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枳理中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及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2021-01-05 00:30
光明中医 2020年24期
关键词:烧灼感嗳气功能性

张 磊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被称为“消化不良”,是目前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机制十分复杂,通常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过量分泌以及内脏感知异常等原因有关,该病的临床症状一般为胀痛、食欲不振、恶心、早饱、呕吐、嗳气等,由于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容易诱发相关并发症,将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本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在用药治疗过程主要专注于健脾和胃,增强脾胃的功能,促进脾胃的运化之功,除湿利水,从而对病症产生治疗的效果[2]。本研究采用柴枳理中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所诊治的100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区间28~70岁,中位年龄(52.73±5.28)岁;病程区间1~8年,中位病程(2.27±0.23)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区间29~69岁,中位年龄(52.69±5.31)岁;病程区间1.5~9年,中位病程(2.31±0.24)年。2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存在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资料健全者。(2)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3)均经过患者知情同意。(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周仲瑛《中医内科学》[3]:脾胃气虚型:主症:①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②纳差而饱;③大便溏软;④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次症:①泛吐清水;②嗳气不爽;③口淡不渴;④头晕乏力;⑤脉细弱。排除标准:(1)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史者。(2)具有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4)有严重的心力衰竭、脑瘫、肝肾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穴位敷贴治疗,以茴香10 g+吴茱萸15 g+香附10 g+白芥子15 g为帖药方,将其碾成粉末,治疗时用姜汁和蜂蜜调匀,使其保持糊状,将药膏置于3 cm×3 cm胶布上。研磨后以天枢、气海、胃俞等作为主穴位,贴敷于上述穴位中,每个穴位药膏量2 g,敷贴12 h/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柴枳理中汤治疗,药方组成为处方:黄连3 g,甘草3 g,人参6 g,黄芩9 g,木香10 g,柴胡12 g,法半夏12 g,干姜12 g,陈皮12 g,生白术15 g,白芍15 g,厚朴15 g,茯苓15 g,枳实30 g。如有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各12 g,肝郁脾虚者加香附、郁金各12 g。水煎液450 ml,分早、中、晚三餐前内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对比研究对象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消失时间及症状积分,疗效评估[4]:0分:无任何症状;1分:存在轻度临床症状,然而对患者生活及工作并无显著影响;2分:患者症状稍重,并且对于生活及工作存在轻微影响;3分:患者症状显著,并且对于生活及工作存在显著影响,或者患者无法耐受。根据患者症状评分下降幅度进行疗效评价,显效:症状评分下降≥80%;有效:症状评分下降50%~79%;无效:症状评分下降<5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系统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与对照组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消失时间相比,观察组显著较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例,

2.2 2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对比 (例,%)

2.3 2组患者症状积分与胃必素水平对比治疗后与对照组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评分相比,观察组显著较低(P<0.05);而在胃泌素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学中属于“痞满、积滞及胃脘痛”范畴,多与脾胃虚弱有关。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居处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冷饮、空调、冰箱使用普及,寒邪直中脾胃,脾胃阳气耗伤,故出现痞满、积滞、胃脘痛等病,故用柴枳理中汤温补脾阳,阳气得以恢复,则脾升胃降之功得以恢复,枢机调畅,则患者内脏的高敏感性、脑肠轴相互作用失调、自主神经失调得以纠正[5]。

表3 2组患者症状积分与胃必素水平对比 (例,

目前中医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中应用到越来越广泛,中医理论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由于患者脾胃虚弱造成,脾虚为本,气滞为标,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同治[6]。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消失时间相比,观察组显著较短(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评分相比,观察组显著较低(P<0.05);在胃泌素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柴枳理中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中穴位敷贴可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皮下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舒筋活血、疏通经络,消除疼痛的作用。而柴枳理中汤药方中党参、山药、人参等药物具有补脾健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等功效,对消化不良具有一定的疗效。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显著较高(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由脾胃虚弱引起,依据中医辨证施治法则,拟定柴枳理中汤加味:柴胡、枳实、白芍、陈皮、法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厚朴、茯苓、白术、木香组成,其主要功效为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补泻并施,寒热同调。如有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食滞者加麦谷芽、山楂、焦神曲、鸡内金;肝郁脾虚者加香附、郁金;脾胃虚寒加干姜、黄芪等。方中半夏、干姜温里散寒、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泄痞;人参、甘草补中和营;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半夏、陈皮降逆消痞、燥湿化痰;枳实、厚朴行气消痞。方中各药相组,寓补泻并施之意,同时随症加减,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综上所述,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柴枳理中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烧灼感嗳气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大腿外侧又麻又痛 当心股外侧皮神经炎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关于“heartburn”的定义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中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