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达 易小斌
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通过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培养知识基础厚、工程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对支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1,2]。
我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湖南醴陵是中国陶瓷生产重镇,2020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陶瓷之都”,其电瓷产量占全球三分一,日用瓷产量占全球十分之一,陶瓷年产值已突破700余亿元。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成立于2016年,是由湖南工业大学与醴陵市人民政府按照联合办学的模式,坚持“服务地方陶瓷产业发展”为宗旨,办成具有鲜明醴陵陶瓷特色的产业学院。本文针对“校地办学、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开展“政产学研用”陶瓷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主要是高校教师,但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对产业和市场的深入了解,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用型”的目标性不够明确,体现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后续学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实用性欠缺,往往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3]。
课程体系的建立仍以高校“知识本位型”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大”、“全”、“泛”,如专业基础课程按大纲要求完成课程体系“规定动作”;专业必修课程虽也开设与产业相关的课程体系,但没有去深究所设课程与实际生产现状的对应关系,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际连接以及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且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片面化、模式化、学校化”主导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不能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开展,学生对专业应用型的认知不全面,在后续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够强烈,无法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4]。
教学模式主要还以传统学校教学为主,虽然也结合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相互融合,相互切换,还是分两部分完成;学生对“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认知并没有深入体会。教学内容较单调,仅以教材内容、基础实验内容、企业实习生产岗位内容开展,更新较慢,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5]。
教学过程中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主要以高校教师为主,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虽具有高学历,但主要还是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虽说专业理论掌握较好,但缺乏产业实际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指导存在欠缺[6]。
一方面,从高校角度来说,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学生完成学校规定学分以及考核成绩来判定;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考核,则难以体系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针对用人市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待学生毕业后,经一段时间工作过程才能展示出来,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则具有延迟性,同时评价体系也不够健全[7]。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指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户等主体,结合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模式简言之:“政”主要指政府行政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政策宏观指导作用;“产”代表的是企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者和实践者;“学”主要指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研”主要是指科研机构,其可协助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场所和指导;“用”代表的是目标用户,可等同于就业需求,目标用户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导向;上述五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持[8,9]。
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面向醴陵陶瓷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拟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团队、评价体系等建设方面,整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多主体资源、开展陶瓷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陶瓷产业需求融合的目标。
在保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如推进“引企入教”,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中,邀请企业负责人、研究所技术员共同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如我院陶瓷材料方向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有《粉体工程》、《陶瓷工艺学》、《陶瓷坯釉料制备》、《陶瓷成型技术》、《陶瓷烧结技术》、《材料测试分析技术》、《特种陶瓷》等紧密结合陶瓷材料生产工艺与应用相关的课程,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实践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增大实践课程体系比例,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比例提高了16.7%,主要从上述专业理论课程中分离出8~12课时作为实践课时,以《陶瓷工艺学》授课为例,将实践课程直接开设到企业和研究所现场,理论与生产结合教学,学生对教材知识和应用的理解会更深入;另一方面,结合政府行政部门对未来3-5年产业发展方向和调研企业用人需求,适当调整实践课程,如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的侧重点,缩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距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实践类型的培养。陶瓷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需改变过往以学校“填鸭式、理论化”教学为主的现状,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贴近陶瓷生产一线。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醴陵陶瓷产区就近办学的优势,通过首期与十五家陶瓷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直接将课程教学搬进工厂、研究所,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共同上课;或学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微信群、QQ会议室等传媒方式,直接联系生产一线负责人,开展沉浸式直播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研究所紧密联系,将企业研发项目融入实验课程体系,如企业釉料研发项目,切入到《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课程体系;陶瓷坯料烧结性能检测,切入到《陶瓷烧结技术》课程;陶瓷坯釉料原料分析,切入到《材料测试分析技术》课程等;通过开展上述贴近企业研发项目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专业应用性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起到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就业距离。在实习教学过程中,依托落地醴陵陶瓷产区的近距离办学优势,改变以往集中性实习过程,采用轮转式实习方法,如将班级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每组在一个企业实习一周后,轮转到下一个企业;同时每一个实习小组内学生在企业岗位也可轮转;此种“企业间大轮转、企业内小轮岗”的实习方法,一方面企业承接实习人数较小,管理方便,岗位补充适当;另一方面,学生不再是扎堆在同一个企业实习,同时轮转过程中,较短时间内,学生可接触各种陶瓷生产工艺,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实习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师资团队的建设要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型为抓手,推动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践的实效性,通过实践教学过程,历练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实训团队,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进而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院师资团队建设中,首先,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醴陵陶瓷产业新兴技术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青年教师;其次,培养自身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申报企业研发课题,同时将研究课题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最后,聘请企业和研究所相关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课题导师”。上述三种师资力量的建设并不是各自独立的,通过“学校老师走出去、企业老师引进来”的模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定期交流,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要用好政府对师资团队建设的良好政策,如醴陵市针对优秀人才颁发的“人才绿卡”,在购房、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具有优惠政策,保障高学历、高技能师资团队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利益。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应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评价,评价主体为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学生。针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几个方面;同时也把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采用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学生在校期间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进行动态检验。其次是学生毕业离开学校1~3年,工作岗位上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的评价。此部分评价主体就要结合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协同完成,主要针对学生就业后,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工作岗位适应性、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性以及对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反馈高校,高校即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陶瓷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局面,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结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陶瓷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建设,坚持以“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应,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长效机制,为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