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盛友爱,周志庆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生儿指从胎儿娩出至脐带结扎后28 d 内的婴儿[1]。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对象的年龄越来越小[2],护理难度与其呈正相关。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加强烈和敏感[3]。术后切口疼痛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增加了术后护理难度。研究证明[4],通过改善围术期疼痛护理,可加快新生儿术后恢复进程。因此,新生儿术后疼痛管理正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难点内容。
新生儿的疼痛经历对个体早期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包括神经与躯体感觉、应激反应系统发育及大脑发育迟滞[5]。Gursul D 等[6]指出,过度或连续的疼痛刺激会使新生儿的大脑结构发生改变,影响神经发育,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经历疼痛的新生儿常表现为哭闹、拒食、睡眠障碍等,最终影响术后康复[7]。术后疼痛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对其日后全面性发展具有深远价值。
国外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对新生儿疼痛量表无显著影响,因此不作为新生儿镇痛的常规方法[8]。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药物干预模式应运而生,如触摸、握持、定位、袋鼠式护理、非营养性吮吸、给予葡萄糖和让新生儿听音乐等,均被科学证明在控制新生儿的痛觉方面是有效的。由于缺少大样本的临床实验,使得研究的结果具有局限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患儿能否配合等也需要研究者考虑。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白噪音在屏蔽环境噪声、改善新生儿睡眠护理中有积极作用[9]。而且,白噪音对患儿还具有减轻疼痛、减少哭泣时间、对生命体征有积极影响[10]。目前,国外对白噪音的临床应用已有相关研究,在新生儿术后疼痛管理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术后疼痛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新生儿术后睡眠和身体恢复。尽管影响新生儿疼痛感知和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因素很多,包括孕龄和产后年龄、性别、分娩方式、环境因素、唤醒状态、痛觉刺激类型、持续时间、喂养方式、姿势、处理分析等等,而术后新生儿的主要疼痛原因是以下两点。
新生儿术后组织损伤、炎性反应、神经损伤等外周刺激均可造成机体疼痛。随着这种刺激的减弱机体的痛觉体验会随之降低[11]。一般术后疼痛在一周左右逐渐缓解,若疼痛时间持续3 个月以上则演变成慢性疼痛[12],慢性疼痛对新生儿可产生包括导致感知行为和神经功能上的损害在内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操作性疼痛是指以卫生保健为目的,在检查、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引起的急性疼痛[13]。新生儿术后要经历一系列操作性疼痛,如静脉穿刺、插胃管、测血糖、吸痰等,而这些操作性疼痛会在近期或远期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利影响[14]。
白噪音疗法是一种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疼痛的非药理学干预方法,近年来在国外医疗领域备受关注[15]。在人类听觉频率范围内的每个频率f 处具有相等强度的声音(即,大约20 Hz 到20000Hz)被称为白噪音(WN),由于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我们将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的声音称作是“白色的”,这正是白噪音的由来[16]。白噪音并非真的噪音,而是在恒定强度下,由各种环境声音频率组成单调噪音,真正的白色噪音通常和降雨、瀑布、海浪的声音相似,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声音[17]。
研究证实,新生儿在出生前受到母亲心跳的影响和安慰,当他们在分娩后听到这种熟悉的声音和节奏时会得到安慰[18]。而白噪音是一种嗡嗡的、不断单调的声音,类似于母亲子宫的声音。合理利用白噪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新生儿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可以起到模拟母亲子宫内声音环境的作用,给予新生儿一个熟悉的背景音,可抚慰新生儿,稳定新生儿情绪,缓解术后疼痛,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使新生儿仿佛置身于母亲子宫,充满安全感[19]。
