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峰,卞雨晨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只有创新驱动的经济才能实现持续的高质量发展[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而提高创新驱动力应聚焦于提高企业创新动能。 企业创新活动依赖于研发投入,考虑到银行信贷配给已成为常态,信贷配给促使银行将信贷资金配置于低风险企业或项目,而企业创新活动往往呈现高风险及长周期特征,为此,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约束加大,研发投入水平大幅降低,这会对企业创新带来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困境,本文从企业内、外部治理层面展开研究,以揭示两者协同治理对企业创新投入意愿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为提升企业创新动能提出政策建议。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对于内部治理层面。 内部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由于存在管理层短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可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但相关中介及调节作用研究仍为空缺[2-3]。对于外部治理层面。董事联结关系会产生创新决策引致,由于法律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关联企业可能出现创新模仿行为,稀释企业创新的边际收益,从而降低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愿。 一方面有研究认为董事联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稳固企业间业务关系,降低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并购绩效,提升企业业绩等[4-6]。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董事联结会降低企业治理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独立性,损害企业监督功能,不利于技术创新[7-9]。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董事长兼任CEO 会对企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10]。 提高研发人力资本和降低研发融资约束也被证实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渠道[11-12]。因此本文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拓展模型,以揭示内部控制、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影响过程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成长性及企业产权性质。 因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第一,构建面板回归基准模型,考察了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第二,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考察了研发人力资本与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董事联结与企业创新关系中是否承担着中介作用。 第三,引入调节变量交互项构建拓展模型,考察了两职合一对内部控制、董事联结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四,进一步考察了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成长性及企业产权性质。 本研究成果将科学揭示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规律,为提升中国企业创新质量及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动态手段,其本质是生产经营的一部分,同时也持续监督生产经营的过程,保证生产经营按既定的方向进行。 首先,提升内部控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管理素质。 其次,创新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中国很多企业部门间分工不明确,职责划分冲突,导致工作中出现责任推诿现象,降低了决策执行效率。 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有利于协调各阶层和部门的活动,保证企业创新活动有序进行,而不是被动实施[13]。 再次,创新项目往往具有保密性,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董事会和管理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委托代理问题的风险,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换[14]。 一方面信息沟通有助于使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企业创新的远期收益和成长性,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贷款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信息沟通减少了部门间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降低沟通摩擦,提高企业生产活动协调度,提高研发资金利用率,防止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长期发展。因此,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可以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然而创新风险是制约企业创新的关键,媒体往往会夸大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造成股价波动,企业所有者会担心企业控制权削弱,进而规避创新[15-16]。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可以科学测度创新风险,正确评价外部竞争、法律环境、内部运营安全和信息披露,企业经营者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选择合理的风险投资组合,控制投资收益不偏离特定目标[2,13]。 因此,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可能会减弱管理者的冒险精神,不利于企业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竞争性假设:
假设1a: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促进企业创新。
假设1b: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抑制企业创新。
董事联结是公司董事会成员在其他企业同时兼任董事并产生公司关联的活动,是联合控制企业的方式,同时也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承担了企业间信息资源的载体。 一方面,跨越企业界限来搜索外部关键资源是企业控制和分配资源的重要机制,它能为企业间技术合作以及形成战略同盟进行联合式创新提供条件[17]。另一方面,兼任董事产生的资源共享对企业战略保密性产生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治理能力,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淡化企业边界,降低企业独立性[7]。 首先中国当前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这种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会损害企业创新的长期收益。 若一家企业执行了某项创新决策,并且具有联结关系的董事参与了相关过程制定,创新信息就可能通过董事联结渠道扩散至关联企业,导致出现技术创新模仿,损害原有创新收益[9]。 其次,企业存在资本结构的“同群效应”,关联同业企业存在股价趋同倾向,因此董事联结会使企业偏离其内在价值,降低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最后,董事联结可能引起企业会计政策模仿,甚至引发会计腐败行为传播,损害内部监督机制[18-19]。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竞争性假设:
假设2a:董事联结程度的提高会促进企业创新。
假设2b:董事联结程度的提高会抑制企业创新。
