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绝经前后诸证病因病机的古今认识

2021-01-06 02:12:03郝益辰宋殿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4期
关键词:女科肾水易怒

郝益辰,宋殿荣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妇科,天津 300250)

0 引言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一系列不适症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面红潮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情绪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古代医籍对绝经前后诸证并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历代医家对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较多论述。

1 中医古籍中对绝经前后诸证临床表现的相关记载

1.1 《素问·上古天真论》

书中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1]”。其对女性生理的不同时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明确指出妇女月经、生殖、衰老均与肾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提出了妇女绝经前后相关疾病的病机,及肾气、冲任虚衰,精血不充,不能温煦濡养,从而出现诸多临床症状。

1.2 《难经·三十六难》

《三十六难》中曰“肾两者,非皆肾也……右者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2]。”《难经》将命门视为“三焦之根,十二经元气之海[2],”明确指出一身精神皆藏于命门,女子生殖也赖于此。

1.3 《金匮要略》

1.4 《景岳全书》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病·不寐》篇中提出“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4],”其认为失眠时由于阴虚阳亢所致,而肾阴虚则无以制心阳之亢,阳不入阴则导致失眠。妇女绝经之年,肾水匮乏,阴精匮乏,阳气不得入阴,阴阳不交,出现失眠、多梦、不寐等病症。

1.5 《校注妇人良方》

《校注妇人良方·卷三·妇人怔忡惊悸方论第十二》中“一妇人患惊悸怔忡,日晡发热,月经过期,饮食少思……佐以归脾汤全愈[5]”、“茯苓补心汤治心气不足,善悲愁努,衄血面黄,五心烦热,或咽喉痛,舌本作强[5]”记载了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的惊悸怔忡、月经紊乱、善悲喜哭、烦躁易怒等症状,同时提出治疗这些症状的出现多因心神失养,治疗时应当养心安神。

1.6 《女科证治准绳》

《女科证治准绳·调经门》中“肾水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鬓发焦,筋骨痿[6]”中提到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肢体关节麻木不仁、须发白、急躁易怒等症状,是由于肾水不足,阴精空虚,不能上承其华,水不涵木,肝体阴用阳,则气机逆乱,不能克制,肝阳上灼,虚热内生,肝阴不足,加重津液亏耗,进而导致筋骨失养。

1.7 《女科撮要》

曾先生向记者披露了此前没有提到的一处细节:将父母安排在酒店大堂靠里的座位后,曾先生外出寻找周围是否有酒店可以入住,此时,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同样没有找到酒店的中国女留学生。由于深夜室外气温仅有9度,加之附近有难民和醉汉不太安全,曾先生就带着她一起回到旅店暂时取暖。

《女科撮要·卷上·经候不调》载“一妇人年四十,劳则足跟热痛,余以为阴血虚极……后遍身搔痒,误服风药,发热抽搐,肝脉洪数,此乃肝家血虚火盛而生风[7],”提出妇女绝经前后出现足跟疼痛与血虚阴亏相关,精血不能下达肢末,筋失濡养则痛;肝失疏泄,肺之输布津液功能不足,腠理失养,则皮肤瘙痒,责于肝郁血虚。

1.8 《黄帝内经太素》

隋朝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中对《阴阳应象大论》里的“衰之节……起居衰[1]”做了注解“始衰时节,年四十也……坐卧之居,日渐已衰也[8],”论述了妇女四十岁之后由于肾气转衰,脏腑气衰,出现的脱发、牙齿枯槁、面色枯焦等病理变化。

1.9 《辨证录》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健忘门》中有云“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谁知是肾水之竭乎[9],”其认为健忘可责之于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窍,故治疗中应当精血同补,使肾水能上通于心而生液,若单补心血却不填肾精,则仍然有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对于健忘的治疗也难以取效。此论述也解释了妇女绝经之年出现健忘的原因,并提出了滋补肾阴的治法。

1.10 《女科切要》

《女科切要》“大凡妇人经闭,气不调和,因而血不流转故也。故调经须以理气为先……使饮食加而元气复。一以和其气血,使气血调而经自行矣[10]”中概括论述了妇女绝经之年出现闭经、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是由于气血失调所导致的,并对此提出了治疗的方药。

