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5 03:16李敬
人物画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李敬

摘 要: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处于上升期阶段,无论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还是职业化,较之十年前已有巨大改观。但近几年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低程度的职业化不能与之匹配。专业化的超前与职业化的落后同时存在的悖论导致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一大困境的产生,那么职业化落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促进职业化的发展。本文基于期望理论视角,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进行剖析,发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社工机构自身环境、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等都对职业化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都是链体式影响,环环相扣。并从政府层面、行业环境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突破困境,寻找路径,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化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背景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早已在1987年起步,但不成熟,专业地位不稳固,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从学者到学员都是在探索中寻求发展。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19世纪末已经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和健全。而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没有成长壮大以来,这与我国培育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土壤对比国外环境存在巨大差别息息相关。

以美国为例,MSW在美国设有的学校很多,也是社会的主要职业之一。有供应必然是因为有需求,而美国会对社工有如此大的需求量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问题。MSW在美国可以称作是一种“万金油专业”,拿到MSW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可以到大中小学幼儿园做学校社工,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可以到社区(community based)老人中心、妇女儿童中心;可以到医院,既可以到住院部做内诊(in-patient)也可以到精神外科(out-patient)做精神病回复治疗;可以到政府机构,做家庭暴力、解毒、青少年行为的疏导、军队社工、监狱社工;还可以做海外援助社工;如果在美国拿到临床执照,可以开私人诊所。除了最后一个开诊所,显而易见,社工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中的下层民众。对社工的大需求量是高福利社会系统下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作者工作的大部分机构都是政府、保险公司、医疗保险支付其费用。绝大多数都是非营利性。

而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依旧迟缓,社工被强调的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而在社会治理中,社工更多参与的是社区治理,相比于西方的多元化职业道路,中国社工职业化的未来就很窄,而经费来源也是政府进行出资。经费单一这一点也限制住了社工机构的发展。同时,社会工作认知度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各个专业就业率的较低水平,而且专业对口率也相当低,社工薪资福利待遇低于社工期望值,职业上升期较长等等一系列原因,都限制了我国社工职业化的发展。这与国外社工职业的“吃香”状况截然相反。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也就是从专业化带动职业化的发展,这就形成了專业化超前于职业化的不利局面。近年来,在政府强力推动和高校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在全国快速发展。根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有53.1万人,相比201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持证综述,增加了9.2万人。整体来看,持证人数持上升趋势。但还是达不到国家的要求——2020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0万。据2019年的民政部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已有80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从此类数据可对比出,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远远大于社会工作者的从业人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超前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而职业化存在的问题则是阻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理论基础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理论[1]。该理论认为人们采取的各种行动的原动力和激励力被对需要达成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所决定。行动与结果之间存在可能性,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差距就叫做期望值。田兰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动机强度与效价及期望值成正比[2],其解释了期望理论公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基于前人学者对期望理论的解读,本文采用“期望理论”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及影响因子进行剖析。

三、影响职业化发展原因分析

1.政策环境的影响

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象征。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的一系列相关规定,此次规定,指明了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基础。

2016年10月18日民政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此次《意见》的提出,从国家政策来保障社工人员的基本需求,减少社工人员一定程度上的顾虑,这是国家对社工行业的鼎力支持。一个行业,在起步阶段,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将是“举步维艰”。《意见》的提出,对于社工行业来说犹如“雪中送炭”,缓解了社工行业的就业压力。但由于社工行业起步晚,相关制度建立的并不是很完善,社工行业由于自身特点导致《意见》的提出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困境。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相关制度体系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2.行业环境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资格职称评级周期长,要求高,毕业生难考,不愿意从事社工行业,而不是专业人员的社工人员,其专业化程度低,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导致资格职称的获取较为困难。

社工机构作为社工行业发现的基石,其发展较为迅猛,截止2020年12月份,合肥市已有104家社工机构,数量较多,但实力参差不齐,机构内部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建立其本行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自身环境达不到从业者的要求。一方面是薪酬结构体系和晋升体系制度不完善,不能利用高回报来吸引、留住社工专业人才,职业化道路拓宽的前提就受到阻碍。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工人员的自我尊重的需求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如果不能保障好社工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其从业于社工行业的意愿将会大大降低,从而“跳槽”现象频发,职业化的程度也难以提升。社工职务有实习社工、基层社工、主任、总监、督导等,职称有社工助理、初级社工师、中级社工师。而实习社工的工资是最低的只有2000元多一点,基层社工与主任级别的工资也是3000元多一点,差距不是很大,这会直接影响社工晋升的积极性。有中级社工师职称的社工人员的工资一般是4000多元,相对其它行业,拥有中级职称的工作人员工资普遍6000-8000元。相同条件下工资却相对较低,人员离职率则会提高,影响社工行业职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社工机构招聘从业人员的门槛较低,对其专业化要求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从事社工的数量规模较小,其工作内容较之其他类似计算机行业的专业性较低,在社工机构稍加培训,即可“出师”;或者一个社工点只需求一个专业社工人员带领其他飞专业工作人员,也能处理好社工项目的运作。这种招聘方式没有很好将专业社工人才招收到社工行业,专业人才流失率较大,最终影响职业化的发展。