对于研发人力资本。 首先,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企业更愿意增加科技研发人员数量。 其次,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有利于部门间信息沟通而提高企业内部配合度,同时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更舒适环境而增加研发人员就职意愿。 最后,加强内部监督机制能对研发人员的创新效率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出现人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 此外,科技创新是建立在知识技术基础上的行为,而人力资本是知识技术的载体,科技创新中的实践经验和特定技术及其应用场景的技能难以复制和转移,因此提升研发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障[20]。
对于融资约束。大量研究证明了融资约束会阻碍企业创新。基于上文分析,董事联结造成的创新决策引致增加了创新风险,出于风险控制动机,银行会降低对企业创新的贷款意愿,特别是在银行实施信贷配给已成为常态的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创新将面临更严重的融资约束。 因此,企业出现董事联结关系会增加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进而阻碍企业创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研发人力资本、融资约束分别承担了内部控制、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中介渠道。
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调节。 从利己角度考虑,董事长和CEO 代表不同方的利益,担负的责任可能完全不同。CEO 负责运作公司,往往会重视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而董事长恰恰具有监督CEO 的职责,董事长兼任CEO 会使这种监督功能丧失。 研究发现,两职合一可能会使董事长以权谋私,无法保证董事的独立性和公证性,因此削弱了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并降低企业的风险偏好[21-22]。 特别是中国一些行政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存在贿赂行为,使一些大股东利用两职合一的权力掏空中小股东利益。 此外,企业的竞争环境激烈,技术创新需要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战略调整,董事长往往年纪较大,兼任CEO 不利于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准确判断。 这种代理成本的增加大于董事长和CEO 之间沟通成本的减少,损害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对于董事联结作用的调节。 首先,董事长可以直接干预和监督董事会决策,CEO 则更具市场嗅觉,因此董事长兼任CEO 可以消除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链条,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使企业对创新机遇迅速做出判断,进而使董事联结所导致的决策引致产生时滞。 其次,董事长代表了股东利益,他可能会出于对自身声誉的保护阻止CEO 激进的投资行为,而两职合一消除了CEO 的这种后顾之忧,增强了其风险承担能力,进而削弱了董事联结提升创新风险而对企业创新产生的不利影响[23]。 因此,两职合一会削弱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两职合一会削弱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会削弱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
创业板上市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较多,但创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融资约束较大,同时也具有高增长潜力,对研究中国企业创新具有代表性。 此外,2012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式实施,要求强制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并聘请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因此,2012年后企业内部控制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对此,本文选取2012—2018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并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企业样本。 (2)剔除ST 企业样本。 (3)剔除数据严重缺失企业样本。 最终得到714 家上市企业共3089 个样本数据。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CSMAR 数据库、Wind 数据库以及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数据库。
1.被解释变量
当前对企业创新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以研发投入为代表的创新投入量和以专利申请量为代表的创新产出量两种,本研究关注的内部控制和董事联结侧重于影响企业“创新意愿”,而专利申请侧重反映企业“创新能力”。 因此本文选用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代理变量,并从企业当期研发投入(RDt)、下一期研发投入(RDt+1)以及研发投入增长率(SRD)三个维度测度研发投入。 为进一步研究“创新能力”,本文选取企业专利申请量(Patent)作为创新绩效的代理变量,并根据专利技术含量将专利细分为发明型专利(Patent_Inv)、实用型专利(Patent_Uti)以及外观型专利(Patent_App)。
2.核心解释变量
(1)内部控制(IC)。本文选用研究常用的“迪博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的代理变量。(2)董事联结(LinkDir)。 本文采用企业董事会成员兼任其他企业董事数作为董事联结的代理变量。
3.中介变量
(1)研发人力资本(LnRDp)。 本文选用企业研发人员总数作为研发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 (2)融资约束(SA)。 本文选用研究中常用的SA 指数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计算公式为:SA=-0.737×Size+0.043×Size2-0.04×Age。其中:Size 为企业总资产,Age 为企业成立时长。需要说明的是,SA 指数的数值为负,且企业SA 指数绝对值越大表示其面临融资约束越严重。
4.调节变量
两职合一(Dua)。 本文构建虚拟变量,若企业董事长同时兼任企业CEO 则记为1,否则记为0。
5.控制变量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特征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杠杆率(Lev),企业现金流量(Cf),企业成立时间(Lnage)以及企业托宾Q 值(Tobinq);其他企业创新的影响变量:企业资产回报率(Roa),企业规模(Lnsize)以及企业流动比率(Cr)。 同时为消除其他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差异及时间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双固定效应,控制个体和年份。
为考察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基准模型:
其中:RD 为企业创新的代理变量,包括RDt、RDt+1、SRD。β0为截距项。β1、β2为解释变量系数。 若β1大于0,则表示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具有抑制作用;若β2大于0,则表示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具有抑制作用。 若β1或β2等于0 或不显著,则表示内部控制或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不具有影响作用。 本文采用控制个体和年份的固定效应,以消除可能由个体差异和时间因素产生的内生性问题。
为进一步考察研发人力资本在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融资约束在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文使用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中介检验“三步法”进行检验,构建拓展模型1如下:
该模型重点关注的系数是β1和γ1、γ2,若β1显著,则说明内部控制/董事联结对研发人力资本/融资约束产生了影响,在此基础上,若γ2显著,则认为中介效应存在。 此外,若γ1的系数同时显著,则认为中介变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若γ1不显著,则认为中介变量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为进一步考察两职合一对于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拓展模型2 如下:
