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妍
游戏是幼儿发展语言、认知社会的重要工具。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触摸、想象、创造性地再现生活经验,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省镇江新区平昌幼儿园以角色游戏为抓手,边走边思、边思边研,捕捉幼儿最本真的特点,满足幼儿的真正需求。
在创设角色游戏区域之初,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幼儿始终处于简单重复的“纯玩”状态。教师经过大量理论学习与多次外出观摩,角色游戏环境逐渐丰富,但幼儿对游戏的兴致并不高。在“儿童立场”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开始反思:角色游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了吗?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吗?如何真正把游戏还给幼儿呢?
经过多次商讨,我们决定对游戏的环境、主题与内容,不做任何预设,当对游戏“放权”后,幼儿确实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哇时刻”。比如,幼儿游戏前会主动布置环境;游戏遇到没有符合自己需求的道具时,会动手制作一些简单道具;常常出现以物代物的情况……
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幼儿的想法层出不穷,面对诸多游戏主题,教师如何给予相应的支持?游戏主题频繁更换,教师如何推进幼儿游戏经验的进阶与深化?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了角色扮演游戏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教师小郭在一次课题研讨会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幼儿对小医院很感兴趣,可是大家只争医生的角色,病人的角色无人问津。即使教师通过减少医生的工作服来控制角色的人数,那些“小病人”在“看病”之余,仍是忍不住摆弄本该医生操作的用品。“我翻阅了很多关于角色游戏的书籍,但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运用教师的权威干预?”面对小郭的困惑,大家商讨后决定先观察游戏情况并询问幼儿选择医生的原因,之后再采取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了解,小郭发现幼儿喜欢做医生的原因是“小医院”角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播放了一段医生工作的视频,同时告诉幼儿,医生是守护健康的英雄。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教师的推动方向密切相关。
在下一次的角色游戏中,小郭选择做一名病人。在游戏分享环节,她和幼儿描述了自己这名“小病人”的表现,又带领幼儿参观了医院,体验看病的流程并观察医患之间的互动。此后,幼儿不再抵触病人角色,游戏情节也丰富了许多。
由此可见,支持幼兒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放手”。角色游戏中,教师不仅仅是一名观察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还应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游戏分享时,教师有目的地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经验。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理论引领、现场观察、发现问题、反思调整”的闭环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逐渐学会从游戏的“台前”藏身到“幕后”,以便更好地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游戏研讨活动又让教师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改进并完善游戏。
在“儿童立场”价值观的引领下,幼儿园角色游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蜕变。蜕变的背后是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是我们对于幼儿的信任与尊重,是我园对于自主角色游戏研究的坚持与执着。今后我们将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知识,以游戏之方行教育之事,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责任编辑: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