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医学流派对中医学本科师承教育与医德传承的作用※

2021-01-05 16:33王贺飞兰向东孙士江王艳君
河北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承燕赵流派

王贺飞 杨 晴 兰向东 崔 静 孙士江 王艳君

(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91)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人才传承作为行业发展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的传承主要依靠师承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院校教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1]。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肩负着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任,其教育质量影响着我国中医医疗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2]。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2017年)》统计,我国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有43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高等院校100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164所[3],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中医药类从业人员的学历,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医药的师承教育主要有3种形式:政府主导的师承教育、中医医疗机构的师承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师承教育[4]。虽然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师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流,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培养的本科生理论与临床脱节,人才培养呈现规模化、标准化趋势,学生中医思维薄弱,经典功底不足,尤其是在地域学术思想传承方面出现断层等问题。

中医流派思想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及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历史,燕赵地区作为中医学的发祥地之一,名医辈出,不仅有享誉中外的中医学奠基人——医祖扁鹊,还有很多提出重要学术观点的学派创始人,如易水派张元素提出以脏腑辨病机,治从藏象;河间派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治从寒凉;补土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从中焦;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主张中医为本、西医为用,治参中西。这些名医大儒的学术思想共同成为当代燕赵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医学流派的教学模式则是将这些燕赵医家的学术思想、医德医风融入到当代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过程中也不失地域学术的传承。

1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中医流派是中医古代先贤传承岐黄之术、创新学术思想的重要产物。任何一个有影响的中医流派,既具有自身独特性,又具有中医的普遍性。回顾历史,每个中医流派从产生到发展都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学术思想,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和代表性的中医古籍流传于世[5]。中医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6]。其一,中医流派植根于经典理论,是对中医传统的传承发展。一个医学流派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发展,主要是源于它在继承传统经典理论的同时,提出了新的内涵,而这种新的内涵即为该流派的理论或方法,是同时代的其他医学流派没有提出或不完全具备的,它填补了医学领域上的某个空白,或纵向或横向衍生出新的学术领域。其二,中医流派是中医理论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在我国医学史上,不仅延绵不断地存在众多的医学流派,与此相伴的还出现多次医学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直接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其三,中医流派是中医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医的师承途径为中医流派的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使中医流派的思想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中医学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可见,中医理论的形成与中医流派的发展关系密切,加强中医流派中师承教育的探究对于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

2 现代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师承教育一直是中医传承的主流方式,其基本形式是通过跟师临床侍诊,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并验证理论。师徒链体现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连续性,师承教育模式也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由传统师承教育模式转变成现代院校教育模式。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途径,但在实现人才培养高效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教材和课堂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医学的内涵。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医学,在其知识体系中,除去一部分可被整理、能被传授的结构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学到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与情境相连,难以通过讲授知识的形式传授。可见,临床带教和情景教学非常必要,但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远多于实践学习,不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故而推进现代中医院校的师承教育对中医科学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术流派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医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完善。这一延续也正与当今高等院校提倡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谋而合。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新时代传播岐黄之术的主阵地,也肩负着传承本地区中医流派的重大使命,可以说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与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相辅相成。新安医学作为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提出以文献挖掘为基础,实验研究为手段,服务临床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院校教育方面,加强了新安医学研究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既要培养新安医学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新安医学临床继承型人才[8]。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江医派”拥有鲜明的诊疗特色及深厚的黑土文化底蕴,其在传承地域学术时成立了龙江医派教育科学研究团队,并通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龙江医派杯”中医经典知识竞赛、英语脱口秀、“龙江医派杰出医家马骥基金评选及颁奖活动”等活动来强化全校师生对龙江医派的归属感及凝聚力[9]。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坚持高等院校教育为主体,注重师承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有机融合,探索了一条符合燕赵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之路,即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经典理论为基础,燕赵医学为特色,科研能力为拓展,思维技能为根本的五位一体中医本科学师承教育新模式。其中燕赵医学作为五位一体师承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块,又对经典传承、临床教学以及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经典理论、中医思维、临床技能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了“教、学、评”三结合的培养内容,构建了以诵读经典、跟师临床、技能实训、科研拓展并举的教学方法,实现了课程思政全程育人,燕赵医学特色引领的目标[10]。