若β4大于0,则表示两职合一对于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否则则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若β5大于0,则表示两职合一对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否则则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表2 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样本企业当期研发投入整体较少,均值为0.030,标准差为0.023; 样本企业创新投入增长率均值为0.324,个别样本出现负增长;样本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最大值为6.667,最小值为5.335;样本企业董事联结最大值为3.281,最小值为0,部分样本不存在董事联结。 样本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最大值为9.305,最小值为1.946;样本企业融资约束最大为-3.530,最小为-0.040。 两职合一的平均值为0.344,说明董事长兼任CEO 已经成为企业常见现象。
表3 报告了内部控制、董事联结与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第(1)和第(3)列回归中IC 的系数显著为正,第(1)至(3)列回归中LinkDir 的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而董事联结度提高会抑制企业创新,假设1a 和假设2b 得到验证。
为揭示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协同治理效果,本文根据两者中位数进行分组检验。 回归结果表明,低董事联结度更有利于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高内部控制质量企业,创新更易受董事联结影响。 这是因为董事联结会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淡化企业边界,并可能损害企业监督机制,因此会制约内部控制的作用,而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往往是决策引致的对象,因而更容易受董事联结的影响。因此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具有协同治理效果,低董事联结度企业应发挥内部控制质量对创新提升的优势,高内部控制质量企业应防范董事联结可能造成的信息扩散。
表3 内部控制、董事联结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表4 第(1)至(3)列回归报告了研发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第(2)列回归中,IC 对LnRDp 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研发人力资本。 第(3)列回归中,RDt与LnRDp 的系数均显著,说明研发人力资本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第(4)至(6)列回归结果报告了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第(5)列回归中,LinkDir 对SA 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说明董事联结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 第(6)列回归中,RDt与SA 的系数均显著,说明融资约束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假设3 得到验证。
表4 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
表5 引入了两职合一与内部控制的交互项Dua*IC、两职合一与董事联结的交互项Dua*LinDir。第(2)列回归中Dua*IC 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基准模型中IC 对RDt+1的影响不显著,因此Dua*IC 的系数失去意义。 第(3)列回归中Dua*IC 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两职合一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第(1)(2)列回归中Dua*LinDir 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两职合一减弱了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假设4 得到验证。
表5 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
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是指企业资本化研发支出占企业研发总支出的比例,它衡量了企业研发投入转化能力[24]。研发投入资本化率的增加向外界传递研发成功的利好信号,以此吸引外部投资。表6 报告了引入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RDC)的研究结果。第(1)列回归中,IC 和LinkDir 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内部控制和董事联结对研发投入资本化率的影响不显著。 第(2)(4)列回归中,RDC 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当期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增长率的提高,因此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转化能力是企业形成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渠道。
表6 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与企业创新
为考察内部控制、董事联结是否最终影响了企业创新产出,本文引入专利申请量(Patent)作为创新绩效的代理变量,并将专利进一步分为发明型专利 (Patent_Inv)、 实用型专利 (Patent_Uti) 与外观型专利(Patent_App)。
表7 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
分析表7 报告的研究结果第(2)列回归中RDt、RDt+1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内部控制、董事联结通过影响研发投入最终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第(4)和第(6)列回归中RDt、RDt+1系数显著为正,且第(4)列回归中RDt+1系数绝对值更大,说明发明型专利和实用型专利的增加需要长期持续研发投入,且发明型专利对长期研发投入更敏感。 第(8)列回归中RDt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外观型专利的增加更需要现期研发投入。
从企业治理角度而言,企业创新最终应落实到企业成长性上,本文引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作为企业成长性的代理变量。 分析表8 报告的研究结果,第(1)列回归中IC 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提升了企业成长性。 这是因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增加了企业创新意愿,并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水平,有利于公司盈余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LinkDir 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董事联结程度的提高抑制了企业成长性。 这是因为董事联结扩散了企业决策信息,不利于企业长期收益和营业增长,并且董事联结会引起薪酬参照,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不利于企业盈余增长。
表8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
为研究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内部控制、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 根据表9 报告的回归结果,第(1)(3)列回归中,IC 的系数皆不显著,第(2)列回归未通过F 检验,因此,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创新作用不显著。 而第(1)列回归中LinkDir 的系数显著为正,第(2)(3)列回归中LinkDir 系数不显著,说明国有企业创新不会因董事联结的产生而减弱,甚至董事联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承担更多政治目标和社会责任,“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创新动力先天不足,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力微弱。 此外,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受到更高水平的保护,往往是董事联结产生决策引致的受益方。 非国有企业组第(4)(6)列回归中,IC 系数显著为正,第(4)至(6)列回归中,LinkDir 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存在促进作用,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