1.11 古籍中除对绝经前后诸证里潮热盗汗、失眠健忘、心烦不宁等症状有所阐述外,也对这一生理时期的月经紊乱也有论述。例如《傅青主女科》中“有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者……谁知是心肝脾之气郁乎[11]”、《女科证治准绳》中“一妇人年五十,内热晡热,经水两三月一至,此血虚有热[6]”、《陈素庵妇科补解》中“天癸绝,今过期仍来……血来甚如崩败者,是气虚不能摄血……血来少而点滴六七日不止者,必有血留滞于经络[12]”“天癸应绝而犹来……知其天癸虽绝,犹有滞血积不行;今营卫不和,故复来也[12]”。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多责于冲任虚损、肝失疏泄、肾水不足、血热血瘀等。

2 中医古籍与现代中医对绝经前后诸证病机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故形坏而无子也[1]。”绝经前后诸证本是妇女生理过程,为肾精由盛转衰自然产生,但由于个人体质、胎产、疾病和精神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在这一生理转折中肾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引发本病。其病理基础为肾精不足,临床常见痰浊、气滞、瘀阻等,又累及到其他脏腑功能,尤以心、肝、脾为主,虚实夹杂,而致症状繁杂多变。

2.1 肾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皆衰,筋骨解坠,天癸尽矣……而无子耳[1]”指出女性生长、生殖及衰老与肾之间关系密切,认为五脏六腑之精均归于肾,肾精充足则妇女生理生殖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而肾者其充在骨,肾精不足,筋骨失养,则会出现腰膝疼痛、足跟痛等症状。《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五·人合·四海合》言“脑减不满颅中,故脑易转,喜耳鸣也……髓虚,四肢腰膝无力,故懈怠安卧也[8],”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的间断或者长期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肢体乏力、失眠不寐也与肾虚相关。

罗元恺[13]将妇女一生的生殖功能变化过程概括为肾气盛则天癸至、任通冲盛则可行经及妊娠、肾气衰则任虚冲少、天癸竭以致闭经、绝经甚或不育。国家级名老中医蔡钢[14]认为,肾精充盈产生天癸,肾精不足天癸枯竭,为本病的发病之本。罗志娟[15]认为本病以肾虚为主,肾阴水不足不能制约亢盛心火则热扰心神;肾精不足不能生血,水不涵木使肝失所养,以致气滞血瘀,肝气不舒而有烦躁易怒等症。

由此可见,人体阴阳失衡则百病丛生,肾者,受脏腑之精而藏之,肾精不足,则冲任空虚,月经不调,或迟或闭;肾阳乃命门之火,温煦推动肾气运行,肾阳虚衰则胞宫失养,胞脉虚寒则也可导致月经迟闭;肾精不足,阴虚内热,则气血逆乱产生崩漏;肾阴虚而虚阳上亢,津液不固而致潮热汗出;肾气虚衰,五脏失养,肾生髓不足,则致腰膝关节酸痛。可见肾虚则阴阳化源不足,使得阴阳失衡,则肾阳偏盛肾阴偏衰,阴虚不能制阳,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绝经前后诸证。

2.2 肝

《灵枢·天年》有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16],”《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中也有“肾水绝则木气不荣……筋骨痿[6]”之说。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妇女七七,肾水亏虚,肝木失养,阴阳失调出现阴虚火旺之证,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盗汗、月经不调等。肾气虚衰引起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而致情志不舒。

叶燕萍[17]通过研究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症状及舌脉,发现肝郁肾虚挟瘀型和肝郁肾虚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它证型,分析认为肝主情志,情志抑郁或易怒多责于肝气郁结,而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临床表现也多以情志不舒、急躁易怒症状为主,因此其认为诊断本病时以肾虚为主而忽略肝郁是有失偏颇的。姜坤[18]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的功能失调。金季玲[19]也指出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生活中多有矛盾纷争,使得肝气郁结而致此证诸多临床症状。

