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应,郭延昭通信作者)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脑病八科,陕西 西安 710000)
儿童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学龄期儿童比较多见的,慢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智力正常或轻微异常,以学龄期儿童发病居多,部分伴有学习困难,主要临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不能自控,烦躁冲动等,导致患儿学习成绩差,社交能力不足[1]。
1.1.1 小儿的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即“三有余,四不足”,儿童多动症辨证尤要谨记“二有余,二不足”,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儒门事亲》有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多,怒多则肝病多矣”!肝者,志在怒,小儿肝常有余,则化火风,可见任性、冲动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心气不足,失于濡养,神不内守,则注意力不集中;心火亢盛,可致神志活动异常,情绪多变。《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乃先天之本,志在恐,肾精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则智识不开;肾阴不足,阳亢于上,则活动过度,难以自控。脾为仓廪之官,性静,志为思,小儿脾常虚,湿邪内盛,生痰化热,心神内扰,则躁动有余,语言冒失;脾虚肝旺,又加重多动与冲动之证。
1.1.2 儿童多动症具体病因不明
盖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产伤外伤,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父母体质不佳,肾气乏源,胎儿禀赋不足,肝肾虚亏,精血失冲,脑髓失养,元神失藏。产伤外伤,患儿气滞血瘀,脉行不畅,心肝失养,神魂不宁。后天护养不当,饮食失节,损伤中焦脾胃,脾升失宜,胃降不顺,气虚血亏,心神失养,阴阳失调。情志失调,心神不定,脾意不藏,躁动不安,冲动任性,失忆善忘。《素问·宣明五气》提及五脏各有所藏,谓之神为心之藏,魄为肺之藏,魂为肝之藏,意为脾之藏,志为肾之藏,揭示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阴失内守,阳亢于外,症见情绪暴躁,活动过度。
1.1.3 儿童多动症的病机
本为肾虚、枢在肝旺,风郁神乱、心火扰神、痰蒙脑窍为主要体现,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本病应以脏腑辨证、阴阳辨证为纲。本病本为虚症,亦见标实之状,病属本虚标实,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总以调和阴阳为法。顾国祥等主张本病核心病机为肾虚肝旺,其根本在肾虚,致病之枢在肝旺[2]。张凤春等[3]认为其病位在脾胃,涉及肝,病性属本虚标实,提出阴阳平衡失调是本病主要病机。尚建华等[4]通过研究发现其核心病机在于阴虚阳亢、痰热内动,认为各种阴阳失衡、动静变化失制责之于阴静不及、阴失内守。邵元欣[5]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等表现主要归因于小儿心常有余,阴不制阳,提出心主神明论治本病的治疗大法。
目前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式多样,中西医结合及理疗、心理行为干预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西医主要运用药物治疗,兴奋中枢类药物如哌甲酯,非兴奋中枢类药物如托莫西汀等西药运用广泛,而中药复方、中成药及针灸等中医药治疗,由于副作用小,效果显著,不易复发,家属乐于接受,提高了患儿依从性,便于长程管理。
麻黄味微苦,性辛,归肺、膀胱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其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尤其麻黄对药的配伍使用,使得麻黄更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均取得一定疗效。儿科临床常配伍用于呼吸道疾病,湿疹、荨麻疹,遗尿,黄疸、水肿,急性肾炎及儿童多动症等病症。
2.2.1 发散作用-中枢兴奋
儿童多动症其主要病因在于脑功能轻度损害,脑前叶功能发育不良及皮层兴奋性异常等。其辛温发散,司腠理开合,宣通毛窍。《本草经集注》谓其“伤寒发表第一药”。外感病辨证时小剂量的麻黄的加用,可取其辛开散玄府,温宣通阳气之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份中的麻黄碱不仅能退热抗炎,而且明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透过血脑屏障,兴奋大脑皮质,以及皮层下中枢神经等[6]。因此在疾病早期应用麻黄可以降低由外感引起的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风险,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2.2.2 开宣肺气-中枢兴奋
多动症患儿部分有任性、烦躁等情绪问题。刘敏等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取麻黄宣肺开窍之意,合附子温补肾阳、细辛温阳通窍以治肾阳虚为主的情绪问题取得显效[7]。肺气宣通,而起到“提壶揭盖”之效应,疏肝理气基础上配以少许麻黄开宣肺气,可有忘忧解郁之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张秀妍[8]通过总结导师用药经验时发现,临床治疗多动症时,配伍麻黄以宣发肺气,使清窍得注,九窍得通,可显著改善患儿多动症状。
2.2.3 醒脑开窍-中枢兴奋
朱瑞群教授称小儿遗尿者觉醒较差,石菖蒲、麻黄醒脑开窍,易于觉醒,认为麻黄在此发挥醒脑开窍之作用[9]。现代药理结果表明麻黄除对大脑皮层有较强兴奋作用外,且对排尿中枢有一定控制作用。
马融教授认为此病责之于本为肾虚精亏,脑髓无以充养,标为阴阳失调,阳亢阴静,脏腑功能失常,提出治当益肾填精、清心平肝,方选《备急千金要方》中孔圣枕中丹加减,方中石菖蒲配麻黄,散肝舒脾,豁痰开窍;辛温宣散肺气,清阳之气,开心窍,利九窍,助石菖蒲醒神开窍。当前西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关键在于调节单胺类化合物的水平,抑制不必要的兴奋,一线药物首选兴奋中枢类,如哌甲酯等。麻黄碱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兴奋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下中枢,从而达到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作用。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麻黄煎汤内服的用量为2~10g。自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不同,疾病疗效及预后各异。姜琳[10]报道称小儿遗尿时分年龄段酌情调整麻黄用量,3~5岁用量为4g,6~12岁为6g,12岁以上者使用9g。张秀妍[7]报道导师马融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时,生麻黄用量为6g,宣发肺气助通窍。而朱瑞群教授治5岁女童,辨证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时使用生麻黄9g,旨在醒脑开窍,取得较好疗效[8]。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尽管在学龄期儿童多见,但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尚未明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主要病因在于脑功能轻度损害,脑前叶功能发育不良及皮层兴奋性异常等。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未见专门记载,医家多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归于“脏躁”“躁动”之类。其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目前西医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主要须经历加药滴定、巩固强化、剂量维持、减停等阶段,治疗周期多在一年至一年半以上,药物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药已从性,且有潜在复发风险。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相对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侧重个体化治疗方案,停药后不易反复,家属及患儿接受度高,依从性好。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多动症,病因病机当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为要,肾虚肝亢为纲,治当益肾填精,清心平肝,宁神益智为法,总以调和脏腑阴阳。治疗上以脏腑辨证结合阴阳辨证为纲,施以中药复方、中成药、针灸等法,疗效显著持久,少有反跳。
麻黄在儿科临床运用广泛,归肺、膀胱经,功善辛温发散,宣调肺气,相当于现代药理的中枢类兴奋剂。现代医家在临床运用中将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拓展了其临床运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处方遣药时,当参照最新版《中国药典》,依据辨证辨病论治,结合患儿病情、体质等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严格把握用量,谨防中毒等情况发生。尽管麻黄有诸多禁忌,临床仍当把握玄机,酌情适当配伍选用,安全、合理,融会贯通,更大程度发挥麻黄在儿科疾病治疗当中的应用价值。从麻黄在儿科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发掘、集合各地医家之长,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索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思路,形成中药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规范,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