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肝脾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2021-01-06 04:07:09孙雅兰戎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1期
关键词:肝风平肝钩藤

孙雅兰,戎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00)

0 引言

抽动障碍(TD)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多种因素导致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1]。中医古籍中尚无抽动障碍这一病名,现根据其临床上的表现,将其归属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等范畴。近年来本发病率病有上升趋势,常易共患注意力缺陷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2]。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上有着数千年的经验,其不良反应较少,现将近年来从肝脾治疗抽动障碍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是由多种病因所致,与感受六邪、饮食失常、情志失和、和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有关。王素梅[3]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以脏腑失调,脾虚肝亢为本。《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具有肝常有余的特点,若感受风邪,肝失调达,则气机不畅,肝亢无制,可出现抽动。另小儿脾常不足,加之木亢无制,造成脾失健运,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抽动发作进一步加重。马融[4]教授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发作和五脏均有关系,但主要和肝、脾关系密切,肝主筋,若脾虚,肝木乘,则易出现眨眼、摇头等症状。若肝旺乘脾土,脾虚生化不足,不能温养四肢肌肉,则出现努嘴、咬唇、口角抽动;脾虚生痰,则鼓肚、肢体抖动。因此,肝脾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

2 从肝脾论治

2.1 名家经验

马融[5]教授通过临床实践与丰富理论,提出了“土虚木亢”的学说,认为土虚为本,木亢为标,肝亢则风动,故而出现面部、四肢、躯体的肌肉抽动;脾虚运化失调, 蕴化痰湿,且风为百病之长,易夹痰流窜全身,风痰阻滞全身经络,因而出现发声、秽语等症状,因此须标本兼治,运用平肝、息风、实脾之治法, 方选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陈宝义[6]教授认为脾土虚则肝木旺, 肝风内动, 脾虚生痰,痰湿困脾,风挟痰鼓动则抽动,风痰聚散不定, 因而抽动反复发作,故提出理脾缓肝,化痰息风的治疗法则,主要以缓肝理脾汤加减治疗。主以扶正气祛邪气, 标本兼治, 使得肝气条达, 脾气健运, 风散痰自去。

闫慧敏[7]教授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肝喜条达主疏泄,肝郁或疏泄太过,均可致肝风内扰,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加之饮食失节,或喂养不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遇肝阳引动,痰湿上蒙清窍,则发为抽动;或肝火内盛,灼津为痰,致风痰鼓动,发为抽动。故健脾运脾,扶土抑木,应贯穿小儿抽动障碍治疗。遣方用药时,疏肝理气解郁多以钩藤、僵蚕、柴胡、白芍、法半夏、郁金、珍珠母等;健脾运脾、消食化积多以太子参、炒白术、茯苓、木香、砂仁、山药等扶土以平肝息风。

王素梅[8]教授提出本病的辨治思路主要是确定病因,厘清病位,分清标本虚实,做到方证症药相对应。提出以扶土抑木为基本原则,以平肝息风,健脾化痰为基本治法,有疏肝、平肝等抑木法,健脾、运脾等扶土法。疏肝解郁法,多用于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胸闷喜叹息表现者,代表方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益气健脾法,多用于抽动不著,面色无华,纳差,便溏,平素易感冒者,代表方四君子汤等。

李宜瑞[9]教授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脏腑气机运行依赖于肝气条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来源于脾土的濡养。脾的运化亦需肝的疏畅条达,肝气条达需脾土濡养,谓之木赖土培,土得木达,反之则会出现“土虚木旺”“木不疏土”的表现。《小儿药证直诀》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则上干头目。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若饮食不节、调养失当,导致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脾湿痰聚,木失土养,扰动肝风,脾土虚则肝木乘,故而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旺者为多。治以抑肝扶木、肝脾同治。健脾益气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将大补之人参换成太子参或党参,只因小儿虽脾常不足,然却不受大补。

赵历军[10]教授根据临床将抽动障碍分为四种类型,虽然四种类型患儿临床都有发生,但脾虚患儿较多,多见脾虚痰聚及脾虚肝旺证。采用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之治法;主要一类用药为健脾化痰药,另一类则为平肝息风药,如生龙骨、生牡蛎等,将其共同治疗脾虚肝旺证抽动障碍,疗效显著。

李素卿[11]教授根据万全“脾常不足”“肝常不足”等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儿童抽动障碍主要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肝脾在生理上相互为用,互相制约,病理上便会相乘相辱,“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风挟痰流窜全身经络、四肢,会出现抽动部位多变,反复发作,治疗多从肝脾论治,以扶土抑木,平肝息风为准则,采用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化裁,根据脾虚、肝亢轻重而倚重药物不同。

2.2 经方治疗

缓肝理脾汤源自《医宗金鉴》, 治以疏肝解郁,调气散结,葛平等[12]在此基础予以加减,加用人参配茯苓、白术健脾补气;桂枝温阳祛风;羌活、僵蚕熄风镇静通络;川芎活血通经,行气缓肝;枳壳降气化痰;半夏健脾兼化痰;白芍、甘草酸甘敛阴,治疗肝郁脾虚小儿抽动症40例,与盐酸硫必利对照,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有效率 77.5%,对照组有效率80%,显示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远期随访6个月疗效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62.5%,远期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钩藤汤出自《良方》,主以健脾疏肝益气,杨清等[13]以钩藤汤(钩藤、人参、茯苓、当归、桑寄生、桔梗)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抽动障碍42例,治疗3月,3月治愈26例,4月治愈14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92.86%。

3 小结

由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肝气郁结则生风,脾气虚弱则生痰,风痰胶结,变生抽动诸症,故而儿童抽动障碍治疗侧重于平肝息风、健脾化痰。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不良反应少,抽动症状控制明显,有其独特优势。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孩子饮食。家长认为要加强孩子营养,让孩子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造成脾失健运,脾虚肝乘,引发抽动。不健康食物如饮料、膨化食品也会加重症状,忌食海鲜、发物。另外也要重视家庭环境,首先,希望家长为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其次,主张家长对患儿多鼓励和表扬,提倡鼓励式教育;最后,建议患儿少玩电脑手机,禁止看恐怖电影、玩刺激游乐设施,可以多参加平和的户外活动以转移注意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勿过喜或过悲,更要注意维持治疗,不可自行停药。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中药疗效机制研究较少等。对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今后还可以在疗效机制包括临床及实验研究,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多做努力。

猜你喜欢
肝风平肝钩藤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农技服务(2021年7期)2021-09-24 04:13:04
何华运用平肝止眩汤治疗老年眩晕经验浅析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法治疗高血压病62例临床观察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6例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49
调肝熄风汤治疗肝风痰扰型小儿抽动障碍60例
滋阴平肝法对子痫前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