新生儿出生后外周疼痛感受器(伤害感受器)对机械,热和化学刺激产生反应,并且在组织损伤区域内出现周围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阈值降低和对先前疼痛刺激的反应增强)[20]。新生儿术后除手术部位损伤引起的疼痛外,还要接受大量的操作性疼痛,如静脉穿刺、足跟采血、气管插管及吸痰等。在美国,每年约46 万新生儿会经历程序性、医疗或外科手术疼痛[21]。调查显示[22],NICU 患儿住院期间经历的致痛性操作频次多、疼痛程度高,这些疼痛刺激,对新生儿近期和远期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疼痛刺激可导致近期新生儿心率增加,呼吸频率加快,血压下降[23];而从长期来看,疼痛可以改变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正常发育。资料显示[24],医疗程序性疼痛可能会引起儿童的感觉运动障碍,如视力、听力受损、脑瘫、发育轨迹延迟以及儿童和成人的智力受损等。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新生儿的急性疼痛刺激,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疼痛途径的持续敏化及过度活动对大脑发育的潜在破坏作用[25]。减轻并帮助新生儿应对疼痛是新生儿术后疼痛管理的目标。新生儿术后疼痛管理要以减少和预防为主,做到及时识别帮助患儿减轻疼痛。白噪音类似于母亲的声音或母亲子宫中的声音,听到白噪音的新生儿能重新感受到在母亲子宫里的安全感和舒适感[26],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对疼痛的注意力,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疼痛干预方法。白噪音被应用于土耳其的一项新生儿术后疼痛护理中,结果显示[27],白噪音在缩短新生儿的哭泣时间、减轻疼痛行为反应,使新生儿生命体征维持平稳等方面效果显著。
睡眠是新生儿期的主要行为活动。充足的睡眠是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的有力保障,有助于细胞和组织更新、免疫、认知和行为调节[28],睡眠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9]。大脑分泌的生长激素水平决定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睡眠期间分泌的生长激素水平增加,在睡眠发作后不久达到高峰[30]。在医院环境中,睡眠被24h 护理、各种医疗程序、光线、噪音等扰乱[31],同时,创伤的严重程度,术后疼痛均会对患儿术后睡眠产生不利影响[32]。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炎症标志物增加,神经内分泌调节受损,从而影响生长和康复[33]。国外一项动物实验表明[34]用白噪音对听觉输入进行长时间掩蔽能够降低成年大鼠听觉传导通路的异常兴奋,使听觉中枢难以检测到耳鸣的存在,说明白噪音具有听觉屏蔽的属性。这种通过一种声音(声音掩蔽器)来减少听觉对另一种声音感知的现象被称为听觉屏蔽[35],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利用白噪音能屏蔽医院环境中的噪声干扰,增加新生儿的安全感和舒适感,缓解疼痛,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对行腹部手术的新生儿进行白噪音干预[36],明显缩短了新生儿每日哭闹时间,增加了新生儿睡眠时间。
新生儿术后由于疼痛、躁动等原因会导致生命体征出现波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还会出现身体运动、面部运动、哭吵等行为反应[37]。母亲心跳声是新生儿在子宫里最熟悉的声音,这种声音能给胎儿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38]。白噪音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利用一种连续的、单调的声音模仿母亲子宫里的声音,以共振的形式将外部环境的干扰声音进行抑制,对新生儿起到安抚作用[39]。新生儿听着这些熟悉的声音和节奏会产生随机共振,这对于保持其生理状态有积极意义。因此,通过白噪音的随机共振可以改善新生儿术后的生理指标,使新生儿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指标稳定。
白噪音应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对新生儿播放白噪音,操作护士要知道“白噪音器”的功能、摆放位置、与新生儿的距离以及播放db。白噪音播放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及生命体征,同时要告知家长不要随意改变“白噪音器”的播放模式。
白噪声干预时,音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干预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健康睡眠环境35db 或更低的阈值[40]。音量调至40~45db,如果声音太大,白噪声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失。音源距离宝宝50cm,保证白噪音能被新生儿清楚听到,同时确保新生儿听力不被损害。每天连续播放白噪声时间不应超过1.5 h,每次最好不超过30 min,在一项对耳鸣患者使用白噪声而不是外部声音来掩盖耳鸣的白噪声疗法的综述中得出结论,长期暴露可能导致中枢听觉系统和大脑的功能结构发生改变[41]。
新生儿选择白噪音的首要条件是安抚性和亲和性。来自于Orhan Osman 的专辑Colic,White Noise for Babies 被作为研究所用的白噪音。Harvey Karp 博士的专辑《最幸福的婴儿》被奥斯曼进行重新编排,专辑的第二部分是由母亲宫内声音组成并将和宫内频率相同的白噪音也融入其中,给新生儿以抚慰。
综上所述,白噪声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在应用中操作方便,播放白噪音的设备形式多样,易获取而且护士可以独立操作。将白噪音干预方法应用于新生儿术后疼痛管理中可有效缓解新生儿术后疼痛,保障新生儿睡眠时长和质量,从而促进新生儿的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白噪音的临床应用效果虽然得到了有效验证,但并没有具体细化研究对象,不同胎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长及不同刺激等引起的疼痛,尚不能确定其效果,因此,白噪音在新生儿术后疼痛管理中还需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