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来,方 玮,常 乐,达 珍
(1.海军第905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52;2.海军第905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52;3.海军军医大学研究生二大队,上海 200082;4.申扎县人民医院,申扎 853100)
慢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s,NCDS)”,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其是近年来我国和全世界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据报道,在我国,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约占全国总死亡的86.6%,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1-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脱贫工作的成效逐步显现,广大偏远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家庭人口结构、人群疾病构成,特别是慢病疾病谱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笔者2020年2—7月参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健康扶贫工作,该县处于海拔4 700~5 100米地区,超90%以上人口为藏族牧民,工作中发现该地区慢病发生率高,故对该地区成年藏族牧民慢病患病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 调查对象申扎县塔尔玛乡3个自然行政村和马跃乡4个自然行政村的729名常住成年藏族牧民作为调查对象。按照年龄,将样本人群分为A组(18~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79岁)、E组(≥80岁)。
1.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包括基本情况询问调查(问卷)、医学体检(血压、身高、体重)、腹部脏器彩超、空腹末梢血糖检测4项。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判断标准参考《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血压测量统一使用汞柱式血压计,对所有18岁以上居民均进行血压、身高及体重测量,抽取50%的调查对象,用某公司活力型指尖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慢病的诊断以乡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准。每日调查完毕由调查员两两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表格进行2次入户重新调查。计算机录入采用双录入方式,进行多重备份、计算机逻辑校对等,控制信息偏倚。
1.3 调查方法按照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采用入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应用问卷式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由海军第905医院援藏医疗队及申扎县人民医院医务科人员组成。开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要求其掌握家庭人户面访式调查的方法与技巧,表格统一填写。
1.4 统计分析将原始数据编码整理后,输入计算机,用EpiData V4.4.1.0建立数据库,将异常值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设定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1 样本人群基本特征本次共调查18岁及以上藏族牧民729人,男女之比为0.66∶1,年龄分布在18~87岁;指尖血糖结果显示,超过99.45%人群均为正常。被调查人群的文化程度:文盲占47.33%,特别是女性文盲的比例高达56.59%,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小学占9.19%,初中占39.05%,高中或中专占3.43%,大专及以上占0.96%,表明本次被调查人群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女性受教育机会及程度较男性更低(图1)。人群各年龄段BMI,女性较男性明显偏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BMI不是患慢病的危险因素(图2)。
图1 申扎县成年藏族牧民受教育情况统计
图2 申扎县成年藏族牧民BMI统计
2.2 慢病现状①样本人群总数729人,其中患慢病者有576人,患病率为79.01%;其中男性289人,患病176人,患病率为60.90%;女性440人,患病400人,患病率为90.91%。慢病发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报道明显升高[3];且总体女性慢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慢病患病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除E组外,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②样本人群慢病患病率总体表现出与年龄呈正相关趋势,B组患病率上升速度最显著,较国内其他地区报道时间有所提前,C、D组患病率上升速度逐渐减慢,E组慢病患病率反而有所下降,较国内其他地区报道有差异[4-6](图3);③不同性别慢病顺位不同,女性各年龄组最常见慢病均以关节炎、消化道系统疾病为主,男性常见慢病以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为主(表2);④不同年龄段慢病顺位不同,特别是在40~79岁男性中,25%~33%存在高血压,为最常见慢病;以附件炎为代表的妇科疾病在本地藏族女性牧民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表2)。
表1 申扎县成年藏族牧民慢病患病情况
图3 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表2 申扎县成年藏族牧民不同性别、年龄慢病顺位情况
续表
我国慢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虽然逐步加大,卫生健康部门围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健康扶贫的难点,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切实优化提升贫困人口慢病管理服务能力与质量,取得瞩目的成就,但目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慢病仍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2]。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3]。所以说,慢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以前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坐等患者来,但面临慢病“井喷式”爆发的现状,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慢病时代的到来对综合防控提出全新的要求。
3.1 文化水平、基础条件、生活习惯是导致本地区慢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发现,本地慢病患病率为79.0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0.90%,女性患病率为90.91%,慢病发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报道明显升高[4~5]。慢病患病率表现出与年龄呈正相关趋势,但30~40岁本地居民慢病患病率上升速度极显著,较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表现出更明显的年轻化趋势[4];女性各年龄组最常见慢病均以关节炎、消化道系统疾病为主,男性常见慢病以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为主;原因在于:①与本地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有关,且该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比例高达47.33%,导致健康知识,特别是慢病管理知识的缺乏;②本地海拔4700米以上,属于缺氧、高寒地带,自然环境较恶劣,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多,且不易纠正;③牧民放牧、居住以帐篷、土房为主,且习惯席地坐卧,容易引发关节炎等疾病;④本地牧民饮食以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风干肉、水煮肉(非熟)为主,手卫生、水质均不理想,又以聚餐为主,这些均为胆囊炎、胆结石、胃肠炎、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4,6-7]。
因此,加强文化普及教育,针对性地进行良好饮食、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本地强化推进慢病普查、管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任务。
3.2 女性、弱势群体的健康仍任重而道远小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在40~79岁男性中,最常见慢病为高血压,发病率25%~33%;以附件炎为代表的妇科疾病在本地藏族女性牧民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中。且女性慢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除80岁以上人群外,各年龄组慢病患病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原因考虑与本地男女在受教育程度、饮食结构、生活工作上的差异有关,本地女性主要在帐篷中从事家务或手工劳动(席地而坐),饮食以糌粑、酥油茶为主,在本地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生育条件、孕期保健、经济条件均较差,且本地乡镇一级卫生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导致本地区卫生保健能力薄弱[6-8]。
因此,加强本地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慢病理念,在30~40岁年轻人群中做好疾病的预防控制是关键;建议在乡一级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针对性的卫生服务,特别是针对青年、妇女等特殊人群开展的慢病教育尤为重要[9-10]。
随着扶贫攻坚战役到了决胜收官阶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难点的攻克势在必行,海军第905医院已经对口帮扶申扎县人民医院20年,这期间经验总结良多。针对目前慢病管理这一难点,实行“县乡一体化”是一个可行的方案[10];同时在对口帮扶方面,应派出更专业的人员,进行更长效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