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冬梅,孙凤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0)
气管切开是解决脑创伤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一种技术[1]。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呼吸中枢受损、误吸、意识障碍等原因而致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由于患者呼吸道的变化,空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而没有被鼻腔加湿和过滤。气道的开放削弱了呼吸道的原始加湿效果,并且在重度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添加了大量的脱水剂,使气管内的干燥程度加重,更加容易造成痰液黏稠结痂,加重病人肺部感染的机会[2]。因此,保持有效的气道湿化极为重要。为了改善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我科于2018年07月至2019年06月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并与间歇气道滴入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07月至2019年0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需要行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42例,均采用一次性气管套管,昏迷评分(GCS)≤8分,其中男25例、女17例。排除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支持及病情危重随时可能死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1人,平均年龄(35.6±2.6)岁,昏迷评分(GCS)(5.2±1.5)分。对照组21人,平均年龄(36.7±2.8)岁,昏迷评分(GCS)(4.9±1.6)分。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昏迷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观察组采用广东省东莞富利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面罩型医用雾化器,每次将10 mL湿化液加到雾化器的雾化罐内,用导管连接氧气,以氧气为驱动气源,调节氧流量4-6L/min,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处,用系带固定于颈部,进行持续雾化吸入。雾化器每24h更换消毒一次,有痰液污染时随时更换。②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滴入法:用5 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3-5 mL,沿气管内套管壁环周缓慢滴入气道,每30-60分钟滴入一次,吸痰前后再滴入1-2 mL,并根据痰液粘稠度增加或减少湿化液。
1.3 其它。两组气道湿化液均选用0.45%氯化钠溶液,基础护理相同,翻身叩背1次/2 h,盐酸氨溴索15 mg+异丙托溴氨100 ug雾化吸入q8 h,肺部有痰鸣音或咳嗽时吸痰。两组患者均在连续观察10天后进行效果评价。
1.4 评价标准。
(1)湿化效果[3]:湿化不足:痰液黏稠、量少、不易吸除,肺部呼吸音粗或干;湿化良好:痰液稀薄、量适中、易吸除,肺部呼吸音清晰;湿化过度:痰液呈泡沫状、量多、吸之不尽,肺部大量粗音,或短期内明显增多。
(2)痰液黏稠度判定[4]:痰液黏稠度分Ⅲ度:I度痰液如米汤样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II度痰液较I度痰液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玻璃接头内壁,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
(3)出现并发症标准:①痰痂形成:吸痰时吸出痰痂或痰痂阻塞吸痰管。②肺部感染:医生会根据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具体的诊断标准是患者的咳嗽,痰浓稠和肺部湿ra音,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发热,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X线摄片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③气道粘膜损伤的诊断标准为:在人工气道建立后的一天吸痰时发现痰中有血或带血的痰[5]。④刺激性咳痰:气道湿化过程中发生连续性咳嗽或呛咳[6]。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的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正常情况下,机体吸入的气体经鼻腔、口腔、咽喉部到达气道[7],而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气体未经口鼻加温加湿直接吸入下呼吸道[8],未加温加湿的气体进人气道后引起呼吸道黏膜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痰液滞留,降低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引起或加重机体缺氧,继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9-10]。人工湿化的目的是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保持分泌物引流通畅。若气道湿化充分、咳嗽反射差的患者仍可以靠纤毛的活动和体位引流排出分泌物[11]。因此,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后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湿化效果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12]。
对照组采用间断滴入法湿化气道,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人工气道的干燥、缺水,但存在弊端:①人工气道得不到持续湿化,不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状态,容易使痰液粘稠形成痰痂;②一次滴入3-5 mL,易引起刺激性呛咳,部分湿化液被咳出,影响湿化的效果;③因痰液粘稠、吸痰不彻底而增加吸痰的次数,容易导致气道粘膜出血;④反复的吸痰、呛咳,容易使脑细胞缺氧,加重脑水肿;⑤肺部感染常因气道湿化不充分而增多。观察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作用原理是使用高流量氧气作为驱动力,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直接将液滴撞击成小雾滴,用氧气作为驱动力将气雾微粒吹入较小气道,到达深层气管和肺组织,改善局部气管痉挛,消除水肿或炎症等[13]。持续氧气雾化的雾滴小而均匀,随呼吸持续进入气道,接近人的生理状态,避免一次滴入过多的湿化液而导致刺激性呛咳;雾化的同时还可以吸氧,改善了颅脑损伤患者缺氧及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