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立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这里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后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后在理论与实践、中国和世界的双重高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整体性认识跃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整体性认识达到了理论新境界,客观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思考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为扎实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2]。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课题百年思考和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硕果。在百年探索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同富裕的探索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期盼有增无减,不论是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还是以“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为毕生之志的孙中山,都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共同富裕的渴望,期待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虽均以失败告终,但为后人传递着对共同富裕亘古不变的美好追求。
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无数仁人志士手中接下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成长于共同富裕所植根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环境中,将共同富裕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奋斗目标之一。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同时,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3]李大钊在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中,重点勾画了在公平的分配制度保障下,人人享有精神与物质的共同富裕愿景。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时就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4]。陈独秀认为财产私有制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这是与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力量聚焦在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身上,与农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革命时期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使得饱受苦难的农民过上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站在唯物主义高度分析了农民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被剥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自然而然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1928年3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正式迈出了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实践。马克思在论述利益与人的关系时,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中国共产党作为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解放与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手段的共同富裕实践脚印,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有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正式提出“共同富裕”概念并为之奠定制度保障,开始在实践层面探索寻找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1953年,毛泽东从农业合作社角度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6]在社会主义改造动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并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着探索,抓住了工业与农业的主要现实矛盾,将初步探索落脚在通过发展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上。1955年10月,毛泽东将合作化与共同富裕巧妙结合,认为“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7]并强调“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8]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人本性角度鲜明指出了全体农民作为共同富裕的享有主体。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有了根本的政治保障与制度保障,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发展,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是不富不强,希望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几个五年计划以后,变为一个又富又强的国家。”[9]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预判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分阶段进行,通过若干个五年计划的稳步积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自此,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中,主要聚焦在农业合作社与合作经济层面进行共同富裕的现实探索,初步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理论概念与实现路径,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凝练,实践探索更加趋于理性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使中国踏上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道路。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0]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将共同富裕摆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从根本原则上揭示了共同富裕对于改革开放的非凡意义。1990年4月,邓小平就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1]实践的探索带来理论的升华,理论的精进指导着实践的进展。1990年12月,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的同志谈话中,再一次就社会主义本质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直至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系统科学地概况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关系,社会主义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前提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的绝对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共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迈进了新阶段,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进行了本质概括与理论延伸,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199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4]1996年,江泽民进一步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出发指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未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既定的方针,这个方针不能变。”[15]在实践与探索的历史进程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充分估计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实现,由“逐步”到“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1996年11月,胡锦涛就农民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中指出:“引导农民坚持勤劳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16]中国进入世纪之交后,共同富裕道路成为高频词汇在众多场合被提及。2007年10月,胡锦涛首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7]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进程中,将共同富裕上升到道路的理论高度,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由经济层面拓展到了人的全面发展。自此,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中,进一步科学凝练了“共同富裕”理论内涵,深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方位,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理论认识。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9]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形成,明确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与发展方位,开创性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需要循序渐进式的,在实践发展节点上进行了系统部署,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直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一群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对人民的重大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9年4月,习近平从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上指出:“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20]2021年8月,习近平进一步从发展角度出发指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1]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与发展方位,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与历史过程有了更为科学的研判,将目光聚焦在高质量发展上,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积小胜为大胜,在循序渐进中努力克服艰巨性与复杂性。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2]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形成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思考和探索中国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的总结与升华,全面科学总结了中国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重要特征与实现路径选择,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后对全党的一次全新的理论武装,把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推进到新阶段、新水平和新境界。
并不是所有国家的进步势力与政治力量都热衷于实现共同富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贫富差距过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的客观的实践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无数仁人志士手中接下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开启了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在近代空前激烈的社会矛盾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新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共同富裕新的方案。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探索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共同富裕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为中国共同富裕事业注入了核心灵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领导中国共同富裕的最高政治力量。当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方位上,习近平进一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角度扩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认识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2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彰显了中国共同富裕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在根本上划清了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西方缩小贫富差距的本质区别。
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中牢牢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开始思考共同富裕与市场经济内在问题,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始终防范和警惕剥削阶级与两极化的产生。1985年,邓小平在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时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24]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25]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共同富裕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关系对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唯物主义高度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物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对先进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之间的高度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是人民作为共享主体的共同富裕。因此,在领导中国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的立场来衡量共同富裕的发展程度。中国共产党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不断把共同富裕的理想付诸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践行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以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检验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完成度。在中国共同富裕事业迈进新时代新的历史阶段后,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探索历史经验过程中,以更加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7]这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成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不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明确中国共同富裕探索中的人民立场。因此,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多次从人民立场的高度论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关联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8]总的来看,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在本质和内容上是高度重叠在一起的,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基础上进行的共同富裕,从而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任何其他主义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科学论证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真实体现。“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9]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势与发展道路优势,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在实践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谱写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力造了摆脱绝对贫困的彪炳史册的实践奇迹。另一方面,中国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呈现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进程是中国历史实践逻辑和人类发展时代逻辑的高度统一,既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反映出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前进的基本逻辑,具有鲜明的人类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同富裕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且蕴含了全新的人类文明方式的形成。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困,“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0]在长期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着眼人类文明的大视野,走出一条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1]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共享和平发展的方式推动自己的共同富裕,在理论上原创性地科学回答了人类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依靠本国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自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西方资本主义虽然在本国可以在资本正常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始终存在剥削底层群众的生产资料以此作为原始资本积累的条件。
资本主义试图用公平正义化解贫富差距,在根本上背离了人类本性和人类文明的本质。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则是人类人本性和人类文明本质的鲜明彰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依靠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能,既在和平的环境中推动自身的发展,又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源,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对全球生产力的高质量推进和对人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事物的客观内容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后必然会产生反映事物发展的概念,概念的形成则为在规律性的高度上认识和推动事物的发展奠定了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条件。在领导中国共同富裕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努力为人类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共同富裕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也必将实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完全有能力实现也必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的共同富裕实践与探索,在根本上就与资本主义剥削生产资料下的收入分配两极化探索划清了界限,以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高度发达先进的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夯实精神基础。中国共产党则以强大的领导能力在领导中国共同富裕过程中,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支撑为不发达的国家走出了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在为这条新的道路思考和探索百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一方面这是对中国百年共同富裕历史进程的理论概括,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注入了实践灵魂,另一方面这是向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宣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形成和崛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33]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标志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享有主体是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坚定共同富裕道路的思想基础,从人本性上区别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与资本主义破解两极化的本质区别,在两条道路的比较和较量中,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正在展现新的人类发展史道路魅力。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大目标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因此,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形成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践,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和强大崛起的中流砥柱。2018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时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是具有历史与世界意义的,“实现包括非洲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共同富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34]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上升到理论意义,在理论原创性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两极化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思想,是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因此,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形成宣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承担起对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理论使命和历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