由此可见,绝经前后诸证中更为突出的表现,如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失眠等血管收缩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与腰膝酸软、耳鸣乏力等肾虚症状并不相符;而肝郁化火则致烦躁易怒,善悲易哭,胸闷气短等。可见除肾虚外,肝火上冲也是本病的根本病机之一。

2.3 脾

《女科撮要》中有云“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患因脾胃虚损……或因脾经郁结……此等症候,无不由脾胃先损而患[7],”其认为闭经与崩漏责之于肝脾,与脾相关。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又主统血,约束气血在经脉之中运行,脾胃功能的运行依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肾阳不足则脾之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出现崩中漏下、血溢脉外等症状。另外,女子衰老自“阳明脉衰”开始,后天之本渐衰,脾胃之气渐弱,升降功能失常,精微物质生化不足,气血虚则肝失所养,肝血不足,木虚土乘,进而出现腹胀纳差、神疲气短、善太息等表现,同时也影响冲任,导致月经失调。

杜新平[20]认为天癸渐衰与肾气衰退有关不可否认,但天癸自衰退直至耗竭,也与中焦运化功能不足密切相关。余庆[21]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还与脾不升清、虚火上炎有关。杨琦[22]认为妇女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先天之本已然不足,而此时阳衰体弱,生机不足,脏腑功能更多依赖脾胃功能强弱,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充养先天,加之社会压力、环境因素等使得妇女思虑伤脾,则表现出气短乏力、脏器下垂等症状,因此其认为脾胃虚弱才是现今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可见,对于本病病机的判定,还应充分认识到脾胃功能的影响。脾阳不足则水谷精微运化无力,升清不足,见有火热之象,则表现为四肢烦热、口苦口干等症,但又由于脾气虚,清阳不升而出现气短、头晕、嗜睡等症。

2.4 心

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正常情况下,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若阴虚阳偏,则热扰心神,故而《景岳全书·杂病·不寐》中有“有因肾水不足……亦不得眠[4]”之说。《医学衷中参西录·朴硝、硝石解》中记载有“年近五旬……多思虑则心热气结,其津液亦恒随气结于心下,经心火灼炼而为热痰[23],”肾主水,若肾水亏虚,不能制阳心,心火灼炼痰热瘀结,出现心烦不寐,潮热汗出等症状,而痰瘀日久必将影响气血运行,脉络固涩,出现血瘀之象,例如胸痹心痛、皮肤瘙痒、舌质紫暗有瘀斑等症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必停留成瘀[24]”为绝经前后妇女出现胸痹心痛提供了依据。

国医大师徐经世[25]认为本病是由肾气渐衰又肾阴不足,阳失潜藏,导致心肾不交,则引起失眠怔忡、潮热汗出、烦热等症状。吴向红[26]认为本病神疲、失眠、心悸等临床表现,还应将其考虑为“心气虚”,心气虚使元气不足,阴阳受损失于平衡而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由此可见,肾阴亏虚则阴不制阳,虚火内生,心火亢盛而致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而心肾相通又有赖于肝气往来,肝失疏泄则致情志不宁;故而除涉及肝肾功能失调外,心的功能失调也是形成此病的关键。

3 小结

综上所述,肾虚先天之本不足为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兼见心、肝、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肾阴不足无以滋水涵木而致肝郁火旺;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使脾胃后天之本生化乏源,因虚致实,最终引起虚实夹杂,水湿、痰浊、瘀血丛生而致病。

猜你喜欢
女科肾水易怒
中医名言拾粹
光明中医(2024年5期)2024-03-30 17:22:44
基于数据分析比较《叶氏女科证治》《傅青主女科》学术特点
柴胡女科之用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浅析《傅青主女科》中莲子用药规律
Talking About Sleep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养生阅刊(2020年11期)2020-12-23 04:37:54
Lessons from Compiling and Translating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
翻译界(2020年2期)2020-02-25 06:26:34
潇洒才年轻
大家健康(2016年4期)2016-12-23 01:00:14
潇洒才年轻
意林(2016年8期)2016-05-03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