3.传统文化的影响

社会工作秉承着利他主义的核心进行发展,其主旨与我国的“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社会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社会工作进入我国以来,能够立足且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点。但我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居民之间的关系靠“人情于血缘”建立起来,无论是居民之间的矛盾解决还是求助方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熟人,而不是西方传过来的社会工作者。“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更是与西方的外向表达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讲究的是内部解决问题,而不是求助于专业人员来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导致了人们向机构寻求帮助的自主性被排斥,社会工作这个职业还没有完全被接受,社工人员无法有效挖掘案主,也不利于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

四、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加强社工行业法律法规建设

要想实现社工行业的长期发展,此时需要得到相关法规的保障。从社工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时间还很短,这使得行业相关法规还缺乏完善性,同时滞后于行业的发展。现阶段,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但这更多的是对社工行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而提的,对于社工行业从业者的详细法规制度,当下还处于空白状态,尤其需要解决从业人员的顾虑。各区域可根据自身的社工行业发展态势,来构建出一些地方法规,并注重特色打造,建立起特色化的社工法规体现出,从而从法律层面来保障从业者的权利,同时促使他们履行自身的义务。相关行业法规的建设,可以规范行业人员管理,提升社工工作的灵活性,并创造出基金的就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加入到行业发展当中,驱动行业的创新发展,最终提升社工行业的职业化程度。

(2)拓宽社工人员从业方向

自社工传入我国,便与社区二字无法分割,高校社工专业的学生自学习这门专业起,毕业时的对口专业就已被限制住,然而对口的专业条件也被限制,包括社工薪资低,社会认同度低,资金来源单一,这些都成为社工专业人才不选择从业于社工行业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社工专业的对口是社工机构的社工人员,主体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主要职责是在小区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包括文明宣传、和谐社区的工作。而社工人员本不应该受限于这些条条框框,社工专业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还可以从事其他相关工作,专业对口率也不应仅限于社工行业,还可以开发新的岗位,例如与扶贫办类似的职业,依托乡镇村委会,成立社工站点,帮助农村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等等,而不再局限就业于城市社区。将社工行业的就业方向拓宽,有助于公众了解社工行业,更易接受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2.学校层面

“教师领航机构”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教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引领者,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建构专业人才与社工机构之间的有效桥梁,为社会直接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并通过这种直接对接的方式来留住社工专业队伍人才,让学生在自己创办或熟悉的机构进行一周两次左右的课后实习,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长期接受社工实践教育,增强职业归属感,对社工行业产生更高的专业认同感。这对于学生从事于本专业行业具有提升作用,降低社会工作者的离职率,提升社工的职业化程度;另一方面,机构的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教师来到课堂,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带动学生快速学习社工领域知识,这种模式能够“以专促职、以职带专”,从专业人才这一角度有效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3.行业层面

(1)优化薪酬晋升系统

基于此状,社工机构需要从内部改革,努力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比例控制在50%左右,以此提高基本员工的薪资水平;第二要拓宽员工晋升通道,增加职称数量,优化职称评估机制,使得“未来就在眼前”让更多的从业人员看到社工行业发展的希望;第三要改善社工机构软环境,现代毕业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环境和企业的文化氛围,从精神上感受到身心愉悦,会对工作产生较高收益。

(2)改善机构招聘流程

社交网络包括在当下最为热门的各种社交网站,例如微信平台、抖音短视频、腾讯微视、微博。这些网络平台都是当今社会总计使用次数最多的网络交流平台。社工机构能够通过公众以及学生群体常用的社交网络,来向他们推送一些招聘社工人才信息,从而促进平台信息的传播,这样的宣传方式简单方便易于接受,一方面能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于本行业领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就业于社工行业的几率;另一方面运用当前网络流行短视频工具,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进行拍摄,精心制作的视频若能够有效传播交流,便能提高广大网友对社工的社会认知度,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社会工作这个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有何宗旨和目标,以扩大社工工作的社会发展基础,使公众有效意识到社会工作的发展潜力,减少机構招聘过程中的阻碍,为社工行业的职业化发展,社工学生就业本行业的过程更加顺畅。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相较于十年前已有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社工行业相关体系制度的建立,还是社工专业人员的扩大,一方面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反思影响社工行业职业化发展的阻碍力有哪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增加对社工行业的专业认同感。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依靠的不仅仅是政策支持,更多的是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同样,公众的理解与认可则能够从思想维度促进职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Victor H. Vroom.Work and motivation[J].New York Wiley,1964(06):20-22.

[2]田兰. 湖南高校旅游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