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 迪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第10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现代化道路,它是一条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现代化由被动挨打转向了主动求索,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逐步走上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改变了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单一垄断地位的西方现代化模式。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现代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追赶特征。这一方面有助于在吸取人类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和苏联不同的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实际的现代化方式带来持续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有制为基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和平发展中与世界建立联系,应对各种发展挑战,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今天,我们站在建党百年历史节点上,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历程的回顾,将这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置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根据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追求、实践历程、丰富内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地重新思考和界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人类现代化历程始于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近代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关制度的整体反思,想要寻找一条国富民强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将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追求。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自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纲,成为党的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和执政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种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体现出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为人类文明演进提供了另一种可以实现的价值选择。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自身追求的现代化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国家,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他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5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有了环境和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儿。”(4)《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这一认识反映出共产党人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论十大关系》,开始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出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确立适合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经过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奋斗,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党对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同时难以突破以重工业发展为指标的赶超型现代化发展的思维定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现代化进程遭遇曲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命题。(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1979年,他在会见外宾时,进一步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用老百姓能感同身受的表达来描述中国特色四个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愿景,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评判现代化的标准从“国家”转向“人民”(7)黄建跃:《从小康社会到美好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演进》,《探索》,2020年第6期,第7-8页。,开始把人民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期盼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中,体现出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20世纪末,中国如期实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建设目标,进而又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69页。,要使“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9)《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2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后,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设”到“建成”,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现代化探索历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立场,这不仅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量变引起质变的实践升华过程,也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现代化曲折探索的历史经验总结,更是世界现代化多元演进过程的生动呈现。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第9页。虽然我们也曾在效仿苏联模式工业化道路中片面强调重工业,但是在现代化探索中,我们逐步意识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就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共产党的执政追求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国家的现代化,更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的不仅是对西方或是苏联既有现代化方式的超越问题,更是在实践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现实问题。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2)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http://jhsjk.people.cn/article/19746089,2012年11月30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处理好了两个融合关系:一是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融合关系;二是国家现代化目标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将保证人民主体地位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角度出发,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大体会有一个总体的趋向;同时,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客观因素的不同,普遍性中又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正是这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13)陈学明:《论中国道路对世界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2-13页。就现代化发展来看,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建立在工业化、先进科学技术等现代性要素发展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用了短短几十年的实践走完先发现代化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足以说明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行得通、走得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建立在工业化、先进科学技术等现代性要素发展基础之上,继承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要求,同时又注重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逻辑。近代中国被世界列强拖入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外求独立、内求自强的现代化求索中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1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9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逐步摆脱苏联斯大林式单靠行政权力、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路径,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配置资源、发展经济?应该遵循怎样的分配方式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该以何种政治方式来组织社会生活?中国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回应了上述问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首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公有制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并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恢复并建立了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随着经济运行步入正轨,这一体制的缺陷也逐渐暴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积累,党的十六大宣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一直根据实践的发展来不断丰富和完善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创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各种有利的经济要素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这一制度安排保障劳动者多劳多得,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居民增收和经济增长同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的活力;既能避免苏联式单一公有制下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活力的弊端,又能防范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中难以规避的金融风险。中国的经济总量从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这充分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为人类文明的物质发展贡献了新的制度选择。
其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实践探索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社会主义也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为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可选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打破了之前仅用国家权力来配置资源的苏联模式。在厘清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采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仅仅是我们利用的手段,并非改变了我们奉行的主义。利用资本力量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摆脱了原先对资本的仇视和恐惧,代之以主人翁的自信态度,敢于利用和驾驭资本,使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所用。同时,习近平也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1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7页。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在关系国民经济和民生关键领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创造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在西方民主的政治逻辑中,“主权在民”构成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石,在制度设计层面主要是通过代议制民主选举程序实现人民主权。因此,西方社会更关注程序民主,认为公开透明和公平平等的选举能够践行民主理念、确保人民行使主权。但是,程序的完备性无法保证民主的实效性。当前西方世界越来越被富人和利益集团操纵的政治选举所裹挟,暴露出程序民主的诸多弊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政治层面的探索,是将选举民主的合程序性和协商民主的合现实性结合起来,创造出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的实现形态是全过程民主,即将人民民主的实质与程序统一于国家权力运行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在实践层面,则是: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建立民主参与机制和程序,让人民群众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都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公民和社会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实现实质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探索出全过程民主的实践样态,不仅实现了政治民主的目标,还在民主参与过程中有效回应了群众需求,激活了基层社会,构建出不仅仅依赖于选票程序的民主实践体系。