3 传承燕赵医学对本科师承的作用

京津冀人文相亲、地缘相接,燕赵既是地理概念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燕赵大地人杰地灵,名医辈出,燕赵医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名医人数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燕赵医学发展史上有文字记述的医家有200多位;在学派传承方面,发源并流传于燕赵的四大流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补土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在学术思想传承方面,燕赵作为活血化瘀思想的发祥地之一,丰富和完善了活血化瘀理论体系[11]。当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吴以岭,以及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等均为燕赵大地中医学届杰出代表人物,奠定了燕赵大地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1 燕赵医学的实践传承 数千年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了中医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学科,塑造了架构完整的中医经典理论体系。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指导中医临证实践的根本法则[12]。以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模式为导向,以国家“守正创新”的政策为支撑,探索中医学发展新模式是学科前进的必经之路。以往的高等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分离,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降低,临床实践水平低。因此,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多年来,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担河北中医学院的临床带教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不断思考中摸索出以燕赵医学特色为引领的启发式带教模式。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本地区燕赵医学的学术价值,将燕赵医学融入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讲授燕赵医学各流派的产生、发展、传承过程以及各流派的代表性学术理论、学术著作,启发学生对中医流派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燕赵中医大家谈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医学生走向临床奠定了坚实基础。燕赵医家留下的中医古籍基本上囊括了诊病治病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建立中医思维。同时,燕赵医家在其代表作中不乏丰富的医案记载,可以为学生提供诊疗思路,在其真正进入临床之前做到胸有成竹。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理论学习的独立学科构架,将各学科联系起来,在诊病治病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接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诊断、如何遣方用药、如何预后调护,引导学生构建中医诊疗的思维体系。医院要求学生每周跟师学习1次,每年不少于100学时,每学年完成15篇跟师笔记、2篇心得体会。不仅重视年度考核,还注重过程考核,通过阶段性测验、考勤、作业、小组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日常学习效果;定期检查学生手册、跟师笔记、跟师心得等内容,查看其跟师学习情况;收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控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总结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经验,发现如何培养中西医融合贯通的综合性人才,如何实现由传统型中医医院向兼具现代医学诊疗模式的临床教学医院转型已经成为时代要求。掌握基础的现代医学知识已成为中医学生走进医院前的必修课。通过对燕赵医学的进一步探究会发现,张锡纯作为中西医汇通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编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仅包括了方剂学、中药学、六经辨证理论、临床各科常见病症、医案,同时还开启了衷中参西的学医之路,讲求中西医结合,中医为本西医为用。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省级中医三级甲等医院,在传承燕赵名家学术思想的同时提出了“中医有特色、西医不逊色”的发展理念,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鼓励本科学生既要有中医思维,也要懂得现代诊疗技术。解剖学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而早在清代,燕赵名医王清任编著的《医林改错》就创新了中医解剖学,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将中医学的瘀血理论与解剖学相结合,为后世解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带教老师在教学中多以解剖为基础,靶向定位,切中病源,帮助学生建立对疾病的科学认知。而学生通过在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学习,能更快地掌握中西医诊疗方法,打破学科界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型中医人才。