为验证前面结论的稳健性及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替换解释变量
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100 代替迪博内部控制指数的对数形式,用董事会兼任公司董事总数平均数代替董事会兼任公司董事总数平均数的对数形式。 表10 所报告的检验结果与上文结论基本一致。
表10 替换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2.更换样本
表11 第(1)至(3)列报告了样本行业为制造业企业的回归结果,第(4)至(6)列报告了样本年份为2016—2018 的回归结果,检验结果与上文结论基本一致。
表11 替换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3.内生性问题
本研究采用控制个体和年份的固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遗漏变量可能造成的内生性问题,但考虑到内部控制、董事联结与企业创新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行内生性检验。 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回归,借鉴现有研究的做法,选用上市公司是否受到违规处理(Isviolated)、行业平均内部控制水平(ICindustry)作为内部控制的工具变量,选用行业平均董事联结度(LinkDirindustry)作为董事联结的工具变量[2,25]。 表12 报告的回归结果显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IC 和LinkDir 的系数依旧显著。
表12 工具变量检验
本文选取2012—2018年中国714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对于内部控制与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结论归纳为:(1)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对当期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增长率的提升上。 董事联结程度的提高对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当期研发投入、下一期研发投入以及研发投入增长率中均有体现。 并且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低董事联结度企业更明显,而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高内部控制质量企业更明显。 (2)研发人力资本在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承担着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中介传导渠道。 融资约束在董事联结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承担着部分中介作用,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加大已成为抑制企业创新的中介传导渠道。 (3)两职合一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削弱了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 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成长性及企业产权性质,研究发现:(1)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率是企业形成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渠道。 (2)发明型创新企业和实用型创新企业倾向于通过加大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规模渠道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外观型创新企业倾向于通过加大当期的研发投入规模渠道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3)内部控制、董事联结通过研发投入这一渠道影响了企业成长性。(4)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力度更大,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力度更大。
本文给出如下建议:(1)企业需要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会计制度、专利运作等层面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来促进企业创新。 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注重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有助于将组织结构层面的研发人员配置功能、管理流程层面的研发活动管理功能与会计制度层面的研发资金投入功能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来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还应注重专利运作,高效的专利运作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专利价值,以此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由此促进企业创新。(2)针对董事联结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一方面,企业在选聘董事时应侧重于董事任职的专职性原则,优先考虑非连锁董事担任企业董事,以此来降低董事联结程度,从而有助于降低董事联结可能带来的创新信息泄露与创新收益稀释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在选聘董事时尽可能避免将相似行业的连锁董事选聘为企业董事,选聘相似行业的连锁董事会加剧董事联结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加大企业创新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由此加大企业创新收益稀释风险,进而抑制企业创新。 (3)为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内源融资制度,在每年未分配利润中计提一定比例资金作为留存收益注入企业创新准备金账户,长期持续计提的留存收益将形成企业创新准备金池,从而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内源融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持有银行股权等方式成为银行关联方,以此来降低企业与关联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助于企业凭借银行关联方身份获得信贷配给资金,由此缓解企业创新投入资金的不足,进而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 (4)针对两职合一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考虑到董事长兼任CEO 的两职合一模式会降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为规避两职合一带来的决策控制效应,企业选聘董事长与CEO 时尽可能实施董事长与CEO 分别由不同高管担任的两职分离模式,以此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 另一方面,考虑到独董与其他高管的目标函数存在较大差异,独董更倾向于企业稳定,对此,企业不宜设定过多的独董数量,过高的独董比例会导致风险规避效应在企业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不利于企业从事高风险创新活动。 (5)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应注重企业研发投入转化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提升企业持续创新动力。 此外,针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特征,发明型与实用型创新企业应侧重于通过中长期的持续研发投入策略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外观型创新企业应侧重于通过短期的研发投入策略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