阅读了大量的各国名家作品,走上了文学之路。

罗洪的同班同学、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也是在学校遇到了一生的指路明灯—胡适先生。1928年5月,吴健雄在学校聆听了胡适演讲的《摩登的妇女》,“倡导妇女解放”的精神使其深受震撼和启发。毕业后,吴健雄先后就读于中国公学(胡适任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美国伯克利大学,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物理女王”[12]。此外,中国第一代化学家朱汝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严梅和、全国妇联副主席罗琼、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吴全衡、中央电视台台长孟启予、北京结核病医院副院长姚同珠、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章央芬、妇产科专家王鸿文、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权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更多的毕业生走上了小学教员岗位,教学严谨、为人师表,为苏州乃至全国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诚心教”的名师荟萃,“诚心学”的学生聚拢,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

4 校训“诚朴”的当代教育价值

校训是负笈求学的精神引领。当代,仍有一流高等学府把“诚朴”两字作为校训。

4.1 南京农业大学: 诚朴勤仁

“诚朴勤仁”,分别取自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之“诚朴”二字和金陵大学校训“诚真勤仁”之“勤仁”二字组合而成。“诚朴勤仁”四字最早正式使用,出现在该校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材料中,勉励师生员工诚信做人、朴实做事、勤学近知、力行近仁。

4.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

“诚朴勇毅”四字校训,集中反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践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校方释义,诚:诚者,信也,真实无妄之谓,为人处事,须以诚为本。朴:朴者,质也,少私厚道之谓,博学经世,须以朴修身。勇:勇者,气也,刚心锐志之谓,创新创业,须以勇求进。毅:毅者,力也,不达不止之谓,任重道远,须以毅建功。

4.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诚朴求是、博学笃行

学校以此告诫师生们鄙薄世俗生活,脚踏实地地求学做人,以获得真才实学为终生追求。

4.4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最新校训。 “诚朴”是南京大学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校史显示很长时期校训校风中均有这两个字。这则校训既继承和反映了南大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又面向未来,体现了办学理念的更高追求。

校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品格和精神气质,承载了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与价值追求。透过校训,可以看到一所学校的信仰和坚守。2003年,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并入苏州市职业大学,继续实施师范教育至今。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校训为“勤勇忠信”,意为“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忠于事业、信于社会”。 其中,“忠信”,就是对历史上“诚朴”校训的延续和拓展。

从内涵价值的层面来看,“忠信”是传承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的精神根源,也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从践行价值的层面来看,“忠信”塑造了苏州市职业大学师生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立场,以及“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个总目标。

“勤勇忠信”,作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延续着百年职大的“诚朴”学脉。在今天,时代赋予校训以新的内涵,校训也在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并积极影响和滋养时代精神的塑造: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守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望大学的传统、气质、责任和担当。

猜你喜欢
忠信师范学校校训
校训展示墙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校训展示墙
高申作品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百岁“武痴”
高申作品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衡士玉美术作品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