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儿童探索,培养学习品质

2021-01-05 22:41何敏
教育家 2021年50期
关键词:成人想象爷爷

何敏

“奶奶,你快挖呀!你怎么不动?你挖呀,挖呀!”在轰隆隆的地铁车厢里传来一个3岁孩童焦急的催促,他摇着奶奶的手,往下拽,说明挖要向下,奶奶之前摆一摆手那样不算。抬眼又对站在他座位前的爷爷说:“没水做不成水泥,铺不了路。爷爷你现在是‘卡车’,要工作起来,先喷点水。我这里没有黄沙了,你运一些来,铲的时候往下一些。”说着就弯下腰双手向后伸,模拟卡车卸货的样子。奶奶对孩子说:“爷爷吃不消了,得让他坐下来。”孩子却说:“爷爷不累,不需要坐,卡车都是高高地站着。”语气表示出对身材高大的爷爷的重视与“重用”。他循环地重复着挖土、喷水、运沙、搅拌的动作,嘴上的话语也一直不停。

奶奶持续地劝他让爷爷坐下,但孩子沉浸于自己的工程车修路情境,乐此不疲。他一定仔细观察过工程车的工作状态和运作方式,用自己的行动模拟、表示出来,仿佛整个世界此时只有这些。这不正是专注、认真、热情、主动、充满想象、创意与坚持的良好表现吗?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世界是新奇的,充满着趣味。好奇的本能让他们自然地对任何事物都摸摸、看看、玩玩、想想,热衷于探索并能有创意地加以表现。能干而忙碌的成年人,如果能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怎么探究、怎么与世界互动、懂得他们的想法和雄心,将使亲子关系、师幼关系融洽,支撑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索、表达与表现。

有时候成人需要退得远一些,在一旁观赏、体察、支持,让孩子随时迸发的自然好奇变成理智的好奇——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有自己的构想、点子并加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展现出主动、专注、坚持、创意、想象等可贵的学习品质。这些影响终身的品质和丰富的自我,是童年特有的闪光点,需要成人觉察、培育。

理解小小探索者。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几周后就展现出探索行为。一旦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就会用身体感知可及的物品,并发动源自祖先的动作与思考图式,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人、事、物,并将探索的过程、方式、结果纳入,开启“自我”与世界的互动之行。

一开始作为求生存而进行觅食的动作图式——觅食反射,不久之后就随时转换为探索之用。在并不饥饿时啃手、咬勺子、舔衣服,以及后来把石头、树叶等够得着的物品都往嘴里放。大人往往劝孩子不要吃脏东西,会生病。殊不知许多情况下孩子放进嘴里不是“吃”,而是用熟悉的方式进行感知、探索,味道不好的会吐出来。如果成人惊慌地打断,反而容易造成孩子误吞。

探索的接力棒由“动嘴”转到“动身体”、调用各种感官,尤其是“双手”。摆弄、搭建、扔、转、拍、爬、翻、钻、攀、滑、跳、滚、踩,在“动手动脚”的各种操作中探知周围的空间、关系、特征、变化。一点点、不知不觉地扩展着认知范围、内容,更新着方式,身体的参与和双手的操作运用于不同的物体,增加新的内容,由此丰富、积累、组合,形成复杂的外化、内化。关注特殊性的经验多了之后就概括成一般性;也探寻多样性、可能性,并应对变化。

人类幼年时期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亲身体验与操作,“我动、我玩,故我在”,与进入语言、符号思考为主的大龄儿童及成人截然不同。成人所能做的是提供时间、空间、材料,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互动。这既是在探索,又是在形成自我。孩子仿若自带动力系统的火箭式探索者,最需要的就是实现自己的想法,成为主宰。

让奇思多“飞”一会儿。孩子有弱小、依赖的一面,常常让成人忽视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这些楼、树为什么在这里?”“怎么造出整个宇宙?”“在污染了的水里,鱼怎么生存下去?”“我想设计那种可以像鸡蛋一样滚动的房子。”“月亮跟著我走,我走得慢它也跟得慢,我快它也快,它怎么做到的?”“我们这个‘隧道’要穿过地球中心到另一边去。”“这个东西砸到地面发出好大的声音,全碎掉了,我想把其中一个摔得更碎些。”……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幼儿有着奇特力量,在对周围事物有基本的感知后,就发动了思考的引擎,随时随地提出对周围各种事物、现象的看法、想法,加入大胆、奇异的想象,在头脑中重新建构着一个他们所理解的世界。他们还会不时冒出运用、设计、制造的点子,仿佛踏在可以撬动世界杠杆的一端。他们是小小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创意十足、信心满满。这时候成人只需要平和地倾听、肯定,支持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使孩子产生更多的探究和创意。

珍视想象,接纳挫败。作为世界的新来者,孩子发挥着这个年龄特有的想象力,不能用成人心中尊重“客观”的尺子来衡量,更不要用现实的标准任意裁减。哪怕他们产生蚊子有自己的王国、影子可以复活、筷子能变魔法、气球能带着他飞起来等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这不是他们不尊重事实,而是他们变换着尝试性地猜想和思考。

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能够在头脑里实现岂不快意?“这个想法真奇妙呢。”成人只需要肯定他们的想法,提供一些纸张、适合的彩色画笔,建议他们把设想画出来,一定会收获一个想象、设计、记录大师兼画家。有些想法会通过搭建、手工表示出来。成人提供一些废旧纸箱、包装、积木、棍子,孩子就能给我们开发出“闯关道”“通天神梯”或者“纸箱乐队”。

思考多样、想象辽阔,付诸现实时也常会错漏、失败,显得可笑、可怕。泥浆配置的“毒水”粘到一滴就致死、费时费力搭的“木屋”不够稳固而轰然倒塌、侧着从斜坡上滑下来控制不住速度摔倒在地……成人如果因此责怪、贬损他们,就阻碍了他们的探索、思考和成长。在成人能够应对的能力范围之内,容错孩子的纳误,将会带来一个主动、专注、坚持、肯动脑、愿意想、乐于试的行动力强的孩子。

在大自然中探索,陶冶品性。探究事物的奥秘,应该到大自然中去。从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才能切身体悟自然的奥秘、深刻地理解“自然”科学。这大概就是开办“森林幼儿园”、重视“大自然中的户外活动”“冒险游戏”的哲学思考之一。尤其是在北欧国家,无论是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都会保证较长时间(天气好的时候常常是一整天)到大自然中去,登山滑雪、聆听风雨、感受季节、采果刨根、追逐小动物。一方面,自然中灵动、多样的一切最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自然环境中空间大、约束少、噪音小,有安静的时间来思考、回想、收集、搭建。如果有同伴一起,尽情玩耍,在玩中探索、制作、表达、交流、想象,这样的生活趣味盎然、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在自然的怀抱中体验自然的生态,与自然建立更切实的联系,形成对自然的归属感。切身地体会生命来自自然,最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保持心灵的安静、祥和;形成生态意识,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孩子来自父母,亦属于更广袤的世界。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成人想象爷爷
快乐的想象
养大成人
一生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