3.2 德育教化,寓教于行,做好本科师承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阐释了意识形态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围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有重大作用。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鲜明民族烙印的宝贵精神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瑰宝,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与德育思想,在今天无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共鸣。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学府,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弘扬、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增强了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感与存在感;另一方面,通过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用中医药文化的德育思想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医者精神”,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等院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开设德育教化,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道德品质[13]。《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思政课程与中医药人文融合。深化课程综合改革,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14]。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课程、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到课程建设中来,以中医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为中心,打造一支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队伍,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燕赵各位医家将德高医精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医祖扁鹊不但医术高超,更具有高尚的医德,其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中医医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树立了楷模。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行医至古沧州地域时,偶遇一中风病人,久病不治,其在诊治之后,开出一剂地黄饮子的配方,奈何其中一味药材——石斛在北方遍寻不得,于是刘完素托人于南方寻来此药的幼苗,在庆云开辟一块药田,专种石斛,此举在那个动荡年代挽救了无数老百姓的生命。相传,张元素在易县行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者,经过询问得知他患有脾胃病,食药无数,钱财散尽,病情却不见好转,现已无钱求医。张元素听后主动医治,不但治愈了老人,且分文不取,在当地传为佳话。除此之外,燕赵医家李东垣、张锡纯、王清任等无不医德高尚,家喻户晓。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中,以医家的故事为素材,通过话剧、演讲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颂燕赵医家的医德医风故事,为中医本科学生树立仁爱济世的品行模范。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倡家园文化,定期举办“讲好家园故事,鼓舞奋斗精神”等比赛,强化带教导师仁爱济世、行方智圆的人文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和跟师学习传递给学生,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4 传承燕赵医学对本科师承教育的思考

历史上,诸多中医名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其所在地域学术的影响。在当代的中医传承过程中,应当重视结合地域性特点的中医理论和诊疗经验的传承,将地域性医学流派的传承经验借鉴到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发掘方式。结合地域性特点对中医进行挖掘和传承,既符合中医学术传承的基本规律,又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形成特色,避免中医传承过程中的同质化[15],从而实现中医经典学术传承的同时区域特色医学也得以继承的良性发展趋势。

严师出高徒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金科玉律。临床带教老师作为本科学生实践的启蒙导师,对学术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筛选医术精湛、品德优良的带教老师是燕赵医学传承的先决条件。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秉承“双优临床导师”原则,在遴选导师时要求个人既懂专业技能又懂教学方法;学科既有中医内科又有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各科;职称既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又要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且每周出门诊时间不少于一天。从而为传承燕赵医学打造一批品行高尚、功底扎实的双优型临床带教老师。同时,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还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型的师资团队,建立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技术创新的实训师资队伍,切实达到操作流程规范、教学方法创新的临床带教效果[16]。

熟读经典、勤于实践是燕赵名医成才的必经之路。作为临床医院,应重视学生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通过开设“经典研读班”,鼓励学生参与“慧医谷杯”等学术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同时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课程及临床教学,提升学生经典应用能力。推行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逐步实现本科中医药专业学生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全覆盖,并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和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结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的见习、实习,讲授燕赵医学有关课程,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掌握燕赵医学的相关知识,满足学生对本地域中医药文化学习的需求,并培养学生凝练其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打造具有燕赵医学特色的带教模式,从而打造一批既懂中医经典又懂燕赵医学,既能熟诵经典又能讲好燕赵医学故事的新型中医人才。

小结2019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三部门联合印发了《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扁鹊计划”》,提出重点实施中医药文化挖掘等五大行动15项具体工作。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扁鹊文化为核心,融合燕赵医家流派文化元素,集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创新利用于一体的河北中医药文化体系。“扁鹊计划”的提出对于加强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扁鹊文化等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17]。

中医流派不仅在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亦作出了重大贡献。传承燕赵医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医院、教师、学生的共同任务和使命。打破同质化教学模式,将燕赵医学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产生探索燕赵医学流派特色的学习兴趣,自觉将所学中医基础与流派理论融汇贯通,通过流派学习启迪临床思维,为临床学习创造条件。在教学医院跟随带教老师,将初步形成的思维体系进一步系统化,边实践边传承,以经典学习做基础,以燕赵医学流派思想为特色,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诊治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强化医德医风宣教,完善本科生的师承教育模式,创建适合现阶段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重医德、敢实践、能临床的新型复合中医药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18]。

猜你喜欢
师承燕赵流派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师承关系与演唱技法等相关问题:访藏族男高音歌唱家顿珠次仁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