第四,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并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为实现邓小平设想的中国式现代化设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仍然是在落后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正如习近平的判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7)黎海华、王光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求是》,2020年第14期,第66页。扶贫脱贫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向贫困宣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实践创新。通过在顶层设计和实施安排上的系列创新,8年的脱贫攻坚使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2021年4月),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从全球视野的减贫进程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同时“还有力地推进了国际减贫进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19)俞懿春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2月27日。。
中国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实现形态和社会共同富裕等方面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当然,上述特征还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正如习近平总结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20)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8/c83855-20942878.html,2013年3月2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突破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构建的“公有制+计划指令+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基本格局(21)王长江、郭强:《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历程的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第46页。,还打破了苏联解体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简单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论观点,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7页。。在坚持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中,中国探索并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9页。,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疑丰富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现代化理论中单一以工业化发展程度来衡定国家或社会现代发展的狭隘认知,已逐步拓展为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多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认知。对此,习近平总结道:“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第7-8页。这种现代化理念明确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型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在追求现代化样态上的全面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体布局和有序推进中,最终逐渐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和布局;而从人类文明视角来看,则是形成了全方位推进物质文明(经济建设)、政治文明(政治建设)、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社会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25)李占才、蒯正明:《文明超越——近代以来的理想与追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9页。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五位一体”文明体系和“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只是表达的视角不同,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建设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人们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也愈发迫切,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给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进步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以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二分关系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分关系,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随后,根据当时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实际需要,我们党对“两个文明”理论框架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即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步入了关键时期,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经济利益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深度分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着的形势提出构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至此,现代化建设目标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目标。为了应对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党的十六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之一,形成“四个文明”,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7)《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0页。目标。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五位一体”的结构体系正式形成,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包括全面建设经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等,并且成为一个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这表明“五位一体”现代化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全面,意味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布局趋于定型,这一探索历程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作出了超越其他政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展现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布局,“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整体提升,同步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文明框架:在物质文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政治文明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家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在精神文明上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文明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上体现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五个文明之间是辩证统一、逐步推进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文明结构,不仅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化,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全面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于人类文明旧形态而言的;同样地,中国现代化新道路,也是相对于以往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而言的。回顾世界历史不难发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人类历史才进入真正的世界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世界历史阶段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海外扩张、掠夺式的原始资本积累方式支撑了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文明下的世界历史发展局面,即“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这种旧的世界交往原则包含着“依附”“从属”的色彩,必然衍生出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关系。二战后,随着全球交往程度的加深和民主化浪潮的席卷,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开始觉醒,冲击了旧有的世界秩序,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对外交往原则,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奉行和平主义,以和平的方式推动自身现代化,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在外交领域“零和博弈”和“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道路。
近代中国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从本国自身文化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睦邻友好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31)钟超:《阐扬中华文明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光明日报》,2021年5月12日。的优良基因,历史上并没有主动侵略别国的传统。在全球性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既表现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也反映在实现自身发展后切实履行大国担当、积极承担国际发展重任上。回顾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正是以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式启动改革开放,才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反思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之后落后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他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他还自信地预见到,在对外开放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国也能对国际的经济作出较多的贡献。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对外开放,中国和世界的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采用和平共赢、互惠互利的方式而不是坚船利炮、殖民掠夺或“新殖民主义”的方式去开辟世界市场。因此,我们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借鉴,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之间所构成的内在联系,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包容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但是,西方世界仍然存在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典型特征的旧全球化时代的文明观。中国面对这样的挑战,既不畏惧退缩,也不被激进的“关门主义”所动摇。中国共产党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指出:“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33)《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为此,习近平围绕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集中体现为:提出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外交思想,树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主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等。中国通过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以及在发展中倡导多元主义、平等交往、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价值理念,达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34)《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光明日报》,2021年5月11日。的交往目标。同时,在发展对外关系、积极谋求国际合作时,中国并不会把这些强加于其他国家头上,“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5页。。出于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中国通过创新发展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带领中国人民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实现中国与全球各国发展的相互融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3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4期,第12页。这就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世界文明的进步紧紧联系起来。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做出庄严承诺: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